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还是用廉颇将军指挥战斗,结局会怎样?

春天来了7270

战场的事瞬息万变,如果长平之战没有结束,没有人能够一定就说秦军一定会胜,说不定就因为一个小卒高声大喊秦军败了,导致全军溃退也有可能。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认为赵国必败呢?都是以结果来分析,就是说我们现在都知道赵国败了,然后再把各种理由说一通,觉得秦胜赵败是必然的,当然以结果来分析不是说错了,这个后面来说。



赵军胜利也不是不可能,虽然赵弱秦强,但是不要忘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役不在少数,长平之战的一百多年前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打败秦军60万,后来的项羽彭城之战以三万骑兵奔袭刘邦56万联军,刘邦大败。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然后再说以结果来分析赵军必败的原因,其实当时来说赵国不论换谁都一样,赵括只是来背锅的,当然赵括来背锅也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而且当时也没有认识到赵军必败的原因,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赵军已经在悬崖边上了,从这个也可以看出,赵括和白起,廉颇这些名将是不能相比的。


廉颇的坚守是没有错的,赵括的一战而胜也是没有错的,个人只是觉得赵王把他们两个用反了,应该是前期采用赵括的建议一战而胜,如果没有打胜,然后再采取廉颇的坚守。因为前期秦军30万而且主帅是王龁,赵国派40万大军守住上党,不让秦军占领上党,廉颇领军取胜还是很有可能的。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开始秦军30万左右,赵军20万,后期秦军60万赵军45万左右 ,所以从人数上少,廉颇的坚守策略是肯定没有错的。但是廉颇毕竟是武将,对于赵国国内的详情根本没有了解的那么清楚,廉颇只是认为秦军长途作战,赵军则是在家作战,认为秦军不能坚持多久,但是廉颇万万没有想到,秦军坚持三年非但没有退军,相反秦军越来越多,而赵国国内空虚,臣民不稳,赵国从赵王到军士都已经在怀疑廉颇的能力了。就当时来说赵国已经没有坚守下去的资本了。


那么这个时候赵括来请战,正好迎合了赵王的想法,再加上秦国的反间计再推一把,廉颇被换下也是理所当然了。

如果赵国继续用廉颇,但是想凭赵国一己之力打败秦军是不可能的,首先粮草供应不上,要么割地议和,双方退兵,但是这个秦国已经拒绝了,当时长平对峙的时候,赵国已经派人到秦国议和,秦昭襄王拒绝了。所以这条路不通,然后就是联合其他五国伐秦。但是这个也基本上没有可能,当时其他五国都在坐山观虎斗,都是想谁输了再去放一把火。当时平原君赵胜,游说魏楚,都没有结果。直到半年之后邯郸保卫战的时候,魏楚才出手。那么这个时候,赵军守是不可能了,攻已经是注定败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即使是廉颇,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的。


如果假设赵国国内粮草充足,然后赵王一直相信廉颇,在没有没有其它国家的帮助下,赵国想取胜也是很难的。最多就是和廉颇设想的那样,秦军由于长途作战粮草供应不上选择退军。但是当时已经是白起领军了,即使退军,廉颇也没有能力去追击。最多就是秦国放弃上党,大军退回河西。那么长平之战也就到这里结束了。但是上党对于秦赵两国都太重要了,秦赵迟早也会因为上党再次发生一场战争。

从各种方面,或者假设来分析,赵军败是必然的。


小伍讲历史

长平之战如果用廉颇指挥,结局依然是战败!为什么?

第一,国际环境!尽管山东六国都惧怕秦国,总是联合起来攻秦,但是,他们更希望秦赵两国两败俱伤,所以在秦赵对峙的那么长的时间里,其他四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支持,都是作壁上观。

第二,综合国力!秦国有八百里秦川,有巴蜀之地,粮食问题比赵国要小的多。商鞅变法使秦国兵源更加丰富,同时士兵的作战欲望更强。因为通过打仗,他们能更快的得到财富和地位。



第三,作战指挥!秦国的白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对面赵国的廉颇也不赖!如果白起是一柄锋利的矛,那么廉颇就是一面坚实的盾。然而,赵国和秦国一样,都是进攻型的国家,如果当初选择对攻,胜负谁也说不定。赵括领兵时,赵国已经因为粮草问题坚守不住了,再守下去必然失败。所以赵括选择了最后一博。


第四,内部原因!赵国内部本就意见不统一。平原君坚持拿下上党,平阳君则不同意,要避免和秦国出现摩擦!这就给了秦国可趁之机。秦昭襄王和范睢使出了离间计,又暗中更换了主将。一个是久经战阵的老将,一个是初上战场的新人,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即便是赵国不换将,秦国也会一力拿下长平,因为秦国输不起,秦昭襄王输不起!


琼林夜话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这台战争机器就已经疯狂启动了。相比同时期的赵国,虽然武灵王也实施了胡服骑射的变法。但是,两国的综合实力是无法相比的。

秦国以民养战,以战养战的策略。已经极大的展现了优势。

赵武灵王如果在立储问题上不出现失误。也许赵国还能推迟长平之战的到来。

该来的终究会来。秦国的虎狼之师,在历代秦君的带领下。开始了横扫六合的伟大事业。

回到题中。廉颇即使不被替换。他以逸待劳的战法也无法抵御秦军的攻势。唯一的区别就是将长平之战延长几年。

在那史诗般的战役中。注定会有无数的悲情英雄会倒下。但是英雄的事迹会深深的镌刻在历史的车辙上。永远被后人铭记。

我是海涛。以上纯属个人意淫。😁😁😁😁😁


逆水行舟F

长平之战继续用廉颇的话,估计还是赵国惨败。

首先,赵国换帅用赵括,多半是因为赵国没有粮食供应军队了。赵国向齐国借粮食,齐国不给。如果赵国不决战,赵国四十万大军自己就先饿死了。廉颇的闭关不出的战法,根本不行。

再次,看看白起的战绩。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鄢郢之战,哪一站不杀几十万人。长平之战的主帅要是廉颇,估计也要死几十万人。当然不会想赵括一样全军覆没。

历史没有如果,谁也改变不了。长平之战,怎么看都是赵国必败。


吴说历史

长平之战,如果赵国一直用廉颇为将,赵国国力将被耗尽。

长平之战的细节此处不多说,只说纸上谈兵。

赵括之前,廉颇是靠坚守抵御秦军,虽然风雨飘摇,但是,廉颇毕竟挡住了秦国的进攻。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赵国一直用廉颇为将,赵国就不会失败,却没有考虑到国力的问题。

廉颇率40万赵军抵御秦军,即使可以坚守,那赵国的国力可以支撑40万大军的长期消耗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低下,有30兵1的说法,也就是,30个老百姓,才能养一个兵。赵国有多少人口?

虽然赵国撤换廉颇是中了反间计,但是,即使廉颇一直为将,赵国最终不能避免失败。——国力决定一切。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大增,为诸雄之首,拼国力,谁都拼不过秦国。

赵括为将,是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方阵,改为主动进攻,以期一战而胜。

赵括,知其不可而为之,进攻,是赵括唯一的选择。否则,赵王那儿赵括没法交代。

但是,白起天生就是赵括的克星。

赵括战死,赵国战败,白起坑杀赵国降兵40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赵括,可以说是悲情英雄。


王俊杰猛

赵国会赢,秦国会主动退兵!

秦国当时的形式比赵国严峻的多,赵括粉丝总认为赵国缺粮,可是当时缺粮的应该是秦国而不是赵国,因为秦国运粮比赵国困难的多,看地图就能看出来,再加上当时也没什么都江堰,秦国产粮并不多,所以如果真要缺粮那应该是秦国而不是赵国!

那为啥赵国要向齐国借粮食呢?不是因为赵国缺粮,而是因为赵国赵括一上任把廉颇那些原来的官吏都换成了自己那群狐朋好友,赵军人事混乱,赵括二杆子劲又上来了,竟然主动袭击秦军,结果白起分兵绝了赵国的粮道,秦王又派国内男丁全部入赵,绝赵粮道,赵国国内的粮食运不到前线,此时赵军才开始缺粮,无奈向齐国借粮,希望从齐国运输粮食到前线,有些人喜欢断章取义, 说什么赵军一直缺粮 ,为赵括翻案,赵国要真的缺粮就不会在一年后的邯郸保卫战还守那么久了!


却笑人间举子忙啊

结局如何还要分情况。首先必然还是会失败,只能多拖时间而已。然后说失败后的结局:如果主将是廉颇,赵军防御态势中被击败应该不会全部投降被杀,赵国还有重新崛起并联合其它诸侯对抗秦军的机会(齐国和燕国国力完整加上其它诸侯残余势力还是很强的)。如果被完成合围那就回到历史轨迹吧。

赵国之前的国策一直有点穷兵黩武,国力与军力发展不成正比,粮草等战略储备严重不足,加之与秦国对峙征用的青壮年太多导致全国生产荒废,根本没有跟秦军长期对峙的能力。

而廉颇擅长防御,如果不换主将继续死守秦军根本不用进攻,只要保持对峙就能击败赵军。

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也是为了不给赵国恢复国力的机会,因为当时的秦国还没有能力同时正面对抗其它几国。结果也确实导致未来几十年内赵国都因为劳动力严重缺失而一蹶不振。虽然过于血腥残忍,但也最直接有效。同时震慑其它诸侯,谁又敢说后来燕国太子丹不敢正面对抗秦军而策划靳柯刺秦和齐国的直接投降没有长平之战震慑的因素呢?


L逐雨V

我只想说自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就没有多少名君了。赵孝成王时期赵国就开始走下坡路!沙丘宫真可以说是圣王灵君的坟墓!先后死了商纣王,赵武灵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陕西人,但其实他叫赵政,出生地是邯郸。也可以说是河北人。按照这种说法,河北是开国皇帝最多的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