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柳宗元: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文/麥大人

01

自南宋後,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淮河以南,加上北方戰亂頻繁,很多人流落到南方討飯為生,廣袤的南方得以迅猛發展。

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但經濟重心卻是南方。富庶的南方,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為北方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資漕運和財政餉銀等。明清兩代七成以上的進士,都是南方人出身,由此可見一斑。

上世紀末的改革浪潮,也是從南方發軔的。智能時代的今天,南方的經濟發展和思想開放普遍高於北方。

在文人眼中,北方是肅殺的,南方是詩意的。南方彷彿是浪漫的代名詞,總讓人浮想聯翩。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南方卻很不發達,象徵著未開化之地,尤其是嶺南一帶,號稱蠻夷之邦,瘴氣橫行。那些在朝廷觸怒天子而獲重罪的人,結局一旦被貶黜到南方,幾乎是九死一生,沒有多少生還的指望。

這其中就有一位文學大家,其人生際遇讓後人倍感唏噓,一生孤獨無依,煢煢孑立,他就是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在謫居永州的某年冬日,柳宗元感傷起自己前途未卜,各種滋味湧上心頭,不禁長嘆一聲,吟出了史上最孤獨的一首五絕《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短短二十個字裡,詩人為我們再現了一幅漫天大雪中,世上行人散盡,飛鳥蹤跡全無的畫卷。在白茫茫的江面上,停有一葉扁舟,一名頭戴箬笠、身披蓑衣的老翁,為了生計所迫,獨自矗立在風雪中。

此情此景,你作何感想?老翁是在釣魚還是釣雪?是,也不是。麥叔覺得,老翁分明就是柳宗元自己,他釣的不是魚,而是內心的孤寂,是人生的況味,是人到中年不如狗的無奈。

一百多年前的陳子昂,在薊北也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不同的場景,相似的心情,只因他們都是一類人,胸懷大志卻又報國無門,孤獨寂寞悲哀苦悶無處藏身,唯有放聲高歌,以抒胸中塊壘。

02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國力由盛轉衰。

戰爭帶給世人的,不僅是滿目瘡痍的家園,更有社會風氣的突變。李太白筆下恢宏磅礴的大唐盛世不見了,如今的帝國已是一片垂垂老矣的沉悶之氣。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河東柳氏家族。世人喜歡稱他為“柳河東”,或“河東先生”。

柳宗元算得上是官二代,家境好。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位以“坐懷不亂”而著稱的柳下惠。而最近的,則是唐高宗李治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好景不長,隨著武則天上位,王皇后被罷黜,柳家人自然也跟著遭殃,家族逐漸凋零。

作為柳氏家族一員,尤其是家中獨子,柳宗元肩負著重振家族輝煌的大任。

他自小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少年跟隨父親四處遊歷,既增長見識閱歷,也目睹了社會現狀。13歲弱冠之年他就以文成名,好不春風得意,接下來一路過關斬將,平步青雲。

20歲高中進士,25歲通過博學鴻詞科考試。放在今天,柳宗元就是一個超級學霸,考試對他來說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

柳宗元: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這期間父親逝世,他回家守喪三年,然後娶了當時文化名人楊憑的女兒。之後的一段時光,他們夫妻恩愛,舉案齊眉,仕途順利,人生如果就這樣走下去,那似乎沒什麼可寫的故事。

正如汪國真所說:憂愁總是不請自來,不幸總是突如其來。

兩年後,楊氏因病去世,這一年柳宗元27歲。因為對愛妻用情至深,柳宗元再也沒有續絃納妾。後來即使見到萬千美女,怎奈有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遺恨。

他對亡妻的深切思念,化作了筆端的《亡妻宏農楊氏志》,緬懷了楊氏的賢良淑德,自嘆“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盛年喪妻,人生況味,柳宗元早早地品嚐人世的無常。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03

處理好家中瑣事後,柳宗元打起精神,背起行囊向著京城出發了。對他來說,人生理想高於一切。

他生性豁達,喜好交友,而此後他的命運完全跟好朋友劉禹錫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劉禹錫把他介紹給當時的朝廷重臣王叔文。這時,歷史來到了公元805年,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年份,柳宗元的結局在這一年定格。

唐順宗一繼位,就重用王叔文和王伾,發動了“永貞革新”。

這場以匡扶社稷為己任,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以期開創一個風清氣正的政治局面。古代的改革,失敗者多,成功者少。在宦官的反撲之下,這場歷時半年的革新黯然收場。

柳宗元: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失敗的代價也是沉重的,自古成王敗寇,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皇帝老兒被迫退位,這個只做了8個月的帝王,轉眼就成了太上皇,幾個月後一命嗚呼,開了歷史先河。

那普通人的下場,可想而知。王叔文貶官後被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先後被貶官到很遠的地方做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這一年,柳宗元32歲,處於最意氣風發的年紀,是他人生的分水嶺。此後,他的後半生,一直被流放到外地,再也沒有踏足京城。

白雲蒼狗,世事無常,命運詭譎地向他露出了猙獰的面孔,而他卻沒有還手之力。

04

從長安到永州,就像從天堂墜入地獄一般,一路上柳宗元的心情很是複雜。

他不斷反思,為什麼自己一心為國,卻落得如此下場?他想不通,政治這玩意兒原本就是勇敢者的遊戲。

兩百多年後,蘇東坡也是一貶再貶到南方,但豁達豪放、隨遇而安的他,面對同樣的問題,卻只是笑而不語。

柳宗元: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到永州不久,母親病逝,女兒夭折,房屋也失火了。人世間最悲慘的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他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全部承受了下來。

這時,朋友劉禹錫,遠在數百公里之外的朗州放聲高歌《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世人大都傷春悲秋,我卻覺得秋天也蠻好的。看到朋友活得如此瀟灑樂觀,柳宗元也不由得深受鼓舞,振作精神。

我不知道千年後的尼采是不是聽過柳宗元的故事,但他說了一句非常霸氣的話: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加強大。

此後,柳宗元完全融入了這邊永州沃土,一呆就是十年光景。公務之餘,他總會約上三五好友,一起泛舟到郊外去賞花觀景。

柳宗元: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柳宗元的仕途無疑是失敗的,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的失意,成就了他文學家和思想家的美名。

在永州,他留下了大量作品,《永州八記》、《捕蛇者說》、《黔之驢》、《三戒》等遊記散文和寓言故事。寓言表面上講動物的故事,其實說的都是自己和社會。

孤獨的人,一般活得清醒。所以,柳宗元是清醒的。

在永州,他思考很多問題,對西漢董仲舒以來的“天命學說”做了批判,強調人為的作用,人定勝天。他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觀,認為整個社會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

可以說,柳宗元的哲學思想跟今天的已經基本接近,他是中唐最傑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在大唐,貴族子弟是不允許與貧民通婚的。柳宗元髮妻去世後,一直未娶。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倫理太過強大,不允許他家香火斷絕,於是他就採取折中方式,與當地兩個低微女子同居,總算留下了兩男兩女。

他覺得沒有給兩個女子任何名分,對不起她們,就寫文章很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流放的日子,生活雖然平靜,但柳宗元心裡總不踏實,料想著憲宗有一天大發慈悲,詔自己回去建功立業。

古代的士大夫,總是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艱難抉擇。

05

公元815年,柳宗元42歲,他和劉禹錫等奉詔回長安,心心念唸的京城我來了。

然而,回去不到一月,經常犯渾的劉禹錫又惹事了。劉禹錫約上十年不見的一干好友,在長安的玄都觀飲酒作樂,好不痛快。興奮之餘,他提了一首《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下子可把皇帝老兒及身邊走狗全得罪了,於是乎他們八個人怎麼來的又怎麼回去,不是原路返回,而是發配到更偏遠的窮山惡水,幾乎是不想讓他們活著回京了。

第一次流放永州,柳宗元還有些埋怨劉禹錫,那麼這次流放柳州他是完全活明白了。他不僅不怪罪朋友,反而願意跟他調換地方,播州(今貴州遵義)實在太偏了,後來朋友紛紛上書求情,才改發配去連州。

疾風知勁草,危難見堅貞。

兩個知己,從長安結伴同行,到了衡陽面臨分別,柳宗元做了《重別夢得》,與劉禹錫告別。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只是這份美好的願望,永遠都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了,這一次竟是兩人的永別。

柳宗元: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在柳州四年,柳宗元做了很多事情,開辦學堂,教化民眾,解放奴婢,發展經濟,努力造福一方百姓。

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享年46歲。去世之前,他把所有文稿和未成年的兒子一併託付給好友劉禹錫撫養。

此後的二十多年,劉禹錫傾盡全力整理朋友的詩文,結集成冊《柳河東集》,撫養的孩子後來也考中進士,柳宗元泉下有知也當告慰了。

在高手林立的大唐,柳宗元一共只留下了140餘首詩歌,數量是不多,但也不乏傳世之作。

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散文、遊記和寓言方面,他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千年前的柳宗元是孤獨的,但卻一點都不庸俗,他用自己的堅守在那個黯淡無光的世界,鑿開了一抹智慧之光。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