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無爲 老子求真連載之四

無為這一概念是老子學說中特有的概念,所以若要理解無為這一概念的含義,我們只能從老子的文本出發。我們要仔細考察老子是如何使用這一概念的,以及他為這一概念賦予了怎樣的含義。我們研究的是老子的思想,所以就只能從老子的言論中去探索,而不要管別人是怎樣理解的,更不要主觀地我認為怎麼樣。

《道德經》這部經典書籍,所有文字加在一起不過五千餘字,而且還被分成了八十一章,它更像是一部語錄體的作品,但似乎又與《論語》之類的著作有所不同。為了抓住這部古書的中心思想,我們就要打破順序閱讀的規矩。我們今天要研究老子無為的概念,那麼我們重點也就放在了與無為有關的章節上。

道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四

經文第三七章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依據這一章的文字,我們知道老子認為道是無為的。那麼問題也就來了,道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道的哪些特性被稱作無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緊接著的問題將是:道究竟是什麼?它與我們以及萬物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經文第二十五章的內容回答了道是什麼的問題,經文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根據這一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老子所稱謂的道其實是一種物質,一種實在。只是它先於天地而存在。獨立而不改,是說它質地純粹,恆常不變。這說明道是一個單純的事物,所是它一而不是多。周行而不殆,是說它周流運行永不停歇,這說明道的能量無窮無盡。這兩個特性就使得道這一實在與我們經驗中的事物絕然不同了。首先,經驗中的事物都是多種多樣的,質地混雜,所以它們是多而不是一。其次,經驗中的事物都是變動不居、轉瞬即逝的,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永恆不變的事物。

道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四

這樣看來,老子賦予道這一事物以與經驗中的事物截然相反的特性。經驗中的事物質地混雜,是多而不是一。經驗中的事物都是時間空間中有限實在,短暫而不能永恆。但是道這一實在卻是一個質地純粹、恆常為一,永恆不變的事物。道是一而不是多,是永恆而不是短暫。但是,誰能見到永恆不變的事物?誰能見過質地純粹且恆常為一的事物?老子也不可能見過,因為這樣的事物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於可經驗的世界裡。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老子的宇宙論裡便有了兩種截然不同實在。一種是超驗的道實在,它是一且具有恆常不變的特性,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永恆不變的。另一種實在,就是我們經驗中時間和空間裡的有限實在。它們是多不是一,而且轉瞬即逝,永遠處在運動和流變當中,不能永恆的存在。這樣,在老子的學說中,可經驗的萬事萬物與超驗的道是彼此截然區分的。那麼我們就要問,超驗的道與經驗中的事物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關係呢?

道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四

經文第三十四章說:“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道衣養萬物,萬物恃之而生,這就道與萬物的關係。也就是說,道是經驗中萬事萬物的原因和根據,是它們之所以為是的原因。經驗中的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運動流變,就是因為有道的支持與生養。

道支持萬物衣養萬物,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無為呢?道支持和生養萬物,使萬物得以存在,這分明是貢獻於萬物,有作為於萬物,所以無為是不能理解為不作為的。道無為指得是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道生養萬物,貢獻於萬物,功於萬物,但不欲主宰萬物,不以萬物之主自居。這才是道無為的意義。道是一個超驗的實在,它不可能成功我們經驗的對象,所以在可經驗的世界裡它就是無就是虛。因為在我們可經驗的世界裡根本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存在,沒有就是無就是虛。而老子所定義的道恰恰就是這個虛這個無,因為道在老子的定義裡就是一個質地純粹、恆常為一的事物。

道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四

所以對於經驗論者而言,道是無是虛,也就是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而對於老子而言,道卻是一個必然存在的事物,所以老子才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將信將疑;下士聞道,大笑譏之,不笑不足為道”。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相信眼見為實的經驗論者多,相信空談說有的少。所以道這一概念便集合了虛實、真假、有無的悖論在裡面。老子認為道就是一個又虛又實、又真又假、又有又無的這麼一個事物。所以經文中常說道

若存若無,樸朔迷離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是說道之為物其形虛無而又取用不盡。對於老子而言,道是必然存在的事物,所以道生養萬物就是一個真理性的原則。但對於經驗論者來說,道生萬物就是以無生有,以虛生實。虛無就是道的特性。所以無生有這一命題不是說從空無中產生物質,而是道生萬物這一命題的另一種表述。道不能成為我們感覺與知覺的對象,我們無法在萬事成物中找到它的形象,所以就只能將它想象為無想象為虛。

經驗中的萬物是實是有,而道是虛是無,那麼它就只能是一個萬物之外萬物之後的實有,也就是不爭居萬物之前不爭取萬物之上。我生養你們,使你們存在,但我並沒有因為我有生養你們的功勞而爭做你們的主人,而是甘願居於你們之下之後,以虛和無的形式卑微的存在,以致於你們不知道有我的存在。這個關係反映了無為的本質。

道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四

經文第二章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經文第十章中,“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經文第三十四章中,“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這些章句的論述的就是無為的關係。

世界中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原因和根據的,這個原因和根據在老子看來就是道。道支持著萬物使之存在,使之為成其為萬物,但是道並不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對於萬物而言道是虛是無,所以道功於萬物但不以實和有自居,只求貢獻於萬物,絲毫的不營私為己。專門利人,毫不利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才是無為這一概念的真實含義。所以老子所講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其實就是老子本人對無為概念所下的定義。所以,無為不是不為,而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貢獻於萬物,作為於萬物,功勞於萬物,但不為王為主,甘居萬物之下之後,這就是無為的內涵。所以,我們不能通過詞彙字面上的意義去理解概念。

道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四

我們在這一節裡討論了道與道的無為。我們發現無為作為概念是不能夠通過其字面上意義的來理解的。如果我們將無為定義為順其自然,無所作為,那麼就與道生養萬物的觀點相矛盾。無為不僅不是不作為,反而有作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比如,帝王君主,使得天下太平,無疑也是功於萬民,貢獻於萬民的,但他們為而恃、功而居,爭居萬民之上之前,稱孤道寡,這是有為而不是無為了。下一節,我們接著討論與無為有關的內容,因為除了道無為,經文還講到水也是無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