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成立初期,各国派遣的干涉军是怎么被打败的?

周智琛

作为曾经的协约国成员,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是非常不给力的,手握着百万雄师的俄国军队不但没有对德国及奥匈形成什么太大的威胁,反而在战争后期爆发了革命,新成立的苏俄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与奥匈签订了极为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对于协约国来说,盟友发生革命,政权发生了更替对他们可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但是新政府直接退出了一战,还把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割让给德国和奥匈,增强了德国与奥匈的实力,就让协约国不能接受了,因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时,协约国就已经开始了对苏俄的干涉。

《布列斯特和约》割让土地

1918年3月,英军就在俄国的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了武装干涉俄国革命的序幕。随后,日本在海参崴登陆,入侵远东地区,英、美也相继侵入海参崴。不过由于此时一战还没有结束,协约国主要的目标还是德国和奥匈等国,所以对于苏俄的干涉规模还不够大。主要是扶持俄国内部的叛军(白军),以及策动了捷克军团叛乱,威胁苏俄新政府。

而苏俄政府在危难关头执行了一些列的政策,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统一分发口粮,实施“红色恐怖”,严厉镇压反革命。基本上阻止了国内叛军的进攻势头,暂时巩固了革命政权。

协约国干涉俄国革命

一战结束之后,尽管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收复了割让的土地,但是协约国并没有因为战争胜利了,就忘记了与俄国的旧账,规模更大的武装干涉才刚刚开始。

协约国在俄国南部集结了13万军队,与俄国内部的白军一起向北推进。不过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人心思安,厌战情绪高涨,协约国的士兵拒绝干涉苏俄的声音很高,加上俄国的宣传,协约国军队出现不稳定,最终选择了撤退。随后把主要精力和希望放在扶持俄国白军的身上,提供了大量的军火与物资。

邓尼金

高尔察克

俄国国内的叛军领导人主要是前沙皇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和步兵中将邓尼金,他们在协约国的帮助下,再次发动叛乱,掀起内战。

俄国内战

在顶住了第一轮的干涉之后,苏俄红军的战斗力已经明显增强,军队数量也不断增加,对付国内的叛军已经显得游刃有余。很快,白军在红军的进攻下相继失败,高尔察克最终被活捉,枪毙于伊尔库兹克,而邓尼金流亡海外。

苏波战争(1919—1921)

在国内形势逐渐稳定的时候,苏俄的世仇——波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与苏俄兵戎相见。这场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场争议极大的战争,从爆发到结束,口水不断,争议不断。

波兰领导人——毕苏斯基

关于这场战争的爆发,苏俄自称是波兰干涉俄国革命,而波兰自称是苏俄阴谋颠覆波兰资产阶级政府。而这场战争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先是波兰顺利的攻入了乌克兰境内,扶持乌克兰民族势力成立了政府,随后苏俄军队又反攻入波兰,一度就要颠覆波兰政权,最后兵败华沙,两国议和。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波兰自称自己打败了俄国的侵略,苏俄自称挫败了波兰的干涉,谁是谁非,很难说清。

远东共和国

波苏战争结束后,苏俄西部国土上的协约国的干涉也好,叛军也罢,基本上肃清,剩下的就只有一个日本了。为了和平解决远东问题,同时尽量避免与协约国的进一步摩擦,苏俄成立了所谓的远东共和国。最终,在1922年11月,苏俄基本赶出了外国干涉军队,远东共和国也正式加入苏俄。十月革命后,新政府岌岌可危的局面也基本解除。


耗尽繁华

苏俄建立的时候,几乎没有流一滴血,建立之后的巩固阶段,却流了太多的血。

苏俄建立之后,马上退出了协约国组织,与德国媾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没法不丧权,这是列宁对德国支持的一种投桃报李。

英法不干了,英国不认可尼古拉二世表兄弟下台的事实,认为可以挽救一下,于是假装苏俄不存在,假装履行协约国之间的义务,帮助沙俄抵御德国的入侵,1818年3月,派兵在苏俄西北部的摩尔曼斯克登陆,拉开了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的序幕,法国人、美国人和意大利人的军队也随之而来。到了1918年8月,协约国军队又继续深入,占据了阿尔汉格尔斯克。

除了小规模的直接干涉,协约国还扶持了几个沙俄将军,他们也对新生的苏俄政权恨之入骨,他们分别是沙俄海军上将、黑海舰队司令高尔察克、步兵中将邓尼金、步兵上将尤登尼奇、步兵中将弗兰格尔等人,他们先后组建队伍对苏俄军队展开反扑,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前两位。

1919年3月,高尔察克指挥四十万军队从东线向西一路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几个月之后邓尼金从高加索一路向北攻至距离莫斯科仅200公里的图拉。

沙俄组建的捷克军团在1918年也发动了“叛乱”,与上述两部形成呼应。在这严峻的时刻,苏俄先是毫不留情的于1918年7月17日,赶在捷克军团攻陷叶卡捷琳堡之前,处死了沙皇全家,使得叛乱者失去了精神牌位。

这还不算完,当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协约国达成一致意见,分兵两端攻入苏俄,西边的是英法为主,东边的则是以美日为主,中国的北洋政府也忝列14个帝国一员,派海军舰队和4000名陆军参加了远东地区的干涉任务,但打的旗号主要是“护侨”,然后根据局势再筹划点收回故土等追加目标。

协约国的兵力达到了20余万,仅日本就出动了7万,但是除了日本兵比较卖力,其他国家的士兵刚打完一战,谁也不愿意真正与苏俄军队大打出手,主要还是出钱出枪,为白军提供训练,所以性质基本属于俄国内战。各国作战也不统一,出发点和心理都不尽相同,像北洋海军还借给苏俄军队舰炮使用,让他们去轰击日本兵,根本无法做到齐心协力。

白军内部也是如此,最后被苏俄裹挟着沙皇政府的旧军队一一击破,最终全部肃清,将领们死的死,流亡的流亡。

到1922年,军心涣散的各国干涉军队也被苏俄军队赶走,日本一直在库页岛熬到了1925年,也宣告退出,至此,国内国外的反击势力全部被荡清。


历来现实

图注:正在向工人群众发表演讲的列宁,图片来自网络


在苏俄建立初期,也就是苏维埃建立初期,为了扑灭在苏俄大地上燃起的红色火焰,协约国向苏联派出了干涉军,但是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摩尔曼斯克和东方的海参崴。由于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因此数量并不多的干涉军也没有与苏联红军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图注:在摩尔曼斯克登陆的英军,图片来自网络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尽管英法美日等国战胜,但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削弱,美、日因为远离欧洲,也不想尽全力去扑灭俄国的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协约国主要靠支持和资助沙皇俄国将领组织军队与苏维埃政府对抗,这就是著名的白匪军,当然还有臭名昭著的捷克军团。白匪军派系林立,头目众多,最著名的还是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和陆军中将邓尼金,他们指挥的军队一度威胁到新生苏维埃的安危。到了1919年之后,随着苏维埃战时政策的奏效和红军战斗力的提升,在挫败了白军发动的多次大规模进攻并且消灭对方大量有生力量之后,苏军转入全线进攻,打得白军节节败退。

图注:漫画,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扶持的各白军实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接受检阅的白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有“红军之父”称号的托洛斯基检阅红军,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战争局势的扭转,协约国方面看到白军已经大势已去,干涉军也无法击败苏联红军。考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国内财政紧缩,反战情绪高涨,而且工人们阶级为了声援苏联革命不断举行罢工,协约国最终决定撤军。其实在整个内战时期,干涉军并未与红军大打出手,打败他们的不是机枪和火炮,而是无法阻挡的共产主义洪流。

图注:在莫斯科接受检阅的红军,很多还穿着俄军制服,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探索

引发外国干涉的最重要原因是沙皇一家被杀。

本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想把尼古拉二世一家送到英国避难,不过英王乔治五世拒绝了,然后沙皇一家就在软禁中又过了1年多,最后在1918年7月中旬一个凌晨被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用机关枪集体处决。

当沙皇被杀的消息传出,世界各国大为震惊,这巴黎公社又出现了,于是各国干涉军不请自到,加上苏俄国内的白军等反对势力,一起对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相对沙俄时期,苏俄控制的地区大为减少,但是红军一开始就控制着俄国的人口核心区,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一带、中部的农业区、伏尔加河下游大部、白俄罗斯大部等,这里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多,这样就极大地便于苏维埃政权快速有效地征兵,而且当时老百姓也比较拥护这个新生政权,成群结队地报名参军,战斗意志高涨。

协约国的干涉军受制于一战末期各国人民强烈的反战意愿,民意不支持,政府也左右摇摆,干涉军在苏俄也就是打打酱油的存在,一开始就是胡乱指挥,最后一看形势不乐观,就拔腿开溜,转而对苏俄国内的白军等反对力量给钱给物给支持,寄希望于白军能成气候。

高尔察克从西伯利亚向苏俄核心区进军,虽然初期占领了大片地方,但是他做不到稳扎稳打,部队狂奔几千公里,最后一溃千里,甚至连有效的防御也组织不起来,最后一败涂地。

邓尼金从在南方组织志愿军向红军进攻,一度距离莫斯科只有200多公里,但是在红军优势兵力的拼死反击下,邓尼金一败涂地,最后出逃国外。

其他剩下的,就是日本的干涉军了,表现算是各国里比较积极的了,日本人的小心思就是在西伯利亚地区搞点傀儡政权,但是西伯利亚苦寒之地,经济条件和各种基础太差了,中短期来看日本根本无利可图,占领军的费用开销堪称天文数字,最后日本人熬不住了也不得不撤出苏俄。

为了保证革命的胜利果实,列宁实行了战时政策,一切工作为了革命,建立了恐怖的契卡组织,对于一切反对派进行无情镇压,加上独创的政委制度和冷酷的督战队,确保了全国齐心协力打击外国干涉力量,而斯大林卓有成效的征粮工作则为红军提供了物质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