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醫生逼瘋的11件事!下次生病時我勸你別再做了

把醫生逼瘋的11件事!下次生病時我勸你別再做了

面對一些“不守規則”、“自我診斷”的患者,醫生心裡其實很無奈。以下11種不良就醫行為隨處可見,有這些習慣的人一定要注意改正。

插隊亂問,打擾醫生

“醫生,我這個病很急,能先給我看嗎?”“大夫,我就問一句……”

無論候診大廳,還是醫生診室,都會有一些患者為能提前看上病“插隊夾塞”。掛號本是為了保證所有人享有均等的就診時間和質量,隨便插隊問話不僅干擾其他患者,更會分散醫生注意力,是一種嚴重不尊重他人的表現。醫生思路突然被打亂,匆忙回答的問題也很難保證準確性。

患者應多一些耐心,若時間有限,可通過網絡提前預約,按就診時段前來就診。有些問題也可以先找諮詢臺或大夫助手解答,應儘量不打擾正在看病的醫生。

把醫生逼瘋的11件事!下次生病時我勸你別再做了

嫌貴不願做檢查

“醫生,我兩個月前剛做過這項檢查,就沒必要再做了吧!”

病人要給予醫生基本的信任,醫生也要有基本的醫德,本著對病人負責的態度誠懇解釋。

把醫生逼瘋的11件事!下次生病時我勸你別再做了

根據網絡“神醫”自我斷病

醫學是一門未知多過已知的科學,醫生看病是門綜合學問,更是一門藝術,計算機難以取代,醫生建議,患者可以學習一些醫學常識,瞭解醫療進展,但千萬別先入為主。

希望醫生開“神藥”

“醫生,給我開個特效藥,吃了趕緊好,別耽誤工作啊!”

還有不少患者看病時,拿來一沓子小報或宣傳材料,問醫生廣告裡的“神藥”是否有效。這類患者往往不注重改變飲食、加強鍛鍊,忽視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科學性。

總提以前的大夫

“別的醫生和你診斷結果怎麼不一樣?”

一些疾病的病程發展快速,前一次和後一次的診斷結果完全不同是有可能的,且每個醫生臨床經驗不同,對病情的判斷也會受到影響。多聽聽不同醫生的看法是有必要的,但類似的質疑如果太多,會破壞醫患信任,影響醫生的客觀診斷。

對待抗生素太極端

“醫生,我發燒了,快給我打抗生素!”

不少人認為抗生素是萬能的,只要發燒或發炎,就要求注射。不過也有另一個極端,醫生講述,有個孩子發燒多日病情嚴重,可家長聽說抗生素不好堅決不用,結果轉為肺炎。

患者對待抗生素“一定要用”和“堅決不用”兩種心態都有問題,病情所需才是判斷標準。

症狀一好就私自減藥、停藥

“醫生,我感覺已經好了,馬上就把藥停了,沒想到又復發了!”

以高血壓為例,這樣做會導致血壓出現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穩定情況,甚至“反跳”至用藥前水平,進而引起心、腦、腎發生嚴重的併發症。

隱瞞隱私的病症

“大夫,我這個病因不太好說。”“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感染的。”

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不應刻意隱瞞關鍵信息。若實在不方便談及,可將最核心病症信息告知醫生。如,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和障礙,症狀和疼痛持續多長時間,對生活的影響程度如何,用藥後是否有副作用或效果等,也可帶上近期的診斷書。

複查說不來就不來

“醫生,我最近工作太忙了,不好請假,複診的事再推遲一下行嗎?”

隨著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年輕化,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但不少人以工作忙、不能請假等理由拒絕定期複診,讓醫生很無奈。

首先,一些指標長期不正常會嚴重損害健康,比如尿酸高的患者如果不定期複查,長期可引起機體組織和器官損傷;而血壓長期偏高,可能造成血脂、血管等方面變化。

盲信傳言與廣告

“醫生,這種病電視上說吃點藥就好了,哪用得著這麼麻煩?”

電視、報刊上的健康科普知識魚龍混雜,不少人“久病成醫”,盲目聽信一些被包裝的“專家”,而不肯相信醫生說的話。

拿著藥方讓醫生開

“醫生,你給我按這個藥方開藥,我鄰居老王跟我症狀差不多,就是這樣吃好的。”

“經常有人拿著不知名的藥甚至藥方,過來讓我們開。其中很多見都沒見過,也不適用於病人的症狀。”一位醫生無奈地說。

事實上,同一症狀的原因往往不相同,比如發燒,可能是感冒引起的,也可能歸因於皰疹性咽峽炎,適用於感冒的某種藥,對後者往往不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