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不在医院儿科相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大家好!我是你们健康的助手,小焕焕!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季节更替,忽冷忽热,这个季节是小二疾病多发的时段。小孩生病,全家折腾,宝贝痛苦,妈妈伤心。新的一轮病毒感染来了,疱疹性咽峡炎,得了以后高烧40度都不退,嘴里全是疱疹,疼的无法进食。曾经的手足口病让妈妈手足无措,现阶段流行性疱疹性咽峡炎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愿不在医院儿科相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一、病因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

二、临床表现

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夏秋季。

1.症状

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和低热,起病急骤,高热、咽痛、烦躁不安、流涎、厌食、呕吐、全身不适、吞咽困难,精神萎靡和惊厥等。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婴幼儿常表现为进食时哭吵、不愿进食。

愿不在医院儿科相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2.体征

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可有颌下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病程为1周左右。

检查

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近年来免疫荧光、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对病原作出早期诊断。

如合并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行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致病菌。C反应蛋白和前降钙素原有助于鉴别合并细菌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愿不在医院儿科相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1.手足口病

(1)病原体 两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为柯萨奇A组病毒,手足口病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

(2)诊断 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手、足、口、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诊断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可以伴发热或不伴发热。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未见疱疹,也可以先于口腔部位出现疱疹,之后再出现手、足、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皮疹。

2.疱疹性口腔炎

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疱疹性咽峡炎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黏膜,此点与疱疹性口腔炎迥异。

3.复发性口疮和Bednar口疮

很少发生于咽部,而且一般无全身症状。

(1)抗病毒药物 可试用利巴韦林(病毒唑),口服或静脉点滴,口腔局部喷利巴韦林气雾剂。部分中药制剂如双黄连、板蓝根、清咽冲剂等清热解毒药品也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

(2)抗菌药物 本病为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1)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用物理降温,如冷敷或温水浴。

(2)发生热性惊厥者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

(3)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愿不在医院儿科相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预防

愿不在医院儿科相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小焕焕温馨提醒!不吻孩子手和嘴,不要冲孩子喘气。不和孩子共用餐具,不和孩子入嘴同一个食物,孩子食物自然冷凉不要用嘴吹 。从我做起换种爱的方式!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你知道了吗!如果您对健康有任何的疑问,

都可以文章下方留言,小焕焕将为您一一解答,喜欢就点一下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