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文學——老高河

時光借人類之手,催動一股強勁的新潮流,將曾經繁華的遺蹟摧毀殆盡,老高河的容顏或將無處可尋了。曾經,祖母向我描繪高河埠昔日光彩時,神采飛揚,我腦海中隨之浮現出老高河“百船爭流”、“千人湧動”的蕃盛景象。

高河埠是長江岸邊的明珠——魚米之鄉,高河能通江達海,歷史上販運稻米的船隻密集,多達百艘,下達南京、鎮江,上至九江、武漢。土街(安樂街)一度車水馬龍,天南地北的商賈雲集,商鋪多達300家,往返客商千人,因此“高河埠”享譽南北長江之上“高河船幫”聞名遐邇。

漫步在普濟石橋上,石欄肅立,歲月遠去、化作雨蝕風劃的痕跡,石板光滑,承載多少披戴斗笠蓑衣的農夫和長袍馬褂的商人,或嬉笑,或焦愁,匆忙地走過?橋下清澈的碧波里,彷彿依然倒影著船家搖曳船槳的身影,那黝黑的臉龐流淌著汗水,滿是走南闖北的辛勞和對未來的希翼。岸邊柳枝飄拂的古樹,可見證了高河河面上“舟楫如林”的商業輝煌?

從河岸邊起步進土街,街巷迤邐而上,兩邊門市,曾經客人絡繹不絕,我恍惚走在比肩接踵的喧譁人流之中。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土街已經衰落,空有麻石條街道和徽派小樓,殘留著商業氣息、徽商的韻味。時代變遷,無數次瀟瀟灑灑的秋雨之後,街道冷清,間或三兩家,木門半掩,裡面幽暗,一位老太靜坐,輕搖芭蕉扇,彷彿在回憶當初車來人往的興旺光景

踽踽獨行,約摸一里路,龐大的糧站出現在眼前,它是整個高河地區最宏偉的建築物之一。兒時,酷熱的夏天,父親和母親拉一板車曬乾的新稻來糧站完糧,一路顛簸,我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面。晨霧散盡,我們排在蜿蜒的隊伍後面。烈日下,焦急地等到下午,我家的板車才緩慢地移進糧站。父親和母親駝著一麻袋稻穀,走進倉庫。庫房內稻穀堆集成山,騰起的灰塵嗆得人透不過氣來,他們像只大蝦子爬到頂,然後倒下稻子,抖落乾淨,出來時,大汗淋漓。我守在車邊的陰涼處,口乾舌燥,餓得頭昏眼花,巴望著早點兌到錢。父親拿著一疊被汗溼透的紙幣時,眉開眼笑。他買一支兩毛錢的香蕉冰棒,作為對我的犒賞。他們自己捨不得吃。

曾經有個傳說,有個少婦完糧,駝稻穀,用力過猛,把腰帶漲斷了,褲子落下,眾目睽睽,她羞得無地自容,回家晚上就上吊了。隨著國家的發展進步,農業稅取消,農民解脫千百年的枷鎖,糧站隨之冷清起來。

從糧站往上走,行兩百米有個非常氣派供銷社。走進弘大寬敞的大廳,立刻感到陰涼舒爽,一股日化用品的清香撲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木貨架,貨物分成三類,從右開始是花色各異的布匹,中間是日化用品,香脂,肥皂、花露水……左邊是筆,簿本,彩紙……廳中右手邊擺著鋤頭、掃帚、鐵絲、洋釘……左手邊是化肥尿素。小時候,日用百貨都在這裡購買。曾經,我憑票買尿素時,面對著琳琅滿目的商品,流連忘返。

它的斜對面是老文化站,門頭中間有一五角星,莊重威嚴,裡面黑咕隆咚的,我沒有看見過跟文化有關的活動,它隔壁有家文化用品商店,售貨員是個年輕的姑娘,面容嬌美,亭亭玉立,我喜歡在瀏覽文具時,時不時地偷看她幾眼。

老高河有三道很有特色的風景。其一是:中心小學門前十字路口,賣涼茶的小攤子。一把黃洋傘撐開,下面擺一張舊木桌,乾淨的桌面上擺著四個玻璃茶杯,半杯茶水黃晶晶的,杯口蓋著一塊小玻璃,桌下立著三個水瓶。桌邊靜坐著一位皮膚黝黑的老嫗,面容慈祥,悠閒地看著南來北往的過客,像一位海邊坐看潮起潮落的智者。偶有路人渴了,坐下來,老太太悠然起身,嫻熟地端起水瓶,加點熱水,兌沖茶水溫熱。驕陽之下,“嘩啦啦”的衝兌聲,像動聽的音樂。一次,我在街頭閒逛,口渴難耐,見此茶攤,如獲至寶,絲絲苦澀縷縷清香的茶水入口,潤喉解渴,感覺人精神起來。

許是小時候食物缺乏的原故,我對食物記憶力非常好,至今依然記得十字路口的洋鍋炸肉(粉蒸肉),它飄出的五香八角的香味,瀰漫著半條街道,行人路過此地,大多饞液欲滴。當時大約是三塊錢一碗,六七片肉,從蒸籠裡端出,粉香撲鼻,讓人口水直流,入口軟,酥,爛,吃到肚子裡,口腔餘有香粉,回味無窮。那時,農村人大多窮苦,我家一年之中吃不上三次,只在手頭寬綽的時候,才端一碗回家。祖母病危的時候,還唸叨著洋鍋炸肉,回味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餘香猶在,不見洋鍋炸肉。幾年前,我搬回高河時,曾一度見過有家早點店裡賣洋鍋炸肉,勾起我許多回憶。

老高河另一道風景是汽車站前,無論陽光燦爛還是天色昏沉,車站大樓的廊沿下都會坐著一溜打扮乾淨利落的村婦,面前擺著竹籃子,裡面放滿燒餅,黃燦燦的,讓人目光觸及,食慾大增。遠方的大巴車到站,未停穩,女人們一哄而上,用那甜美的鄉音說著蹩腳的普通話叫賣著“好吃的燒餅,一塊錢兩個!”在送餅接錢的傳遞過程中,她們把高河人性情中黃土地的質樸氣息和紫雲英的芬芳散發出來,把高河人的勤勞精明的形象展現出來。在漫漫旅途中,客人們一邊品嚐鬆脆甜美的燒餅,一邊回味高河的風土人情,在記憶中留下一個美好的地方——高河埠。

隨著縣城搬遷,高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高河的味道淡去,父輩的苦難結束,如今高河逐漸都市化,逐漸興旺發達,但我總覺得缺少什麼,眼看老高河的遺蹟消失,我想未來的高河在新的城市化的過程中,是否可以恢復土街的風貌,讓人們感受高河幽深的歷史和優美的人文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