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在隔岸觀火,好像與自己無關,為什麼會這樣?

大公異聞


因為當時清朝還是一個封建落後的異族統治國家,滿清統治階級腐敗無能,面對美日英法德等列強,割地約兩百萬平方公里,賠款約七億兩白銀,並簽訂了1400餘項賣國的不平等條約。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餓殍遍野!

更不要提進化成現代化國家了,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要實現人民與國家與政府的綁定。

當時的滿清政府對外界的工業化一無所知,即使知道相關道理也會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想盡辦法阻止工業化。要想富先修路,全世界都在大修鐵路的時候,慈禧太后卻在擔心修鐵路破壞風水,修鐵路加速人民造反,加速革命黨打進北京!根本不考慮什麼發展和人民的死活!導致清朝的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倉廩實而知禮儀,老百姓吃不飽飯還想著為國爭光,保家衛國?痴人說夢而已!

當時的老百姓沒有國家的概念,都還是認為,統治者只是管束百姓,百姓只是服務統治者,但這個統治者是誰無所謂。滿洲也是外族,英國法國日本也一樣,一直國不知民,民不知國的狀態。

老百姓認為政府的存亡與自己無關,換一個政府,照樣還是需要服徭役,交稅。所以,無論是哪個政府做皇帝,都對自己沒有什麼影響。

反觀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開始以後,不但大力發展鍊鋼業、船舶、鐵路為代表的機械製造業等規模工業,還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標準日本語,並且大力的推廣國家民族主義。將民族人民與國家強力綁定在一起。大力樹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力宣傳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


其結果就是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日本的老百姓積極參軍,並且積極的支援前線,幫助日本打敗了清朝。

後來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的時候,沖繩的漁民看到了俄國艦隊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放棄打魚,甚至不惜划船,向日本的海軍去報告,此情報的結果是日本海軍以逸待勞,提前佈置魚雷,並在損失代價極小的情況下,同時擊敗了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兩支強大的艦隊,完勝俄國,一舉取得東亞霸權。

日本取得霸權的影響對日本本國的人民來說是積極的、正面的。獲得的賠款修建了大學、中小學兩千多所,獲得的煤炭、鐵礦等資源為日本的崛起為世界頂級列強奠定了基礎。日本的老百姓至今都在間接在享受著前人創造的成就。


讀史可以此人明智,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我們應當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積極學習列強的一些優秀的政治手段和發展模式,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讓我們的人民更加富足。


土雜漫談


因為這是封建國家的常態,封建國家民眾並不認為自己對這個國家負有什麼責任。


這絕不是清朝一個朝廷如此,歷朝歷代都是這樣。


明朝江陰之所以反清,起因並不是因為對明朝有什麼感情,是因為清朝下達剃髮令後江陰士紳去衙門懇請清朝官吏允許江陰百姓不剃髮,遭到拒絕後群情激奮的江陰民眾這才打死清朝官吏,宣佈不服從清朝統治的。


再說遠一點,金國完顏亮曾經認為燕趙地區老百姓就像牆頭草,誰勢力大就服從誰。“幽燕之民少忠義,宋來從宋,遼來從遼,我來從我……”


原因是不管封建王朝是怎麼宣傳,但是封建王朝民眾繳納的稅賦說到底是一種“貢賦”,類似於保護費。


既然是保護費,又怎麼能期望民眾對收取保護費的組織有什麼愛戴?


什麼時候我們看到過,兩個涉黑組織就一家菜市場保護費問題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菜市場的菜販們加入其中一家涉黑組織打另一家的?菜販們都是能這兩家打完後,然後把保護費交給勝利者的。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老百姓隔岸觀火,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失敗,更是封建王朝這種體系的全面潰敗。


其實封建王朝體系與英國為代表的君憲國家體系優劣,清朝最保守最守舊的官員都看得一清二楚。


劉錫鴻是晚清著名保守派官員,他最有名的事情是作為郭嵩燾的副手代表清朝出訪英國回國後,大肆詆譭郭嵩燾,說郭嵩燾數典忘祖云云。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保守派官員,在出訪英國過程中對英國與當時清朝的異同是有著異常清醒的認識的。


在英國時,有一次日本特使井上馨拜訪郭嵩燾時談到英國國民踴躍納稅,而日本國民卻經常性的偷稅漏稅。結果劉錫鴻發表了一番非常有見地的看法,他認為英國人的稅收是經議會討論的,徵什麼稅、稅花在哪裡,百姓是清楚的,當然願意交;而清朝與日本,收多少、怎麼收、花在哪兒……統統是糊塗賬,誰願意交呢?


最後劉錫鴻還總結說“此法誠善,然非民主之國,則勢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國長久,君民兼主國政故也。”郭嵩燾聽了之後大為驚訝,稱讚劉錫鴻“此論至允”。


你看,就連晚清保守派官員自己私下對封建王朝制度本身有什麼弊病都看得一清二楚。


更好玩的是劉錫鴻在出訪英國前談到學習西方時,都毫不諱言之所以不能學習西方,是因為我們“(化)天下為家已更數千載,政令統於一尊,財富歸諸一人,尊卑貴賤體制殊嚴,士農工商品流各派。矧(況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參國是……使富商大賈視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睞便可以為至榮極寵,斯匍匐以獻其財力而惟恐不納矣。”


劉錫鴻這段奏摺完全可以解答為什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在隔岸觀火”了:這封奏摺的核心意思是清朝與西方國情有別,怎麼能讓平頭老百姓參與國事?清朝必須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必須讓有錢人把官府當做天,當做上帝,捐全副身家給官府都怕官府不收才行。


既然清朝上下把民眾視作奴僕賤民,那麼也就別怪老百姓關鍵時刻袖手旁觀了。


克羅採和春天


糾正一下題目,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並沒有隔岸觀火,也沒有感覺跟自己無關。而是感覺天降正義,一定要順勢而為。因此我們看到了八國侵華時,無數的北京老百姓搬著梯子幫助八國聯軍翻牆,也有很大一部分推著獨輪車幫助聯軍運送“戰利品”。也就是說他們成為了後人眼中“助紂為虐”的刁民。



實際上這件事根本怨不得這些普通的老百姓,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清朝的統治者。

權力與義務不匹配

清朝入關之初便大量圈地,奪取了無數漢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到了清朝末年,不僅有滿清貴族侵佔土地,就連漢族的地主官僚階級也爭相兼併土地。這一時期的普通百姓大部分已經破產,變成了佃農或者長工。

這些佃農租賃滿清皇族和官僚地主的土地,通常被地主“歲取其半”,甚至有的高達七成至八成左右。大量的農民從年初辛勤勞累到年尾,沒有留下任何的積蓄,有的甚至還欠下地主家大量的租金。而這些官僚地主和滿清皇族卻坐享其成,根本不用任何的勞動而大肆揮霍財富。

這種情況造就了晚清社會的不公,普通的百姓辛苦的付出了相對應的勞動義務,然而卻得不到相對應的權力享受,所以對整個清政府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敵對態度。



滿清政府對漢族子弟極盡欺壓之能勢

滿清政府自入關以後選擇定都北京,隨即把內城的漢族子弟驅趕了出去,從此規定了只有旗人才可以在內城居住,漢人只能在外成居住。

以上只是其中一項,終整個清朝旗人還有很多的特權,比如清朝規定凡是旗人,只要服兵役,清政府會給其全家人養老送終,而這些養老的錢旗人根本無法產出,最後都由漢族子弟的賦稅補齊。



也正是因為以上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廣大的普通百姓眼中,滿清政府已經成為了欺壓他們的流氓,而八國聯軍雖然也是流氓,但他們卻來欺負長期壓迫自己的流氓。面對這種情況,老百姓最終選擇了幫助八國聯軍。


我是越關


滿清入主中原以來處處壓制漢人、防範漢人,為了能使自己的殖民統治長久、實行野蠻的剃髮易服,對不從者進行血腥的鎮壓,漢人從明末的一億多人口到滿清順治時期還剩不足二千萬,滿清的野蠻比後來的日本鬼子還歹毒萬分,文化上對華夏曆史大量篡改與焚燬,被毀滅古書數不勝數,亡其國必先滅其史,這一點說的沒錯,另外滿清還大肆實行“文字獄”,把中國文人要變為一個個只會磕頭、沒有思想的奴才,這一點它們也做到了,滿清統治華夏二百多年竟然沒出一個思想家,滿清對華夏的統治除了壓榨還是壓榨,廣大的漢人已成了它們羊圈裡的羊、任意處置,對外上滿清則一味妥協讓步,只要洋人不推翻它的統治、滿足其一切要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充分體現了滿清統治者的殖民心態,這種只顧自己利益完全把漢人當奴隸的垃圾政權,試問哪個漢人會幫它!


皇漢民族


回答問題前,先給大傢伙展示個當年北京城的具體景像——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天。事實上不只三天,也不只搶劫,他們把能洩憤的事都幹了:屠殺、焚燒、強姦、破壞。洩憤報復後,八國聯軍實行分區管制,佔領北京達一年之久。

老百姓整體心態是這樣,給誰做順民不是順民,所以各國既定分界後,凡是界內鋪戶住民,不分貧富,家家戶戶門前均插一小白旗,白旗上用洋文寫著“大某國順民”,也有用漢字寫“不曉語言,平心恭敬”的,還有的就是按某國國旗樣式做小旗插門前的。總之,當時的北京城,沒有大清子民,只有亂世順民。

可悲吧!扎眼吧!

還有更可悲!更扎眼的!

這問題說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老百姓在隔岸觀火,事實遠比這個更殘酷。進攻北京的其實不是八國聯軍,而是九國聯軍,這多出來的一國就是咱們自己。

據統計,八國聯軍先遣隊有多少人呢?德軍200人,奧軍58人,意軍53人,中國人組成的華勇營(編號為英軍第一軍團)400人,後來更擴充到1300多人。瞧見沒,比德奧意三國還要多出出小一百人。

為什麼會這樣?要知道,不管八國還是九國,他們攻進北京城後,可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呀。

簡單說,瞧瞧遺留下的那些大清朝子民的老照片就知道了,在封建專制的封閉桎梏下,老百姓的血性早沒有,只剩下麻木和膽怯。

麻木讓所有人無動於衷,膽怯讓所有人順從保命。

所以最後就成了無動於衷地順從保命。

當然,老百姓的隔岸觀火中透著股幸災樂禍的味道,這裡面還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有兩個導火索,一個是義和團進攻使館區,殺洋人;二個,慈禧向11國列強宣戰了。

怎麼形容這三方勢力呢?八國聯軍像強盜,義和團像暴徒,慈禧代表的清廷像瘋子。

在當時,老百姓對強盜固然不可能有好感,但暴徒和瘋子似乎更要老百姓的命。

客觀地說,這事不是洋人挑起的,攻進北京後,雖說暴行也波及了老百姓,但他們報復的對象主要還是清廷和義和團。這一點讓麻木膽怯的老百姓找到了看熱鬧的落腳點。

至於義和團,那就一言難盡了。這群裝神弄鬼的傢伙標榜的是殺洋人,可殺來殺去是個什麼結果呢?據統計,義和團一共殺了253名洋人,而被殺的中國人是多少呢?中國教徒被殺三萬五千多人,會說洋話的、拿過鉛筆、用過洋貨、與洋人打過交道,甚至啥也沒有就是看著不順眼的老百姓至少被殺了六七萬,也就是說,光北京一地就有十萬老百姓被殺。

所以說,當時真正濫殺無辜的恰恰是這些打著“殺洋人”旗號的暴徒,而真正在對付這些暴徒的恰恰又是攻進城的八國聯軍。老百姓心中都有桿秤,義和團除了煽動蠱惑,本質上根本不得人心,老百姓不可能站他這一邊,洋人不管有理無理,也不可能站他那一邊,所以最後隔岸觀火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選擇。

再說慈禧以及她代表的清廷。

清廷統治以來,老百姓是順從了,但骨子裡的認同感、歸屬感始終不強,始終認為紫禁城裡住的是外來“韃子”。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後主要針對的就是他們。誇張點說,八國聯軍的報復從某種程度上甚至釋放了民間百年來的積怨。因為這個,老百姓的內心是樂於看到韃子遭殃的。

另一點,清廷對中原老百姓而言,本質上是個寡恩薄情的政權,統治時間越長,老百姓的這種感受就越強烈。本質上不認同,現實中沒有可感恩的地方,不說隔岸觀火了,就是改換洋門庭,老百姓心裡都沒有什麼障礙。

再一點就是慈禧以及她身後的主戰派。表面上,他們向洋人開戰擺的是民族大義,家國天下,實際上不過是為了一己私利。尤其是慈禧,她之所以向11國同時開戰,被端王等主戰派蠱惑矇蔽是一方面,更大的一方面還是她的私慾,因為洋人支持光緒,反對她垂簾聽政。

義和團在她那裡就是對付洋人的一件武器,至於這件武器是否草菅人命,她根本沒有深思,也沒有深思的動力。

形象點說,當時的慈禧就像一個嗜權的瘋子,老怨婦,因為自己的私慾讓整座京城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老百姓怎能不厭惡,怎能不隔岸觀火,看熱鬧。

其實呀,當年的京城,上演的就是狗咬狗,老百姓除了怕哪條狗咬到自己,剩下的也只有看熱鬧。


黑句本


這不只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的獨有現象,在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也曾出現過。現代民族國家和古代封建國家的區別在於:現代民族國家的立國理念是主權在民,也就是說人民才應該是國家的主人;而古代封建國家的立國理念是君權神授,也就是說天子受命於天而治理天下萬民。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國理念——在古代封建國家的立國理念之下無論統治者是姓劉、姓李、姓趙或是姓愛新覺羅,而老百姓始終只負有繳納貢賦的義務,而不享受任何權利。這就應了孟子的話“君視臣民為草芥,則臣民視君為寇仇”。如果將大清帝國比喻為一家公司的話,那麼滿洲八旗權貴階層是這家公司的股東,而老百姓不過是打工仔而已,他們不能從公司的獲益中得到什麼,他們的收入來自於他們自己的勞動。而在八旗權貴的眼中老百姓不過就是編制戶籍時的一個個數字而已,根本沒意識到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生命。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國不知有民”。

“國不知有民”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居於上位的統治者在處理國家政事時不是以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安全為首要考量,而是以自己的既定安排為考量。當初甲午戰爭爆發時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曾有人建議縮減太后壽宴的規模以便為前線戰事提供充足的資金,誰知慈禧太后來了一句“今時今日讓我一時不痛快者,我必定讓其終生不快”。無論是1894年7月25日高升號運兵船被日軍以不宣而戰的方式擊沉,還是9月17日中日海軍的黃海大戰都絲毫沒影響到太后壽宴的舉行,甚至直到日軍渡過鴨綠江入侵中國本土依然沒對太后的壽宴構成任何影響。11月7日(中國農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壽誕的正日子,慶典也隨之達到了高潮,然而也正是在這天大連灣失守,旅順告急。11月21日旅順被攻陷,日軍隨即在城內展開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殺。然而這一切在北京紫禁城的權力中樞並沒引起任何反響,彷彿死的那些人不是自己的國民似的。


既然國不知有民,那麼民亦不知有國——無論統治者怎麼宣傳“忠君愛國”的理念,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老百姓始終處於被奴役的境地,他們對國家事務是沒任何參與權的。這樣的國家只能算是統治者一家一姓之國家,這樣的國家又有何可愛?試問清政府割讓香港、臺灣可有遵循民意?既然老百姓從來沒參與過國家政治事務,又如何可能會對這個國家有主人翁精神呢?中國的老百姓是最能忍耐的,只要統治者沒逼迫到他們連活路都沒有,他們就會安於自己的小日子。這絕不是清朝一個朝代如此,而是歷朝歷代皆如此:清朝入關時中原漢人的反抗有相當一部分並不是因為對明朝的懷念,而僅僅是因為清朝下達的強制剃髮令與他們的行為習慣不符。燕雲之地在四百餘年間先後歸屬於遼、宋、金、元、明,幾乎就是誰勢大就服從誰。亂世之中老百姓就像是無根的浮萍,一切只是為了滿足最簡單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不能奢望人在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無法滿足時還有多少高尚情操,然而晚清政府的所作所為真到了快要讓老百姓沒活路的地步了。當時的官場有一句名言“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由此可見貪官汙吏橫徵暴斂之嚴酷。相比之下這時西方國家的稅收徵管工作是如何進行的呢?徵稅必須經過議會討論,如要加徵新稅需要召集社會公眾進行聽證會,這樣就使老百姓確切知道自己所交的稅哪些用於修橋、哪些用於修路、哪些用於辦教育、哪些用於軍隊國防......再看清政府一味橫徵暴斂,老百姓感受不到自己所交的稅對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任何作用,恰恰相反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是進入了貪官汙吏的私人腰包。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說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之前,我先舉一個相似但結果不同的例子。

1939年年底,強大的蘇聯向北歐小國芬蘭進攻,世界各大主流報紙,都認為弱小的芬蘭在蘇聯的鋼鐵洪流面前將會不堪一擊,不到一個星期將屬於蘇聯。

然而事實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芬蘭人上下一致,同仇敵愾,面對強大的蘇聯軍隊,絲毫沒有畏懼,而是利用有利地形對蘇軍進行強有力的反攻,最終蘇聯獲勝,但這一戰蘇聯的傷亡實在太大,蘇聯參戰部隊人數達到120萬,而芬蘭全國武裝力量才20萬,是蘇聯軍隊的六分之一,而且蘇聯還有源源不斷的供給,但是戰爭的結果是,蘇軍傷亡40萬,芬蘭傷亡10萬,由於奮起抵抗,民眾支持國家,芬蘭得以延續。

這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八國聯軍侵華。

八國聯軍,一詞是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個國家,聯軍前後加上各種人員總兵力才5萬左右,但是卻能夠佔領北京城,甚至一度深入中國腹地。而彼時的清朝,各地綠營兵有幾十萬,再加上滿蒙騎兵,全國兵力百萬之眾,而且是本土作戰,十分熟悉地形,補給源源不斷,卻仍舊敗給了幾萬孤軍深入的八國聯軍。

眾所周知,武器的差異是清朝敗給八國聯軍的一個原因,但是這時候離鴉片戰爭已經60多年了,洋務運動也已經幾十年了,清朝雖然落後,但是絕不是以刀劍對西方的洋槍大炮,武器落後程度絕對沒有達到跨時代的差別。

這時候,另一個原因是清朝失敗的根本,同時也是決定因素,那就是民心。

有很多民間說法,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當時的人們見到八國聯軍就像和自己沒關係一樣,他們打的是清朝政府,打的是壓迫自己的人,所以自己也犯不著去幫忙,所以,當時一度出現了民眾幫助聯軍攻城的場面,人們不僅在看著清朝的笑話,還在時不時地幫助遠道而來的侵略者。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沒有民族概念,民不知其國,國亦不護其民,當時的人根本就沒有國家的概念,只知道誰是皇帝就聽誰的,誰壓迫我我就挑機會翻身,至於民族大義沒有幾個人知道,就是知道也沒有幾個人關心,畢竟是有心無力。

再者,民間反對清朝的力量很大,清朝兩百多年漢人數量一直都是絕對優勢比例,對於滿清的種種制度心存不滿,加上地位不平等,反抗的情緒一直在擠壓,還有當年滿清入關的時候,所製造的民族仇恨,在這時候都紛紛顯現出來。

所以,沒有民心的政府,哪怕你有再多的軍隊,再多的土地,再多的物資,沒有民心一樣是散沙一片,晚清政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無筆史官


題主說的是這張老照片吧,八國聯軍正在順外城的下水道爬進城,而邊上的老百姓整整齊齊的站在河道邊,像看戲一樣,這是八國聯軍進北京城啊還是唱大戲的進村啊。

(圖一 英軍進城,百姓看熱鬧)

這張就更過分了,老百姓幫著洋兵扶梯子,爬城牆,帶路黨當的是不亦樂乎,不知道八國聯軍給不給發工錢。

(圖二 老百姓幫八國聯軍扶梯子)

按照傳統的理解,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中國來百姓應該義憤填膺,堅定的同侵略者戰鬥啊,就算不戰鬥,也應該四散逃亡啊。可是從照片中,並沒有看到北京老百姓一絲憤怒與害怕的樣子,彷彿巴不得八國聯軍打進紫禁城才過癮。

據史料記載,其實進北京的所謂的八國聯軍只有七國,分別是日軍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主要是錫克兵)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澳軍50人,意軍53人,德軍只是派了幾個象徵性的掌旗兵,還有7000德軍在海上沒登陸,總共不到兩萬人。而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團有15萬,再加上京畿的衛戍部隊,有二十萬,就這麼一路把洋兵放進來了。

8月14日,聯軍來到北京城外,對北京發起總攻。俄軍和日軍分別攻打東直門和朝陽門,由於城牆比較高,受到的抵抗比較激烈,各自傷亡了一百來人。美軍11點的時候架著梯子在東便門附近爬上城牆,是最先攻入外城的軍隊。上面那張照片,老百姓應該就是幫美軍扶梯子。中午的時候,英軍到達,開始攻廣渠門,下午兩點攻破。而老百姓看戲的那張照片,就是英軍攻入廣渠門的場景。廣渠門附近人比較少,城外是亂葬崗,有一條河穿過城牆流出,從照片上看,河水已經乾涸,這條河也成了倒垃圾的場所,英軍正是穿過河道進來的,然後順著垃圾堆成的斜坡爬上河道,兩小時解決戰鬥,不用說,這肯定有人帶路。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匪夷所思的場景,我們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腐朽的清王朝已經離心離德,喪盡民意

清朝統治者從來不把這些老百姓當人看,只是供他們奴役和壓迫的工具而已,各地百姓已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慈禧老太后卻還是一天一百一十八個菜,窮奢極欲。八國聯軍打進來時,甚至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話。既然滿清統治者不把百姓當人看,那百姓幹嘛還要維護這個政府,巴不得聯軍把慈禧抓住了才開心呢。

二滿清建立後,華夷觀念遭到衝擊,百姓的認知陷入迷茫

清兵入關後,在全國各地遭到了激烈的反抗,尤其在江南地區,尤為激烈。因為明朝時正統的華夏大一統王朝,漢人即明人,而滿清是純粹的外族人,作為漢人,百姓有驅逐外族的基本覺悟。但是八國聯軍侵華時,老百姓已經困惑了,洋鬼子是外族沒錯,可是清政府也是外族,他們如今打起來了,我們就不需要摻和了,看熱鬧就行了。

三老百姓的民族主義意識普遍沒有覺醒

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當時列強都已經轉型成了民族主義國家,一切思想或運動都是以自我民族的最高利益為基礎。雖然中國早已經有了民族這個詞,但是隻是表示自然形成的部族,和現代的民族主義中的民族是兩個概念。沒有民族主義概念,人民就沒有國家意識,導致連對基本的侵略者的判斷都沒有。所以有那麼多人去看熱鬧和扶梯子,因為在這些人眼裡,這些洋鬼子不是來侵略我們的,他們只是來打清朝的,打贏了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個姓而已,打輸了我們還是大清的子民,一切照舊。後來,梁啟超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才讓國人有了民族認同。再後來抗日戰爭的爆發,全國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一直抗戰,更強化了國人的民族主義意識,有了民族主義意識後,就知道了為什麼而戰了。這時候等待日軍的,將會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了。

(圖三 抗日戰爭中的民兵)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點贊加關注,我們一起交流歷史!

一卷青史


有題主舉了1812年美英戰爭的例子,但是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北京內城裡住的是“旗人”,只有崇文門、宣武門外的外城裡,才是漢人的居處。

說實話,前門“大柵欄”商業街在洋鬼子打來之前,已經被“抓二毛子”的義和團愛國人士一把火燒了百八十間,隔岸觀火或者說盼著社會秩序恢復,倒還可以理解。

可這四九城裡面,當時是分區居住著“八旗”的大爺們,他們是王朝的自己人,大體上也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口,以清朝意義上的“兵額”來說,八旗自己人的:

驍騎營、纛軍營、護軍營、前鋒營、步軍營、圓明園護軍營、健銳營、內火器營、外火器營。

這些還算是舊軍,咸豐朝的總數是139,425人,注意哦,各省駐防沒算,這些就是北京城內外的“八旗兵力”。

後來清朝又從護軍營中精選了新軍。

1861年清朝新練神機營。1896年初,又對神機營進行了改編,改名為“威霆致勝隊”,1898年,從其中精選1萬人組成“先鋒隊”,裝備了以江南局生產的“快利”槍,用洋操訓練,一半駐紮南苑,一半駐紮在各個兵營。

這些兵額加起來,15萬人是有了吧?

也就是說,北京城內的“八旗”裡面,起碼1/5是國家的“軍人”。

這些軍人,也是北京內城的住戶,抵抗八國聯軍的,《清史稿》卷四九五《忠義》裡記載了一份名單:

松林……起為內閣侍讀學士。聯軍犯京師,分守東直門,親指揮砲火中,抵禦甚力。俄中砲死,屍不可辨。

時陣亡者,前敵有世管佐領文炘……隊兵光輝、林慶(等154人)。
  東直門有護軍參領賢普……隊兵凌貴、伊立布(等149人)。
  崇文門有護軍校富亮……幼丁劉長立(等59人)。
  朝陽門有云騎尉富珠倫……松山、忠福(等53人)。
  東便門有遊擊韓萬鍾、弟韓萬祿,千總慶餘,把總金鈺,戰兵王壽、李永福,馬兵梁坤、張德輿(共8人)。
  德勝門有副參領祥存、世管佐領承瑞,驍騎校崇桂、領催柏銘、容剛、文惠,馬甲錫連、桂啟,養育兵常海,隊兵榮喜(共10人)。
  安定門有筆帖式增俊……閒散清聯、德謙,武生長緒(等40人)。
  齊化門有護軍校連瑞。(1人)
  西直門有養育兵烏什哈,閒散全桂。(共2人)
  阜成門有敖爾布鍾珊。(1人)
  永定門有閒散長泰、玉泰、春祥。(共3人)
  正陽門有閒散清林、奎連、德勝。(共3人)
  宣武門有砲甲林廣明,藍翎長祥瑞,領催常連、景緒,馬甲榮福、崇善、德斌、全順、定保、榮慶、維明,砲手慶煥,養育兵松長,閒散英緒、續順、崇海。(共16人)

  大清門有前鋒玉興。(1人)
  天安門有護軍參領玉山……桂升、雙壽(等22人)。
  午門有副護軍參領鳳齡,前鋒崇祥、桂豐,護軍玉壽、德凱。(共5人)
  東安門有公中佐領松壽,步軍校文通,領催延壽。(共3人)
  東華門有副護軍參領長年……技勇兵全貴。(共28人)
  西安門有養育兵永順、德福。(共2人)
  西華門有馬甲春明。(1人)
  地安門有虎神營營總昆明……閒散德祥(共17人)。
  紫禁城內有護軍參領海忠,親軍校文玉。(2人)
  守陴者有世管佐領德潤,馬甲錫秀。(2人)
  巷戰者有驍騎校多倫布……砲甲祥通,砲手白萬泰(等62人)。

也就是清朝官方統計,在北京城各門和巷戰中戰死的八旗(因其中含有幼丁,不算“兵”)總數為644人。

佔全部八旗兵總數15萬的0.429%,佔全城旗人百萬人口的比例就更低了,0.0644%。

但是,說百姓隔岸觀火,也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起碼在巷戰中戰死了62人,城門守衛也陣亡了,幾百人。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

哪怕是清王朝的“自己人”——“旗人”,在晚清的腐朽統治之下,其底層也面臨著嚴重的生計問題。

到了光緒年間,只允許當兵,不允許從事任何其他生計的旗人,在旗餉被反覆剋扣,錢糧只勉強夠夫婦二人的生存需要,子女一多就貧困不堪。

據當時日本人的記錄,八旗旗人飢寒貧窮者佔十之七八,不少八旗兵丁將家中“所有物件變賣餬口”,“衣敝履穿,形同乞丐”。

“自己人”尚且如此,被統治的“民人”,又能如何?

一個讓自己的百姓陷入如此水深火熱生活的政權,在大兵壓境時能有644個“自己人”盡忠死義,已經算是爭臉了,至於同傳之中那些舉家投井、服毒的,敢死不敢抵抗的旗人家庭,就更是不勝枚舉。

說到底,對於清政府的治下,要求“百姓”保家衛國流盡最後一滴血,本身就是不義的,世界上也沒有這個道理。


劉三解


納粹打法國的時候老百姓不是隔岸觀火?美國打伊拉克時老百姓不是隔岸觀火?小鬼子打我們時老百姓不是隔岸觀火?戰爭就是戰爭,戰爭是士兵的事,老百姓只有遭殃的份,你這個問題是在道德綁架。一個閉關鎖國的衰落國家,面對洋槍火炮,你指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能怎麼樣?你可以笑清政府無能,你可以諷大清軍隊無能,唯獨不能把老百姓搬出來嘲諷。老百姓就是老百姓,無論國家盛世還是衰敗,罪都不在百姓,無論戰爭勝負,過亦非百姓也。不忘國恥,這才是我們不能忘的。想要挺直腰桿不被欺負,首先要重拾傳統文化的精髓。看看現在年輕人的普世價值觀,笑貧不笑娼、道德淪喪者比比皆是。若要實現偉大復興,必要傳古人之德,重拾我文化自信,立足當下,為人重禮俗、守綱常。百姓乃國之根本,具浮舟之力,無以匹敵。百姓乃民族之脊,傳萬代之血脈,不可輕薄。八國聯軍的那次侵略,老百姓沒有人想要隔岸觀火。因此,後來的領導人總結出“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是硬道理”。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祖國萬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