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一個「新福州」,龍應台感嘆堪比美國開國史

一個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一個“新福州”,龍應臺感嘆堪比美國開國史

一、

為了尋找一片安定之所,他們漂洋過海、背景離鄉,只為尋得一片世外桃源。

時光倒流至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戰,號稱東亞最強的北洋艦隊,在黃海戰役中,全軍覆沒、一敗塗地。

民族英雄鄧世昌及其副管帶黃乃模,同致遠艦上的所有官兵壯烈殉國。

黃乃模的兄長黃乃裳,得聞此消息悲痛欲絕,感慨國家內憂外患、清政府腐敗無能。

一個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一個“新福州”,龍應臺感嘆堪比美國開國史

二、

黃乃裳,福建福州閩清人。眼見清政府日益衰敗無能,意圖推進國家改革,重振國力。

在北京的時候,黃乃裳結交當時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兩人氣味相投,力主清政府改革變法,於1895年參與公車上書運動。

1896年,黃乃裳回福建創立福建最早的報紙----《福報》,鼓吹變法圖存。次年進京會試,八次上書光緒帝維新變法。

在維新派的努力下,1898年戊戌變法開始,認識結交了戊戌六君子。積極推動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後,黃乃裳遭清政府通緝,不得已避難於上海,而後輾轉回福州。

一個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一個“新福州”,龍應臺感嘆堪比美國開國史

公車上書

三、

回到福州的黃乃模,深感變法無望,又見老家民生困苦,實為痛心。

此時的黃乃裳想起了康有為的主張,康有為曾經上書光緒帝,大意是:

大清國四萬萬人民,人口眾多,可以將人民移民到地廣人稀的南美洲,再造一個大清國。

受到康有為思想的影響,黃乃裳決定南下東南亞,尋找移民墾殖的地點,為窮困的人們尋找一份出路,躲避清政府的專制統治。

四、

1899年,黃乃裳從福州下上杭起航,舉家隨船來到新加坡,同年入職《星報》並擔任主筆。

在此期間,黃乃裳在馬來半島四處尋找移民墾殖的地點。當黃乃裳考察到砂拉越的拉讓江流域時,發現這裡地廣人稀、荒地廣闊。當地的“拉者”(領導者)很希望華人能夠來此開墾。

在閩南籍華人領袖王長水的幫助下,黃乃裳以港主的身份與查爾斯·布魯克訂立懇約,選定今日詩巫郊區新珠山為墾區。

與此同時,為了鼓勵華人來移民開墾,砂拉越政府為移民提供貸款。

一個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一個“新福州”,龍應臺感嘆堪比美國開國史

“新福州”詩巫

五、

1900年9月,黃乃裳回福州、閩清、古田、閩侯等地招工,前後三年時間,召集了上千人前往詩巫開墾,由於移民此地的大部分都是福州,為了減少人們念家之苦,黃乃裳將詩巫命名為“新福州”,通用語言為古田、閩清口音的福州話。

人們安定下來之後,黃乃裳以港主身份,成立了“新福州開墾公司”,並在詩巫地區倡導建立教堂、學校。

後來,由於“新福州開墾公司”經營困難,無法償還當局的貸款,黃乃裳被驅逐出境。

黃乃裳離開後,“新福州開墾公司”由富雅各牧師經營,並引進香蕉種植,使得“新福州”經濟開始繁榮騰飛。

當地華人為了紀念這位“僑領”,把詩巫的一條街道命名為“乃裳街”,設立了乃裳中學,立了黃乃裳塑像。

一個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一個“新福州”,龍應臺感嘆堪比美國開國史

詩巫的旅遊業

六、

如今的詩巫,是砂拉越第二大城市,90%以上的居民是福州人,金融業、旅遊業、建築業、造船業、棕櫚業發達,實力與如今的“福州”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裡,到處都是福州文化,說福州話、吃福州菜,相比如今的“老福州”似乎更地道、更原味。

這裡的設立眾多的華文學校,人們常用語言為福州話、普通話。來著旅遊,你不需要會英語、也不要馬來語、只要會福州話或者普通話,就可以暢通無阻。

如果你是福州人,來到這裡,你絲毫不會感覺到自己已經出國,因為這裡就是“福州”。

一個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一個“新福州”,龍應臺感嘆堪比美國開國史

七、

黃乃裳被砂拉越政府驅逐出境之後,在新加坡加入了同盟會,並在海內外積極宣傳革命思想。

回到福建的黃乃裳在廈門創建“福建日日新聞”宣揚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期間,黃乃裳在福州東街口領導福建光復革命,成立軍政府,並任交通司司長,為了支持軍政府財政,黃乃裳以個人在海外的影響力,號召華僑捐款。

在任期間,致力於振興教育、興辦實業,並號召華僑回國投資。

時年,閩清大旱,為了解決農業灌溉之需,黃乃裳興修水利,現今閩清“福鬥圳”,便是黃乃裳主持完成的,至今依然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八、

1924年7月,黃乃裳因肝病回閩清休養。同年9月22日病逝於閩清城關梅城鎮。

黃乃裳耗盡一生,始終踐行自己的銘言。

 “矢志盡我餘生,抱利他主義,至於入墓之日,不敢偷活苟且” 

黃乃裳逝世後不久,中國迎來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為了支持國內抗日,砂拉越的華人們,積極籌措捐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黃乃裳移民開墾計劃,改寫了砂拉越的歷史。

臺灣學者龍應臺談到黃乃裳時,不禁感嘆:黃乃裳的移民開墾堪比美國開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