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爲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一部嬉笑怒罵的《儒林外史》裡,“范進中舉”堪稱其中經典橋段。從范進中舉後的癲狂,到各路當地“頭面人物”們排隊送錢送房的熱鬧情景,不知笑噴了多少讀者。其背後的深意,更叫人笑聲裡連連感慨:明清年間的“舉人”功名,就是這麼牛氣。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確實,雖說放在講究出身的明清權力場裡,“舉人”功名顯然要靠邊站。舉人出身的官員,有時更是吃苦背鍋的命。但放在民間基層,“舉人”這個身份,就是老百姓眼裡,無比強大的榮耀光環。

特別是放在小說的主人公范進身上,從“秀才”到“舉人”,簡直是人生的大翻身:中了秀才以後,雖說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戶送來的肉食,卻還是被胡屠夫罵的狗血淋頭,上門借錢都被打出來。待到後來中了舉人,卻是嚇得老丈人胡屠戶唯唯諾諾,人前人後給范進賠笑臉。一個“舉人”功名,就是一步登天。

如此奇特橋段,放在真實的明清歷史上,卻是無比寫實。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成化年間。這個年代,卻也是明代秀才與舉人,兩個身份反差開始拉大的年頭。

先說秀才功名,看上去只和舉人差了一級,而且明朝開國後,也給秀才提供了豐厚的米糧補貼,看上去也應該很受尊重。但到了十五世紀中葉時,秀才身份卻已嚴重貶值。

一是明代物價飛漲,秀才的衣食補貼卻百年沒漲,生活自然越發貧困。外加讀書應考的成本也增加,於是“窮秀才”就越來越多。很多明代名流名臣,功成名就後,常回憶起做秀才時的苦日子。以明朝名臣楊繼盛的淚奔原話說:“其苦難言萬一矣”。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那麼既然苦到這個地步,為什麼千千萬萬的明清秀才們,依然咬著牙挨著罵,忍受著一次次落榜的羞恥繼續考呢?

因為這隻比“秀才”高一級的“舉人”,放在明清年間,身份待遇真是天壤之別。首先是級別高,只要願意參加選官,基本能擔任八九品官職,就算暫時不做官,卻也是八九品官員的級別。放在鄉間百姓眼裡,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爺”。

特權當然也更大,可不止是做秀才領的那點補貼了,而且有免賦稅徭役的強大特權,名下的土地財產,都可以大搖大擺的免去國家賦稅。於是好些田主都會把財產寄在舉人名下,就為少交一點稅。所以哪怕中舉前是個窮光蛋,中舉後沒幾天,就是各種田產財物排著隊送上門。“范進中舉”裡“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的橋段,實在是小兒科。

不誇張說,只要中得舉人,一夜之間從窮草根變地方土豪,就是實實在在的人生神話。

最重要的是,舉人的身份十分高,別看在國家高層權力場上不受待見,但放在鄉間地方,卻是如雷貫耳,本身就是八九品官員的級別,

在鄉間的話語權十分強大,屬於地方上聲望極高的士紳階層。所以就算地方的父母官,見了舉人也是客客氣氣,為了自家官位穩固,也必須維持好與當地舉人的關係。“范進中舉”裡張鄉紳慌不迭的跑來跟范進攀交情,就是這個原因。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如此社會地位,也叫明清年間的舉人們,成了地方上盤根錯節的勢力,正如明朝學者陳益祥形容:故今一趾賢科,不得入官,便足自潤!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古代那些莘莘學子們,就算考到滿頭白髮,也要咬牙狠鑽的執著。科考功名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