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鐵三角誰最有可能升爲中將?

漁樵侃史

這個問題,要分兩種情況。1955年直接授中將和從少將再晉升中將;

先說第一種情況:1955年直接授中將軍銜。

當時全國在編的軍長和軍政委一共有66人,被授予中將軍銜的只有6人,分別是:13軍軍長陳康、14軍軍長範朝利、47軍軍長張天雲、50軍軍長曾澤生、60軍軍長饒子健,64軍軍長劉金軒。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六位有4位是八路軍主力團的團長或者參謀。

陳康是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
範朝利是129師385旅769團參謀長,跟陳錫聯團長一起夜襲陽明堡戰鬥;
張天雲任115師344旅687團團長;
劉金軒任129師385旅769團參謀長

饒子健在1941年是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二旅旅長;而曾澤生更牛,是滇軍出身,1939年時,就任國軍第60軍軍長。之後,他的部隊向我軍投誠,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並參加入朝作戰。他被評上中將,有政治原因,更主要是實力!

在這六位面前,就李雲龍,孔捷,丁偉“野雞”團長的身份,怎麼和他們平起平坐?他們三位任職團長的部隊“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都是八路軍自己擴編出來的團,跟八路軍主力團不是一個級別,(說句誇張的話,他們算是八路軍中的二流部隊)。

所以,李雲龍。孔捷,丁偉三個人,根本沒有機會授予中將軍銜!

再說第二種情況,從少將再晉升中將。

我軍1955年授少將軍銜的人,截止到1965年取消軍銜,沒有一位被晉升為中將!中間,只是補授過中將,沒有晉升中將。

而到1988年,曾重新評級,可以晉升為中將。在小說中,此時李雲龍已經自殺,丁偉也失蹤了。只剩下孔捷。孔捷要是能活著,並在職,真有可能會被授予中將軍銜。

拋開實際,我覺得丁偉最有機會授予中將軍銜!

李雲龍在受傷以後,就沒有參戰內戰,後期沒有軍功。所以,他先排除。孔捷參加過抗美援朝,這是加分項,但是這個人太“憨厚”,缺少靈活性,容易吃虧。他跟李雲龍一樣,屬於沒文化的那幫人,“扁擔倒了不知道是個“一”字”。而建國以後,更看重的是將領的個人素養。所以,這兩人可以排除出中將人選。

而丁偉不一樣,他有文化。他寫的論文《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水平高於李雲龍的《論軍人的戰鬥意志——亮劍精神》和孔捷《 戰略合圍與向心突擊》。尤其是,他指出“今後蘇聯很可能是對中國最構成威脅的國家”。就衝著孔捷的文化水平,和高遠的戰略眼光。三人中,丁偉最配的上中將軍銜!

丁偉還有一個加分項,曾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天子腳下做官,那可不一般。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授銜時李雲龍、丁偉、孔捷都是少將,他們都憤憤不平,認為給自己評低了,應該是中將才是,被老師長訓了一頓才老實了。劇中三人都鬧著要升中將,若是真的在李雲龍、丁偉和孔捷之中選一個人為中將,最有可能的是誰呢?

首先最不可能的就是李雲龍。李雲龍雖然是鐵三角中資格最老的一個,從1927年黃麻起義的時候就參加革命了,在長征路上就是團長了!但要知道評選大將元帥的時候,可能會考慮資歷的因素多一些,但少將和中將更多的是看軍功和軍事能力。從長征到抗日,李雲龍功勞是不少, 打山崎、滅觀摩團,還順手斃了個日軍少將,全殲了山本特戰隊,但他闖的禍也不少,違抗命令、擅自行動等,以致於他光從團長的位置上就被趕下去了三四回,結果到了抗戰,還是個團長。

還有一個原因是淮海戰役中李雲龍受傷後,基本就留在了後方,沒再打過仗了,但丁偉和孔捷卻沒閒著,要知道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都是評銜的重要參考。

那麼丁偉呢?丁偉是三人中軍事素養和大局觀最好的,戰場上的表現一點也不輸於李雲龍。在軍校學習的時候,李雲龍的論文也是他指點著寫好的,而他自己的論文《大縱深防禦戰略》無疑也是三人中最出彩的,後來我國的“三線建設”和這篇論文就是一個路子。

丁偉也是屬於“錯誤沒少犯,福沒少享”,他看似沒有李雲龍那樣經常違抗命令,但卻是三人中最堅持原則的,這讓他在戰爭結束後,沒少吃虧,所以以後要再授銜,他升中將的機會也不是太大。

最後說孔捷,他才是最有可能升為中將的。《亮劍》中,孔捷作戰敢打敢拼,有點虎,要不怎麼叫“孔二愣子”呢,但缺乏靈活機動,所以前期戰績比李雲龍和丁偉差了一點,但最大的優勢是參加了朝鮮戰爭,而且戰爭結束後奉命駐守東北,是當時最為重要的戰略防禦要地。

孔捷打仗虎,但他卻是三人中最容易妥協的一個,也是最能夠貫徹上級命令的,使用起來最順手最放心的那一個。所以,三人中最後他的結局最好,而且也應該是最有可能升為中將的那一個。


漁樵侃史

55年,我軍決定進行授銜。當時,授銜有很多條條框框,既考慮軍功,又平衡山頭,當然還有一些個人感情因素,比如,蕭克上將,八路軍120師副師長,這可是與賀龍(120師師長)、聶榮臻(115師副師長)、徐向前(129師副師長)、羅榮桓(115師政訓處主任)平起平坐的人物。55年授銜時,八路軍三個主力師的師級幹部除他之外都是元帥軍銜,當時的旅級幹部好幾個也授予了大將軍銜,如陳賡大將(129師386旅旅長)、徐海東大將(115師344旅旅長)、黃克誠大將(115師344旅副旅長)。旅長都授予大將,按蕭克的資歷,即使授不上元帥,最低也應該是大將吧,可他偏偏就授了個上將!這裡面就不排除個人感情因素的影響了。

再來說說李雲龍、丁偉、孔捷,三個人55年都是授予少將軍銜。他們都是解放戰爭初期的團級幹部。55年授銜時,很多抗戰初期團級幹部都是上將軍銜,如115師的楊得志、楊成武、楊勇、韓先楚、李天佑、鄧華(115師685團副團長),120師的宋時輪、賀炳炎(120師716團副團長)、彭紹輝、張宗遜,129師的陳錫聯、謝富治。連鄧華和賀炳炎的副團級幹部都是上將,李雲龍、丁偉、孔捷,要麼是上將,最低也應該是中將吧,可是他們偏偏授予少將!所以他們三個都憤憤不平,認為給自己評低了,最起碼應該是中將才對。被劉帥(老師長)訓了一頓才老實了。按資歷和軍功,他們三個授予中將綽綽有餘,可是為什麼才授予少將呢?這裡面就有很多主持授銜人員的感情因素了!就是因為有了這些因素,所以他們才被低授。正如丁偉所說:“陳大麻子跟我一起提的縱隊司令,他授箇中將,我卻是少將,給誰說理去呀”!

由此,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選一個升中將,誰最有可能呢?我認為孔捷可能性最大!但是,前提是他們必須在1988年第二次授銜時仍在軍隊領導崗位!

回放一下88年授銜情況,當時共有17人授予上將軍銜。除洪學智是1955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外,其他人都是升任上將。這17人中,張震、劉華清、秦基偉、尤太忠、向守志、李德生全部是原129師,以及後來的第二野戰軍劉鄧的老部下。如果大家看過鄧選就知道,鄧有一次在軍隊高級幹部大會上的講話,說到:有人說我總是提拔二野的幹部,沒辦法啊,因為我對二野的幹部比較熟悉嘛。呵呵!

然後再來說說李、丁、孔三個人誰有升為中將的可能性!

一,首先,絕不可能是丁偉。《亮劍》中丁偉一出場,字幕介紹很清楚:八路軍冀中軍區三分區28團團長。冀中軍區司令員是誰?呂正操!而呂正操解放後不久就離開軍界做他的鐵道部部長去了。所以,丁偉不是劉鄧129師的老部下。劇中有一個細節,丁偉接手李雲龍的新一團團長職務,是老總親自談話,不像李雲龍接管孔捷的獨立團,是陳賡大將拿個鞭子把他轟去的。這說明丁偉是空降兵,屬於外來幹部,所以不是129師的嫡系。抗戰結束後,丁偉被抽調到四野,開始隸屬林羅麾下!即使丁偉熬到了1988年授銜,可是他沒政治資源啊!老領導呂正操已不在軍界,林(1973年)和羅(1963年)都已經逝去,劉帥解放後就交出兵權教書去了,鄧是大權在握,可是鄧對他不熟悉啊,所以,他肯定沒戲!


二,其次,也不可能是李雲龍。李雲龍倒是原129師的老部下,這一點從劉帥對他的喜愛可見一斑。但是他有兩大可惜之處,一是他的老領導陳賡大將去世較早(1961年),這是失去的第一棵大樹。二是中野挺進中原以後,他就從中野劃歸華野(也就是三野)序列,可惜他的三野領導陳和粟去世也比較早,陳是1972年,粟是1984年,這是他失去的第二棵大樹。那時,劉帥也已經去世(1986年)。只有鄧在,而且鄧是軍銜制度改革的決策者!但是,李雲龍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隸屬三野,就不再是二野的人了!好比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已經遠不如張震、秦基偉、劉華清、尤太忠等可比啊!

三,最後,孔捷還有點希望。孔捷也是原129師劉鄧的老部下,雖然孔捷在解放戰爭時期也隸屬四野序列,但是孔捷此人比較老實厚道,執行領導命令不打折扣,應該會給鄧留下不錯的印象。更為關鍵的是,孔捷與洪學智有過兩次交集,一次是解放戰爭時期,同屬第四野戰軍。二是,孔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役,洪學智作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孔捷又在洪學智麾下。而洪學智在88年授銜時,一直是軍委秘書長,而他又是我國軍史上唯一一個兩次授予上將軍銜的開國上將!有這麼一個大樹,再加上又是鄧129師的老部下,所以,孔捷在1988年授予中將還是有可能的!


管理那點事

都不可能晉升中將。如果一定要在三人中找一個出來,孔捷有一點點希望。前提也是他要會站隊。

1955年第一次評銜時,有兩條指導性意見。

“授予軍官軍銜時,一般不得高於編制軍銜,但可低於編制軍銜一級至兩級”;

“一般以不低至其編制軍銜三級為原則”。

這就導致了實際軍銜與編制軍銜脫節,實際軍銜普遍低於編制軍銜一到兩級的現象。當時全國在編的軍長和軍政委一共有66人,但被授予中將軍銜以上的只有8人,佔比只有12%。李雲龍、丁偉、孔捷的少將屬於正常情況。

1956年11月,國防部發出《關於嚴格控制提拔幹部的通知》的文件。

隨即幹部軍銜的晉升基本停止,也就是說1955年授什麼銜,以後基本就不晉升了。事實上也是確實是如此。1955年授少將軍銜的人,截止到1965年取消軍銜,沒有一個晉升為中將!僅在1956年和1957年補授兩名中將,注意是補授,不是晉升。

所以,不管李雲龍、丁偉、孔捷有多大的能耐,截止到1965年取消軍銜為止,他們都不可能授中將,因為這是國防部的政策。


原著中李雲龍後來自殺,丁偉失蹤,只有孔捷還在軍長任上。孔捷升中將的唯一可能性就是熬到1988年複評軍銜,仍然在現役服役。比如:

(張伯祥少將)



(張伯祥中將)

張伯祥中將,1964年授少將,1988年第二次評銜授中將;

還有李曼村中將,1955年授少將,1988年第二次評銜授中將。

1955年的少將,在1988年升中將以上軍銜的有幾個人,雖然不多,但是也有。而且,孔捷在129師混過,曾經是鄧政委的人。只要他會站隊,88年復銜有一點點希望。


最後說一點很現實的問題---年齡。

1988年第二次授銜,年紀最大的是洪學智上將,1913年出生。就算李雲龍沒死,丁偉沒失蹤,他倆也不可能熬到第二次評銜。因為年齡是他們倆最大的瓶頸!李雲龍也說過,他當兵最早,孔捷當兵最晚,也就是說李雲龍的年紀最大,孔捷年紀最小。

李雲龍參加過1927年的黃麻起義,他最晚也是1910年左右出生的人,17歲參加革命。丁偉和他同歲,所以也是1910年左右的人。熬到1988年恢復軍銜,他倆都已經78歲了!比洪學智上將的年紀還大!怎麼可能還在現役服役?

所以他倆完全沒可能授中將,因為年紀太大了!


Mer86

寫在前面的話:以下所有的假設和討論,均基於電視劇。如果和現實夾雜在一起,是沒有答案的。

按題主所說,三個人無論是戰功、資歷,在不久的將來,全部都可以升為中將。沒有一點問題。

在此次授銜中,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三個人實際上是低配的了。

所以,問題應該是:誰最先升為中將?我個人的觀點是:丁偉。

原因如下:

第一,要從人才的稀缺性來看

當時,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武裝鬥爭,我軍戰將如雲,僅僅一個晉西北就有鐵三角這樣的猛人,其它地方也差不到哪去。再經過朝鮮戰爭的洗禮,與十六國聯軍對抗不落下風,我軍的戰力已經達到了近百年來的頂峰,猛將如雲。

也就是說,能打仗的將領,很多!但是,有丁偉這樣有戰略觀、大局觀的軍人卻不多。

能夠從純軍事的角度出發,看到中國未來十年的國防戰略走向,殊為不易。而質疑老大哥,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在這一點上,丁偉是高於李、孔二人的。

第二,從老師長的態度來看

丁偉的論文可謂石破天驚,引起了眾人的質疑,但是老師長卻力挺丁偉。

以老師長的資歷、層次和身份,是能夠參與最高軍事決策的。關於與北方鄰居的相處,這些歷經戰爭考驗的軍神,早把所謂的老大哥看穿了。

不防備才怪了。

所以老師長力挺丁偉,一定程度上表明瞭高層的意見。一個軍校學員,能夠看得如此長遠、目光如此具有穿透力,難得!與高層的看法不謀而合,難得!

所以丁偉今後的路,可能要比孔、李二人走得更快。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晉西北,丁偉就獲得了去延安學習的機會。而在解放戰爭時期,丁偉也是最先提拔的。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所以,綜上所述,丁偉應該是三人中最先提中將的。


脂肪故事

應該是丁偉。這三個人當中就屬丁偉的文化水平最高。至於孔捷跟李雲龍,按著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扁擔倒了不知道是一字。雖然並沒有規定說升中將一定要有文化。可是結合當時的情況,三人沒能在戰時晉升中將,到了和平時代就幾乎沒有用武之地了。

授銜儀式是1955年才授予的。而1955年以後中國就沒有對外發生戰爭。因此,丁偉,孔捷,李雲龍在軍事領域的建功立業基本上算是告一段落了,很難再繼續晉升。如果有,那隻能是去帶領建設兵團,搞經濟建設。而著三個人當中只有丁偉有這方面能力。

丁偉,亮劍裡區別於李雲龍跟孔捷最大的一點就是識字。丁偉談不上文化很高,跟趙剛這種政委比肯定是不行。但是跟其他的軍長一個級別的,還是相當佔優勢的。在八路軍總部,丁偉絕對是救火隊員。比如,李雲龍犯事了,總部就趕緊急招丁偉回來,去接任,既是因為丁偉跟李雲龍熟,也因為他有文化,適應性更強。


優己

亮劍鐵三角 李雲龍,丁偉,孔捷。按電視劇中來看,其實各有各的特點,而這哥三脾氣都是個二槓子,不肯吃虧的主,兩句話不對就耳刮子過去啦,可這三個就恰好能夠組成鐵三角,主要是因為各自所擅長的領悟互補而且脾氣對胃口。而他們所擅長的領域也就決定了他們的前途。

老李,這傢伙那就是個泥腿子,大字不認識一個,不過打仗可是把好手,幹了坂田聯隊,山崎大隊,搞了日本觀摩團,端了平安縣,整了楚雲飛,一路是一直在反殺對面,經濟不行反覆迂迴生生乾死,而且按劇中所說在長征是就已經是團長了,這可牛逼了,要知道長征是紅軍才多少人,別說團長,連長都在後邊是牛逼人物,其實如果不犯錯這麼下去中將應該是妥妥的,可這傢伙不省心,成天犯錯,雖然大部分功過相抵,可這戰功累累不升官啊,可不後來就成了少將,不服也正常,不過在之後他所擅長的打仗可就不行了,雖然當時世界並不是很和平,可撐死就是個小衝突,打仗根本輪不上他打,政治就別說了,那傢伙還不如一個村長厲害,所以戰爭時期李雲龍還可能升,可到了中國和平時期想要升中將就只能吃資歷了。


再看看丁偉,這傢伙就比老李頭高一個檔次了,為什麼??人家看問題都是大局來看啊,看看當時楚雲飛駐紮大孤鎮,丁偉過去一分析直接分析到國共解放戰爭,把李雲龍都蒙了,你說說這眼光,再看看最後那個演講,思想絕對超前,而且也符合當時國情,分析的也明顯牛逼,這就是個戰略家,軍事家,而且他還說過他一個師就把廖耀湘一個軍幹了,雖然在當時國民黨以是驚弓之鳥,可能派上跟廖耀湘對的能是一般部隊麼?兵對兵,將對將麼,所以這傢伙除了政治上玩的不知道怎麼樣之外,在別處幾乎是完美,如果沒有別人的迫害,中將我感覺是妥妥的。


得,就剩孔二愣子了。都說這傢伙二愣子,可我感覺這傢伙大智如愚,打戰比起另兩人雖說不及,可也是厲害人,特別果斷,請看那段阻截平安縣援軍,而看過書的人都知道後邊文化大革命就這傢伙完好無損,人家在東北呢,不知道是幸運還是聰明,不過能和李雲龍丁偉鐵三角能沒有兩下子麼?那兩人都是心高氣傲一般人不屑於做兄弟的。所以說孔捷後來當中將絕對穩妥了,熬也能熬出來箇中將,更別說經歷了各種大戰還參加了抗美援朝了。

當然了,這都是我個人看法,打了這麼多字手指都疼了,不管贊不贊同來個互粉??


良城啊少

寫這類文章,最好別拿電視劇當歷史,當材料。最好是看一看解放軍的軍史,都別搞不懂憑個人想法評價!

還是這件事,第一次授銜黨和國家是非常重視的,徐吉深副部長(總幹部部)主辦,經歷一年多的時間,期間包括主席,總理和彭總是經長過問和聽彙報的,有一定的規章制度的,是從各個革命鬥爭時期,現職務,個人歷史情況等等,諸多因素所衡量的結果。不是因你我他的個人喜好感情所決定的!


65833246890

之前回答了一個李雲龍授少將合不合理的問題,竟然收穫了近百萬的閱讀量,看來關心雲龍兄的人還真不少,好吧,再說說這三個好兄弟。


先說丁偉。丁偉和李雲龍、孔捷都是紅四方面軍的,但入伍晚於李、孔。李雲龍說過他當副班長了,丁偉還是新兵蛋子。

去延安學習的半途被召回,接手李雲龍新一團團長職務,有微微提拔點的感覺,也許是某團副團長提的。

但丁偉在三人中表現出了最好的戰略眼光和獨立思考能力,在四野也成為主力師,戰績不俗。同時也表現的最桀驁不馴,成了兩頭冒尖。李雲龍見了首長可是很乖的,丁偉則不會。畢業論文直指最敏感的問題也看得出來。

丁偉屬於邊立功邊犯錯誤的主,還不象李雲龍犯的錯誤好處罰,罰過就拉倒,丁偉的“錯誤”是很難罰的,只能記著,在一些重要的關鍵時刻就要吃大虧。從小說看,丁偉是第一個悲劇了的,所以授銜時被受中將的可能性最小。公認丁偉的原型人物是四野鍾偉,實授少將,因廬山會議後公開為彭總鳴不平被處分,性格決定命運啊!

李雲龍授少將不冤,具體分析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看之前的文章。

再說孔二愣子孔捷。劇中李雲龍是從被服廠廠長被重新啟用,接手被日本特種作戰隊偷襲遭受重大損失的孔捷的獨立團團長,孔捷則被降為副團長,算是戴罪立功。

劇中有交待之前他和李雲龍的交集,剛參加紅軍時是一個班的戰友,現同為編制外團級,履歷幾乎一樣。

後來孔捷又被啟用,成了新二團的團長,成就晉西北鐵三角。解放戰爭進東北,成為四野一個縱隊司令,一直打到海南,比李雲龍更早成為軍長。朝鮮戰爭率部入朝,中途被召回進軍校深造。而他手下兩個師長都授的是少將。


從後面的履歷看,他是三個中最完整的。打仗勇猛,智謀方面不如李雲龍會算計,也不如丁偉的戰略眼光。但孔捷最能服從上級命令,講政策。從收編土匪那些橋段就可以看得出來,丁偉就沒來攔著李雲龍替和尚報仇。小說中孔捷也是結局最好的,一直在軍隊終老,並照顧了李雲龍和趙剛留下來的孩子們。

如果說,三個中一定選一個提中將,孔捷的可能性反而最大。


淨月暖陽

記得當時看亮劍的時候,很惋惜為什麼李雲龍丁偉孔捷不是中將,而是少將,因為他們在地方都是一個軍的軍長。但是後來我看到其實是他們自身的原因,都不服輸。

而要說誰最可能晉升中將,丁偉的機會是最大的,因為從丁偉的一些習慣以及丁偉的為人處世來說,包括當時丁偉去李雲龍家做客面對李雲龍岳丈的表現來看,丁偉最有可能。


孔捷的可能也很大,因為孔捷忠厚,不與人為爭,而且孔捷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好事,做的為人本分,總是靜靜的做事,從李雲龍大鬧課堂來說,孔捷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而是靜靜的看著她們鬧,這也是在小說最後孔捷能夠生存下來的原因。

至於李雲龍來說,他是最不可能的,因為他的性格,他的剛正不阿,他是有軍人的血性的,但是在解放後建國後,是要守天下而不是打天下,這個就不需要這種性格,而是穩中求勝,發展經濟的,但是李雲龍的性格,以及他的亮劍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