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三湘|长沙米粉,易中天赞不绝口!做个吃货是件幸福的事

寻味三湘|长沙米粉,易中天赞不绝口!做个吃货是件幸福的事

原汤盖码,滚烫的热、浓浓的鲜、醇醇的香。如果再放点剁辣椒,咸咸的辣,吃得一身舒爽,生津活络。这说的就是当年长沙坡子街乾元宫的罗三米粉。因为是一位人称“罗三”的师傅做的,大家习惯称之为“罗三米粉”。原汤做碗,原汁原味。

在20世纪30年代,乾元宫的罗三米粉、北正街的和记米粉、苏家巷的半雅亭米粉,堪称当时“长沙米粉三绝”。

长沙的原汤粉还真是一种美味,值得我们像追女朋友一样锲而不舍!

绝招也就是原汁原汤手工粉。

粉白、柔韧。说的是手工粉的要求。取早稻米用冷水浸发,掺入冷饭,用石磨磨浆,蒸成一张张的粉皮,切成稻叶宽的粉条即成。紧实而有韧劲,色泽洁白晶莹,久煮不碎。这就是流传至今仍为湘人喜爱的米粉。长沙粉馆里习惯地称之为“扁粉”,以区别于常德的“米线”。常德的米粉是线状的,而且是干货。据湘菜大师聂厚忠介绍,常德人将米粉晒干,是因为常德地处洞庭湖,为防涨大水,以备逃荒时带在路上吃。吃时先将其浸泡涨发后下锅烹制。

汤清。这是制汤的标准。这汤,是用来做碗的底汤,一般用猪杂骨、土母鸡、香菇熬成。这样熬出来的汤不仅清,而且鲜。为了汤清,汤烧开后要细心地撇油打沫,文火慢熬。有的粉馆为了使汤味更醇厚,常包一包浏阳豆豉一起熬汤。

水开。用来煮粉的水一定要清、要开沸,而且水面要宽。用它煮出来的粉才清爽、热烫,好吃。如果你去粉馆看到煮米粉的锅是敞口的大铁锅,俗称“牛三锅”、“牛四锅”,就说明这家店是内行开的。

油码热。这是制好粉码后盖码的要点。粉码分炒码、蒸码、烩码和煨码。炒码体现一个“快”字,现叫现炒,热度肯定没有问题。常取比较嫩脆的鲜活原料熘炒而成。炒码一般带汁,新鲜,口味较重。蒸码,讲究码子的烂而不碎、嫩而不老。烩码,讲究“和”中出鲜,如“三鲜粉”的“三鲜”因烩出鲜。煨码,是湖南米粉的重头码。品种多样,口味多种。煨码,讲究细功慢火不离火。“细功慢火”是保证煨码子的火功深透出鲜,而“不离火”是强调“油码热”。精心煨出来的码子放在火上保温,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码子的热度,二是高温下保证码子不变质、不变味。湘人喜欢的著名煨码有肉丝、牛肉、酱汁、排骨等。煨码由于是细功慢火煨,煨码煨出来的汤浓、味鲜、香醇。煨码中的汤称之为“原汤”。用原汤做出来的粉最韵味。粉馆里给它的称呼很雅:“原汤盖码”。“原汤盖码”较之普通码粉是要多收钱的。在长沙,如果您要吃这原汤粉,只需说声“原汤盖码”,店小二一听便知晓您的口味要求。会吃粉的,就吃原汤盖码。经过这些工序,一碗地道的湖南米粉就做成了。粉白、柔韧、汤清、水开、油码热,说得精准、地道。这就是湖南的米粉文化。

湖南,鱼米之乡。千百年来,米粉便是湘人早餐的主要饮食品种之一。湘人的主食是大米饭,湘人为了变换口味,开动脑筋发明了米粉,流转千年,越做越精,滋养着代代湘人。

长沙流行一句俚语:赶得北门的粉,丢了南门的包子。说的长沙两样有名的早点:德园的包子、和记的粉。德园在南门口,和记在城北的湘春路。一个“赶”字说出了早上的长沙人为吃一碗米粉的匆忙和虔诚,一个“丢”字却道出了未能吃到德园包子的遗憾。这是短缺经济的记忆。

其实,历史上的罗三米粉在南门很著名。罗三米粉有分煨码和炒码。有名的炒码有“腰花”、“猪肝”、“虾仁”、“椒脆”等。煨码有肉丝、牛肉两种,尤以牛肉菜心著名。以汤出鲜,席上除配上酱、醋、辣椒外,还有酸菜、剁椒、蒜泥、芹菜末,根据自己喜爱调味,方便随意……哪一种更好吃全凭个人爱好。2006年11月14日中午,长沙老乡、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火宫殿品味时亲自题词:“用火,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火神功德无量。”他还感慨:“长沙米粉汤好、粉好、浇头好。吃粉就一定要牛肉的。”易中天教授话音一落,我就马上安排服务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粉,开心一嗍,一解乡愁。

寻味三湘|长沙米粉,易中天赞不绝口!做个吃货是件幸福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