奇瑞:掙扎的往日巨頭能否走出困境?

整體出售、分拆出售……眾多的傳聞暴露了奇瑞目前的困境。從目前的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留給奇瑞的時間不太多了。如何穩定團隊,如何找到市場的突破口,如何找到充足的發展資金,成為奇瑞繞不開的幾個關鍵點

奇瑞:掙扎的往日巨頭能否走出困境?

縱觀整個10月的汽車行業,熱門第一非奇瑞莫屬。

先是傳出奇瑞汽車整體出售的消息,隨後被官方否決;整體出售雖免,“分拆出售”,用以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消息又繼而爆出,再之後的營銷部門大面積人事調整又引發市場討論。可以說,奇瑞的困境在不斷曝光。

01

鋪面太廣 資金缺乏

無論是整體打包出售,亦或者是分拆出售,歸根結底是因為奇瑞缺錢。

根據《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提到,截至2016年6月末,奇瑞公司(合併)資產總額724.64億元,負債總額542.95億元。2013年-2015年以及2016年6月末,奇瑞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4.35%、74.46%、74.76%和74.93%,資產負債率較高。而截至2017年3月底,公司負債總額達到599億元。

奇瑞:掙扎的往日巨頭能否走出困境?

而除此以外,奇瑞的鋪面太大,需要持續輸血才能維持。奇瑞集團旗下有4家汽車製造的子公司,為是凱翼、觀致、捷豹路虎及奇瑞。觀致和凱翼主攻中高端系列,售價在10萬元-20萬元之間,雖然想法美好,然而正是高端車系拖累了奇瑞集團。

從2013年至2016年,觀致累計虧損近82億元,而股東投入已經超過150億元,其中重要原因是沒有做好成本控制。除了不同定位的車型,奇瑞還在技術方面進行投資,從發動機、變速箱到如今流行的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奇瑞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投入眾多,產出回報卻不足以支撐,這才導致了奇瑞多次上熱榜。

02

人事震盪 軍心不穩

汽車業內人士認為,奇瑞的問題不止於投資面廣,還有奇瑞內部的人事。從今年的6月份到10月份,不到5個月的時間裡,奇瑞進行了兩次調整營銷公司機構。雖然奇瑞總經理陳安寧稱,營銷是奇瑞的軟肋之一,這個體系需要花大精力去打造。但是過於頻繁的營銷更迭實際上對一個企業有益無害。

奇瑞:掙扎的往日巨頭能否走出困境?

作為一家老牌汽車企業,奇瑞品牌眾多,支線也廣,不論是哪一個營銷的管理層,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熟悉,然後再製定策略進行實施,之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對策略進行反饋,才能調整修正,繼續發展。

總而言之,一個戰略的實施,尤其對於汽車企業來說,是需要時間的。反觀奇瑞,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更換了八位銷售老總,最長在位時間三年,最短則不到六個月。

這樣的人事更迭,非常不利於政策的實施,往往是上一位的策略還沒有實施完全,新的方案又下來了。

03

多元佈局 頂層設計

奇瑞集團事實上意識到了這些問題,10月份的熱點只不過是其集中暴露在大眾面前。早在今年8月份,奇瑞汽車總經理陳安寧在接受汽車頭條App的採訪時,就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戰略,要為奇瑞打造一套完整的具有效率的運營體系,同時也促進奇瑞往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前進。

奇瑞:掙扎的往日巨頭能否走出困境?

一個品牌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時間的積澱,雖然目前觀致和凱翼都不能為奇瑞造血,但這是奇瑞多層次、全方位的競爭環節中必不可少的。奇瑞不可能只在10萬元以下的汽車市場競爭,在技術研發,品牌建設,營銷體系打通後,前期的投入會在以後轉化為收益。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的佈局上,奇瑞已經小有成效,9月,奇瑞新能源汽車共銷售2874輛,同比增長366.6%,環比增長17.9%。

而國際化的道路,不僅僅體現在研發體系中有相當多的外國人,更多在於國際銷售。在QQ時期,奇瑞就往外國賣車,而現在陳安寧更是將這一目標明確提出。今年在世界汽車行業的法蘭克福車展,奇瑞汽車面向全球發佈了EXEED高端產品系列,獲得了相對不錯的評價。根據奇瑞集團官方數據,上半年奇瑞汽車累計出口5.4萬輛,同比增長61.5%。陳安寧表示,奇瑞汽車目前海外的銷量約佔公司總銷量的四分之一,未來將致力於提升三分之一。

04

爭取時間 打破堅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雖然願望美好,但殘酷的現實是,留給奇瑞的時間不太多了。現今,吉利、長城等汽車廠商成為後起之秀,在銷量上超過奇瑞。

奇瑞:掙扎的往日巨頭能否走出困境?

技術研發,對於企業來說是命脈,消費者則不能直觀感受到,因此,在技術、價格和營銷上,奇瑞應該要做整合營銷,進行聯動。相信這次的人員調整,也是為此做準備,也希望這次後在一段時間內奇瑞能夠保持高管團隊的穩定。

此外,資金對於奇瑞相當重要,沒有充足的資金,將會直接中斷奇瑞的計劃,復興之路就此截斷。因此這次的分拆出售對奇瑞相當重要,可以說是關鍵一步,這一步走對了,那麼奇瑞還有機會扳回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投資者展現出奇瑞的實力和潛力。

牛牛觀察聚焦資本和TMT領域的焦點事件

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網易等媒體平臺

WeMedia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