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揭示人性的矛盾與對立,作者去世後被定義爲名著的作品

司湯達去世後多年,此本著作才被世人所肯定,更為廣為流傳定義為名著。正如序文中所講,儘管在當時他沒有被理解,但他深信自己日後會獲得成功。“我將在1880年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僅僅是1900年被重新印刷”。如此堅定的自信,說明他對自己的時代做過何等深刻的歷史的、哲學的思考。

《紅與黑》揭示人性的矛盾與對立,作者去世後被定義為名著的作品

作者通過於連主人公一連串的故事情節,深刻的反映了當時的寫作背景,個人與社會的對立矛盾凸顯,正如馬克思說的,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物,另一方面是新興生產力的關係的產物,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確立,自我的觀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紅與黑》揭示人性的矛盾與對立,作者去世後被定義為名著的作品

於連出身卑微,但雄心壯志,一方面憎恨貴族階級的思想與行為,主張平等、自尊,一方面又想獲得那種高質量的體面生活,就在這種矛盾體中贅述了全篇。用序文中的描述就是,於連實際上又肯定了許多被自己否定過的東西,追求著自己所詛咒的東對象,他自身的行動與他對社會的指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他自己也成為被諷刺對象,而這讓我聯想到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比如:

一方面鄙視著體制內一眼望穿、風平浪靜,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方面想獲得那無憂無慮、收入穩定且安逸的生活。

一方面讚揚對愛的忠誠、不顧一切、敢於付出與堅持,來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一方面對愛背地裡打著算盤、錙銖必較甚至生恨,不再相信愛了。

一方面鄙視炒房的,並大聲疾呼人生的意義定不是買房;一方面關注樓市,想著借錢貸款早上車。

內心想的與現實行動所背離,這不證實了僅僅的反應了人性的矛盾面,也折射出了人性的七宗罪,同時赤裸裸的顯示了你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否能夠堅持初心而不變。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突出重圍,不枉此生。

《紅與黑》揭示人性的矛盾與對立,作者去世後被定義為名著的作品

這本書,給我更多的感受就是兩面性,就像現在的兩極分化,階級固化,階級階層逆襲成本越來越高,而看完《懺悔錄》後又再次讓我感受到人生的希望,因為不同階層有不同階層的美,而其中講到的很多真善美,感覺都在下面,是不是上面太貪婪,被物質橫流的繁榮所掩蓋,我也有點找不到那些美了。

現在回想,那些美好都在小時候,村裡通吃每一戶,鄰里街坊的家長裡短,我感到的是溫馨與人性好的的一面。你之前能感受到的美,現在卻找不到了,是因為你在另一個層面找不屬於這個層面存在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