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驴得水》会觉得,一开始笑的是自己,最后哭的也是自己

说实话,这篇文章本应该很早就应该写出来,只是在每次要写的时候,总会有点对自己下不去手的感觉,于是就这样一拖再拖,最近写了一些解读文章,难免的会不断的碰到一些内容,自己亮出了态度,也似乎辨明了是非,也曾多次的暗示,自己批评的其实就是自己,但我觉得就像老师批评学生一样,还不够深刻,自己还没认识到错误,需要继续反省。

自己从来不追剧,因为有些剧,看似几十集,故事大同小异,有些角色在书中已经被扒开太多次,游街了太多次,不想浪费时间再扒一次,再者一直以为电视画面表现的方式,没有文字那样面面俱到,还有就是不想让自己的智商,被所谓的审核人员,拉低到与他一样的审美水平上。

为什么看《驴得水》会觉得,一开始笑的是自己,最后哭的也是自己

但《驴得水》这部剧我却看了好几遍,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准确的说是看到前半段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有铁男的影子和校长的影子,甚至还有一点点斐魁山和张一曼的影子,我就笑,笑的很开心,我甚至在某一瞬间有点敬佩和崇拜铁男,当他表演到某一个情节时,恨不得拍一下大腿,呼喊:这不就是我自己吗?

但当开始演到下半段的时候,发现这不还是自己吗?这时我笑不出来了,因为一开始的笑,是发现自己与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这些共同之处背后都有一个让自己引以为豪,或者是让自己赎罪的正当理由,但下半段看到的,却是原来理由是这么的阴暗,你引以为豪的自信,原来是这么的无耻,自己曾经信奉的价值观,在这里一文不值,还被撕的破破烂烂、支离破碎。

为什么看《驴得水》会觉得,一开始笑的是自己,最后哭的也是自己

铁男这个角色,我一看到他就觉得我在很多地方很像他,喜欢他就像我喜欢卡夫卡、王小波一样,最后枪响的那一刻,看到孙佳那瞬间的回头,我发现了她心中除了那头驴,还有这个铁男,我相信这个周铁男一定会永远的活在她心中,这简直就是爱情的传说,可以歌颂上几千年的传奇,可转眼间看到他没死,他给拿枪的人跪下了,跪的是这么的彻底,那么的情深,那么的虔诚,这让我想起小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学习赖*宁,我私底下和要好的同学说,我不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会当“逃兵”。

《驴得水》没有让这个周铁男成为一个传说,却让他那一跪,把我们心里最阴暗的那部分晾在众人面前,原来英雄与狗熊的区别,在驴得水看来就是一个打中了,一个脱靶了,原来自己还把自己当回事,还以为自己有多高尚,只因那把枪没有对准我。

自己还有校长的影子,因为我想起在网上传自己写的文章时候,一开始自己本着自己的专业,幻想着对文学的爱好和向往,结果发现在互联网的规则之内,你必须遵循有足够博人眼球的标题,有让人感到新意而且是推翻原来认知为基础的内容,其结果就是你的文章对错不重要,就算你说2+2你说等于5,都比你说2+2=4更能带来满意的流量和关注度,于是自己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校长的想法,曲线救国,先降低自己的要求,写出读者爱看,流量又高的文章为首要目的,等有了关注度,再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最后校长都忘记了,他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底线的人,最后却发现自己都没有底线,怎么教人有底线?

为什么看《驴得水》会觉得,一开始笑的是自己,最后哭的也是自己

自己还有张一曼的影子,因为她除了从来不去要求别人,她还不要求自己,在她眼里这叫自由,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你喜欢去昆明,我喜欢在高原,只因为昆明没有雪,就这么简单,想想自己经常窝在书房,不想过问是非,所有的辩论只在我的文字中,生活中我就想,不需要你们理解我,也不想你们把你们的想法套用在我的身上,因为我们谁都和谁不一样,衣服只有自己知道合不合身,不合身的再好看,也是别人眼里好看,但自己身上却不舒服,张一曼喜欢睡男人,对不对,好不好,别人又不是她,就像喜欢昆明的斐魁山,不知道张一曼为什么喜欢黄土高原一样,你喜欢昆明就想别人也喜欢昆明?

《驴得水》的结局,是大家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唯独听见张一曼饮弹自尽的声音,因为你不属于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改变,唯独你不会改变,我虽有她的影子,但我还活在这个世界,因为我是个双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这个世界除非人人都得到自由,不然人人都不会自由,所有的良知、本性、真善美、自由都抵不过一把手枪,记得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现在是在笼子里和你们说话。只有把权力锁进笼子里,世间才会有真正的良知,不然就像《驴得水》,再远的不毛之地也不会是你想要的乌托邦。

文: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