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陪读进了医院的中国父母:对不起,你们误解了教育的真谛

文/遣词君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有个女邻居,一直反复大吼:什么关系?什么关系?说!什么关系?

正当大家都被吊足了胃口,准备看一出好戏的时候,又听到女邻居喊道:互为相反数关系!

段子挺搞笑的。但对于那些陪孩子做过作业有过切身体会的家长们来说,恐怕是笑不出来了。

陪孩子做作业,不仅仅需要智商和耐心啊,简直是要命啊!

说出来,都是一部血泪史啊!

那些在用生命陪孩子写作业的中国父母,赌上的,真的都是身家性命啊。

因为陪读进了医院的中国父母:对不起,你们误解了教育的真谛

1.

医生见多不怪地开门见山问道:“是不是每天都要陪孩子写作业?”

家长们一陪孩子做作业,马上就会进入一种“作战状态”,简直是如临大敌。

孩子做错题,孩子分心了,孩子坐下又要上厕所,简单的题反复讲还是不会.....

家长们的耐心被耗尽,然后便是暴跳如雷。

因为陪读进了医院的中国父母:对不起,你们误解了教育的真谛

就像一位妈妈说的:“每次孩子做作业,整个小区都是我的咆哮声。”“无数次克制自己捏死孩子的冲动,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

对家长来说,气得要紧,身体气出毛病来的也不在少数。

而对于孩子来说,每天被训斥,面对着暴怒的爸妈,面对着大吼大叫,自尊心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

可谓是两败俱伤。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中国式陪读,一开始就错了。

因为陪读进了医院的中国父母:对不起,你们误解了教育的真谛

2.

中国式陪读陪做作业,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激发孩子自己去学习,而更像是,家长逼着孩子去学习,家长用自己的固有经验觉得这样逼着孩子去学习就是对的。

家长带着“期望”在陪读。

所以一旦孩子表现得有一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他们便会爆炸了。

而这本质上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源于家长自己内心的焦虑感。

现在时代变化发展那么快,家长们自己就很焦虑,担心哪天自己也会被淘汰,各种压力,也会开始担心以后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跟不上这个时代。

再看看身边,朋友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而自己的孩子呢还是只知道玩。

你说,能不焦虑吗?能不逼着孩子好好学习吗?

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把自己曾经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就像三毛说的:大部分的中国父母,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这样一来,压力便全到了孩子身上。

可是,这样的压力,不应该由孩子来受啊。

关于这点,我特别赞同王朔在《致女儿书》里说的一段话:

我觉得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不太正常,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我特别讨厌这种说法,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

因为陪读进了医院的中国父母:对不起,你们误解了教育的真谛

3.

诚然,至少在目前来说,读书仍然是绝大多数人改变命运最好的途径。

但是,学习这件事,对于每个人来说,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家长们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指望每个孩子都能上清华北大,只要孩子每天都能有新的进步,其实也很不错。

美国诗人梭罗曾说:" 如果一棵树一开始成长得比较慢,它以后必然有强大的根基。我相信人类的成长也是如此。"

另外,家长们也应该知道,学习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场马拉松,一开始就冲刺的人往往跑步到最后。

家长们的角色应该是陪跑的那个人,而不是直接上场背着孩子替他们跑,那样是越俎代庖。

家长应该做的是陪跑,而不是背着孩子替他们跑。

再者说了,教育孩子这件事,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不能光盯着眼前的成绩、排名,帮孩子培养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受用终生的习惯和思维,这些同样重要。

就像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里说的:

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