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民間故事:白雀大仙除妖救民

堂邑白雀城的故事

堂邑縣(今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從建立到最後築城,一共經過三次修築。從前的縣城,或為戰亂摧毀,或為洪水衝沒。到第三次修城,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

聊城民間故事:白雀大仙除妖救民

那時的縣令叫耿幾父,此人倒是個好官,不料他在修城時,發生了意外:開始,剛剛築起了土基,劃出城垣,忽然,城中心裂陷出一個無底深潭,霎時聽得潭內吼聲如牛,黑水湧出,接著狂風暴雨,天晦如墨,那潭水怒濤裂岸十分洶猛。從雷電閃爍中,望見一隻水怪,爬上岸來。

這傢伙頭似蛟蟒,身如犀牛,鱗甲遍體,雙目如鈴。張開血盆大嘴向天噴氣,腥穢難聞。縣令和眾百姓驚恐不已,連忙躲避,那怪物也只狂吼幾聲,隨即跳入深潭,沒再出來。但是白天還好,一到夜晚這東西便伸頭狂吼,尖銳可怕,嚇得附近村民,驚慌不安,雞犬不寧......

聊城民間故事:白雀大仙除妖救民

耿縣令猝然碰到這樣災異,很感心焦,也十分惱火,認為這怪物如此猖獗,是人民一大害,如果任它搗亂下去,不但城垣難以修築,也使這一方百姓連累害怕,長此下去,怪物如再傷害人畜,那更後患無窮了。縣令和所屬文武官員商議辦法,有的主張用火箭射擊,火炮轟打;也有的建議索性放棄此處,另選良地築城,以免耽誤工程。議論一番也沒議出結果。那怪物仍是夜夜吼叫,慘厲驚人,急得縣令束手無策。半月下去了,那怪物猖狂更甚,潭水也漫溢擴大,竟沖毀了許多良田,淹沒了一些農田,甚至連近處豬羊也遭吞吃,老百姓叫苦不迭。

耿縣令是個剛毅果斷,清廉正直的好官,他憤怒之下,準備多調兵役向怪物衝擊,自己也打算親臨指揮上陣。就在這緊要關頭,忽然來了一位少婦,求見縣令,說是有制服怪物的辦法。縣令忙請她近來,看這婦女白衫白裙,一身縞素,青絲如漆,粉靨如花,但神態嚴肅莊重,年在三十上下,耿縣令讓她坐下。

侍童獻茶,問她家鄉姓氏,有什麼辦法降伏水怪?少婦答道:“奴姓白,家住南海,今番奉大士之命,前來除妖救民,並輔助大人推行仁政,為民造福。”縣令聽了肅然起敬。又問起這怪物來歷,怎樣消除?答道:這個水怪,乃是隋代的宇文化及所變,他生前殺死了煬帝,率兵叛亂,曾在這一帶屯兵騷擾,後被殺,死後悍性未改,又變為這怪物搗亂,殘害生靈,罪不可饒。今番擒他,只我一人動手,大人可多派兵民,於明晚齊集深潭周圍,敲鑼擂鼓,給我助威就行。當下約定時刻,少婦並沒多坐,起身告辭。臨走囑咐到時她自去尋妖格鬥,不再來見面了。縣令起身送時,白衣女子已無蹤影。

聊城民間故事:白雀大仙除妖救民

就在次日夜晚,有幾百兵丁民夫,聚集到那黑水潭四周,吶喊聲,痛罵聲,加以緊鑼密鼓擂打不休,驚天動地,同時又燃許多火炮,齊向潭中飛射。怪物正待昂首長吼,說時遲,那時快,

一隻比飛鷹還大的白鳥,俯衝疾下,照定怪物頭上猛啄一口,怪物立時血噴數丈,在燈火照耀下,那白鳥很啄猛叨,只啄得怪物狂嗷怪叫,欲要負痛騰飛逃脫,被白鳥又連連在頭上亂啄一陣,怪物登時四腳朝天,掙扎了幾下就死了,這時,縣令和軍民才敢近前,見怪物已斃,潭水已涸,而那隻白鳥也不見了。大家把這隻似蛟非蛟,說犀非犀的怪獸,分割為若干小塊,帶回煮食,據說其肉鮮美異常。這怪物被消滅之後,新縣城也就很快的建成了。

工程告竣之後,忽然飛來難以數清的白雀兒,它們翱翔空際,啁啾翩舞,至此,耿縣令和全體軍民才領悟到,前時來的那位少婦,及殺怪獸的神奇白鳥,原是白雀仙人化身。今天來的大群白雀兒,正是她的兒女,這卻是一件祥瑞象徵,有此靈異!因此,堂邑縣又稱為“白雀城”,也簡稱雀城。

後來,為了感謝白雀大仙除妖救民的功德,特在北堤外修了座“白雀觀”,塑有白雀女神像,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廿九至二月初二,都要舉行廟會,唱戲敬神,商販雲集,極為熱鬧。

聊城民間故事:白雀大仙除妖救民

------------------

堂邑縣 (隋置堂邑縣(舊治今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

堂邑縣,山東舊行政區名,堂邑縣原為山東省的一個縣。隋開皇六年(586年)置堂邑縣,初屬毛州;大業初,改屬武陽郡。 [1] 唐貞觀初,改屬河北道博州,宋、金因之。元屬山東東昌路,明清屬山東東昌府。民國屬山東省東臨道,1928年廢道後直屬山東省。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屬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堂邑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1956年,山東省堂邑縣建制被山東省撤銷。 [2]

山東省堂邑縣歷史悠久,漢高帝封陳嬰為堂邑侯於此,隋開皇間置縣因以為名。至1956年廢止,山東省堂邑縣建制存在時間長達1370年。隋、唐時期堂邑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西北十里千戶營村;宋熙寧間,移治山東堂邑鎮,直至廢止,故治在今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堂邑縣轄境在今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西部和山東聊城市冠縣東部一帶。 [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