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戳中殲20痛處,中國這所大學傳來重大喜訊,敢欺我中華無人?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我國殲-20的量產速率一直是軍事界的一大討論熱點,某些外媒似乎也樂於提及這個話題,但無論有意無意,都彷彿一次次戳中中國戰機生產力的痛處,我們也常常能在某些報道中耳聞那些奮鬥在戰機生產車間的航天人的加班事蹟。

反觀美國的F-35,其三個型號的機型目前已獲得全球12個國家的共3156架的訂單量,面對如此龐大的訂單需求,美國又是如何滿足呢?關鍵秘密就是自動鑽鉚機,有了它,飛機上密密麻麻的鉚釘就可以自動裝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美媒戳中殲20痛處,中國這所大學傳來重大喜訊,敢欺我中華無人?

可以試想,飛機上成千上萬的鉚釘要確保每一個都準確無誤勢必會消耗很多的人力資源,而且效率很低。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率先採用自動鑽鉚技術來製造飛機,當時從汽車製造領域延伸而來的流水線式生產模式也和自動鑽鉚技術相融合。

一直到現在,美國除了老概念的波音系列,大部分的民用機和軍用戰機都是按這樣的模子製造,在這方面,中國一直處於落後局面,直到近幾年,受西方的影響國內才漸漸出現“脈動派”飛機生產商。

美媒戳中殲20痛處,中國這所大學傳來重大喜訊,敢欺我中華無人?

在軍迷的心中,或許好與壞的話題已不那麼重要了,殲-20的產量才是最令大家擔心的,而國內的大部分“固定派”飛機生產商也確實在加緊幫助軍迷們了卻此心願,不過在各路媒體口中,似乎殲-20的數量已過半百,至於大家看沒看見那就無法推測了…

值得慶幸的是,就在美國F-35戰機如灌臘腸般批量產並直戳殲-20生產效率不足這一痛點時,浙江大學飛機裝配創新團隊就給中國的飛機制造帶來了重大喜訊,截止目前,該團隊已攻克了裝備磨合度,打孔精準和定位變形等幾大難題。

美媒戳中殲20痛處,中國這所大學傳來重大喜訊,敢欺我中華無人?

新研發的自動鑽鉚機彷彿一把打開國產飛機低效率製造大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中國的運-20,殲-20等高端急需的戰機才有真正意義上量產的能力,也正是有了它,中國的“放風箏”生產才會更加蓬勃發展。

其實,中國戰機的製造很大程度上依賴高質量的固定裝配人才,幾十年來,我們也並不是沒有嘗試引更先進的生產工藝,但難以突破的技術封鎖正好掐住了生產效率的這一命脈,說到底,技術這個東西中國曆來撿不了什麼漏,最後還是得靠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