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岳飞行草 ·《大江流》

岳飞虽出身军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和勤奋的学习,文武双全,能诗善词,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颇含文臣气质。传世书迹,有《书谢眺诗》、《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等。

岳飞的这件传世书法作品,是用行草书写南北朝诗人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一共111个字。作品以以行楷书开头,慢慢的转入行草体相杂,点画圆和朴厚、笔飞墨舞,可见岳飞书法功底之深厚。

塞上齐翁按】此件应为109字,五言诗文20行,100字,款署9字。书写6字一页,诗文应为17页余2字,款署1页,应为18页。实际诗文缺4页24字,故现有14页85字。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大江流日夜,客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心悲(业)未央。徒念(此处缺 “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暑耿” 2页12字)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雉正相望。金波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丽鳷鹊,玉绳低(此处缺 “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秋阳。”2页12字)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耿,寒渚夜苍苍。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引领见京室,宫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驰辉不可接,何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况隔两乡?风云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有鸟道,江汉限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无梁。常恐鹰隼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击,时菊委严霜。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寄言罻罗者,廖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廓已高翔。绍兴八

英雄有霸气,挥笔大江流,精忠报国志,英名永流传!

年春三月岳飞

释文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译文:

大江日夜向东奔流,客心悲伤没有尽头。一路上怀念荆州直到关山前, 猛回头觉得返回去的路很是遥远。天上的银河已经泛出了微微的曙光,凄冷的小水洲还笼罩在苍苍茫茫地夜色中。伸长了脖子远望着京城的房宇,对面的宫墙正好映 入眼帘。金色的月光洒在了京城的观阙上,玉绳星斜挂在宫殿的飞檐下。策马驱车来到南门外,不由得又想起昭丘南边的荆州来。奔驰的日月都见不了面,何况我与 西府的同僚们天隔两乡难得见?风云遮天还留有个鸟飞的路,可叹人间如长江汉水阻挡没有通行的桥。常常害怕遭受鹰隼的袭击,就像秋菊害怕严霜打落一样惶恐心 悸。寄言那些设下网罗的奸佞小人们,我已经飞到了寥廓的高空上!

注释:谢脁曾为随王萧子隆文学。子隆好辞赋,谢脁深被赏爱,被长史王秀之所嫉,因事还都。脁于途中作诗寄同僚,叙恋旧之情。

下都:指还金陵。京邑:指金陵。西府:指荆州随王府。新林:浦名,在今南京市西南。

未央:未已。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此二句言去都已近,去西府更远。

耿耿:明净;

宫雉:宫墙; 金波:指月光; 鳷鹊:汉观名,在甘泉宫外; 玉绳:星宿名; 建章:汉宫名, “鳷鹊”、“建章”都是借来称京室;

鼎门:《帝王世纪》:“成王定鼎于郏鄏。”皇甫谧曰:“其南门名定鼎门。”这里用来指建康的南门; 昭丘:楚昭王墓。在荆州当阳东。以上二句言驱车到都门,又思荆州。

驰晖:指日。

风云有鸟路:此二句言寥廓的空际不能限飞鸟。而江汉近地人却不能通。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此二句言在西府中常畏谗邪中伤,如鸟怕鹰隼搏击,菊怕严霜摧残。

罻(音尉)罗:捕鸟的网。作者以鸟自比,以罗者比王秀之。末二句言今我远避,谗者无所施其计了。

诗文赏析:

永明十一年秋,谢脁从荆州随王府被召回下都建业时,写了这首诗。诗歌写沿途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同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召回京的疑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心。

这首诗采用比兴、比喻等手法来抒发忧愤交聚的心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诗中写道“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前一句把自己喻为飞鸟,把毁谤 中伤他的人比喻为“鹰隼”,生恐遭到暗算。后一句把自己喻为菊花,担心自己在严霜中枯萎。这两个比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恐遭鹰隼之击、严霜之诛的忧惧心情。 最后两句“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则是他的期望。

这首诗格调高古苍凉,意境雄浑开阔,取景精准且寓意自然贴切,在物象精准的刻画中惟妙惟肖的熔铸了深刻的人生感受,既是沿途景物的实写,更是诗人在返京途中心路历程的再现,由此可见诗人景物提炼的深厚功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