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朝不會造反,是因爲採用了這樣的制度,可惜其他王朝沒學會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是封建皇權社會,每次朝代交替之際便會湧現出很多很多優秀的人,有才能之人,而每個王朝的交替皇位往往是爭端最大的一個,而每個朝代的皇帝在位的時候都會絞盡腦汁的維護自己的皇權位置,而每次只要不是暴君當政,造反的往往是皇親國戚,像是皇帝的兒子了,皇帝的哥哥,弟弟了什麼的都蹦出來了,而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皇帝的兄弟們,也就是皇朝中的王爺們。

明朝清朝不會造反,是因為採用了這樣的制度,可惜其他王朝沒學會

今天我就著重說一下這兩個朝代對這些王爺的管理,那便是清朝和明朝了,大家瞭解過歷史的大多都知道,明朝跟清朝的管理制度有兩個相反的特點,明朝的王爺不準進京,而清朝的則是不準出宮,現在我們先來說一下明朝的制度,其實這也是歷史上從秦漢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通過各自的方式來加強郡縣制,同樣在削弱分封制,主要的作用便是防止藩王擁兵自重,威脅到皇權,很多藩王不在擁有行政權,財政權,軍事權,變成了家庭富裕的富家翁,而朱元璋卻是分封了燕王朱棣 ,寧王朱權等等,而這些藩王的手底下都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當時的朱元璋能不知道這些人手裡有軍隊嗎?當然知道了,可是為什麼還要這要哪?便是因為一下兩點原因。

明朝清朝不會造反,是因為採用了這樣的制度,可惜其他王朝沒學會

抵禦外敵,雖然元朝被推翻了,可是當時蒙古人在河西,漠北還有一股不小的兵力,本著“皇子守國門”的策略,所以才分封藩王讓他們駐守邊疆,還有一點便是穩固朝政,朱元璋的子嗣大多經歷戰火的磨練,自然都擁有一支自己的隊伍,如果都在京城的話一山不容二虎,擁有的兵力多了很有可能還會發生“玄武門事變”的慘劇,所以朱元璋便把他們分封外地,遠離皇權中心,還有可能相安無事,同樣,朱元璋也深知藩王的權利過於巨大,更是規定了藩王三年才能進京一次,還必須錯開時間,更是不準與朝中大臣有聯繫,藩王之間同樣不能聯繫,直到朱元璋病逝的時候還下了一道遺詔:“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由此看出朱元璋的態度是不讓王爺進京的。

明朝清朝不會造反,是因為採用了這樣的制度,可惜其他王朝沒學會

大家再來看下清朝,1644年,清軍揮師入關,清朝取代明朝,雖然清朝很多制度都是源於明朝的舊規,但是卻在處理皇子的事情上跟明朝一點都沒有關聯,清朝只在初期冊封過沒有愛新覺羅血統的吳三桂,尚可喜這些很少的異姓藩王,等到康熙的時候直到末代皇帝溥儀 都沒有再分封過任何一位藩王了, 而且愛新覺羅的皇子,親王什麼的還不能離開京城,除非是為皇帝出差辦事以欽差的身份才能離開北京,其他的只能老老實實的待在北京城更別說當藩王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明朝清朝不會造反,是因為採用了這樣的制度,可惜其他王朝沒學會

明朝是王爺不準進宮,而清朝則是王爺不準出宮,這兩個皇朝的這種制度那種更加正確或者是說更加 高明的哪?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都有各自的好處,像是一個硬幣,有正,有反,而至於事情的對錯只能留給後人去評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