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楚门说

现在娱乐圈发生在相声大师与混血美女徒弟之间有趣的事情,无论真伪,写出来都会令人不愉快,而且还会惹来麻烦。于是笔者忽然想起了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徒弟杨过与师父小龙女之间发生了一些美妙的事情,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他们的结局一定很不美妙——最轻的处罚是每人判处一年半有期徒刑,最严重的处罚,是两个人统统绞死。

我们知道,唐朝的皇帝都不太遵守法律,唐太宗李世民纳了兄弟媳妇(李元吉老婆),唐高宗李治干脆娶了继母(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民间的小妾之一),但是到了宋代,《宋刑统》颁布实施,对这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笔者摘录两条,就不翻译成现代汉语了,因为翻译出来词句会很敏感:“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诸奸从祖祖母姑从祖伯叔母姑从父姊妹从母及兄弟妻兄弟子妻者流二千里强者绞”,在当时的司法解释中还规定:与父亲或祖父的妾、叔伯的妻、自己的或父亲的姐妹、儿媳或孙媳及侄女,做了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事,如果是双方自愿的,两个人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如果一方使用了暴力,那么被动而不情愿的,不处理,使用暴力的那一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即使是宋代的法律,也没有考虑到现在会发生在娱乐圈或者相声界的事情,因为这种“偷来的锣还使劲敲”的事情,简直是挑战公众良俗和伦理道德。宋朝人打破脑袋也想不到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会发生,因而法律没做规定。但是如果发现有这种事,一般都按照十恶不赦处理。

在宋朝,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美妙事情,是可以当做罪状来打击政敌的,比如说儒学大家朱熹,就曾经面临这样的指控,控告朱熹的幕后主使者,是宰相韩侂胄,也就是名相韩琦的曾孙,也就是韩侂胄主政的时期,削去了秦桧“忠献”“申王”的谥号和爵位,改谥“缪丑”,又彻底给岳飞平反并追封“鄂王”。因为力主抗金,于是金国命令南宋的杨皇后和宰相史弥远“槌杀”于玉津园,首级被送给了金人。

但是奇怪的是,元朝修《宋史》,居然把韩侂胄列进了《奸臣传》(《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曾经评价说:“侂胄之得志,汝愚荐之也;道学之受祸,晦翁导之也。” 这里说的晦翁,就是朱熹,他的言论,是后代科举考试“理论依据”和“标准答案”,韩侂胄跟朱熹有仇,儒家主导的《宋史》说韩侂胄是奸臣,自然不足为怪。

那么韩侂胄是怎么跟朱熹结怨的呢?这还得从杨过和小龙女说起,因为韩侂胄安排人弹劾朱熹的罪名,就是“私故人之财、纳其尼女、私通儿媳”。这件事是不是诬告,无从考证,我们权且把他当做“党争”的手段,但是背了黑锅或者没有背黑锅的朱熹却被这个“罪名”打懵了,只好给皇帝上书认错:“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虽然做了“深刻检讨”,但朱熹还是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门下弟子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

古人公案,真相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作风问题”在古代那就是三万六千伏高压电,沾上了就没好儿,轻则丢官罢职名声尽毁,重则抄家灭门身首异处,连“儒学宗师”朱熹都倒在了这种事情上,可见古人对这种事情是零容忍的。


半壶老酒半支烟

关于朱熹“扒灰”的传闻,出自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奏章。1196年冬,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宋宁宗,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其中包括 “不忠于国”、“不敬于君”、“玩侮朝廷”等,还说朱熹曾携两位尼姑去旅游,然后引诱,有了苟且之事,后纳尼妾,此为“诱引尼姑以为宠妾”之罪;还说朱熹的儿媳在丈夫死后怀了身孕,此为“家妇不夫而孕”,丈夫死了还会怀孕?无非是公公的功劳嘛,于是,朱熹便有了“扒灰”的恶名。“诱引尼姑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就是后人指责朱熹为“假道学、伪君子”最喜欢引用的罪证。

朱熹到底是不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呢?或者说,他到底有没有扒过灰呢?时代久远,靠资料的考证,想必很难得出所有人都信服的事实,那么,我们要得到接近事实的真相,便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扒灰”的名声,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动机和目的,才可能接近真相。

就学问而言,朱熹当是那个时代最突出的博学鸿儒,他从小就聪明异常,与一群同龄孩子玩沙子,人家堆沙山,他却一个人画八卦图。14岁那年,父亲去世,临终将朱熹托付好友刘子羽,后又投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等名儒门下学习,自此学业大进。1148年,朱熹考取了进士,这一年他才19岁,授同安主簿,从此走上仕途。

朱熹出任过很多职务,诸如知南康军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有趣的是,朱熹还出任过武学博士,而且并非虚衔,而是真正负责以兵书、弓马、武艺教育学生的官员。不过,朱熹不太喜欢做官,他喜欢给学生们讲学,埋头著作,这是他最喜欢的事情,所以,他总是不断以各种理由辞官。

就性格而言,朱熹颇好为人师,尤其盼望给皇帝当老师,宋孝宗在位时,朱熹上书,每每以“留心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之学,近君子,远佞臣”来教导皇帝。后来,宋宁宗继位后,扶助宋宁宗的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然而,韩侂胄同样是扶助宋宁宗上台的功臣,他为了削弱赵汝愚的势力,获得宋宁宗的支持,于庆元三年(1197),开启了党禁,斥朱熹道学为“伪学”,置“伪学逆党籍”,上自赵汝愚、周必大,下如朱熹、彭龟年等,共计五十九人,对他们或罢官,或充军,一律处罚,史称“庆元党禁”。

要发动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权力斗争,舆论的铺垫是必要的手段,故此便有了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一事,也才有了朱熹“扒灰”的恶名。因宋朝御史有“风闻弹事”权,就是可以找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来弹劾官员,也就是说,御史无须证据,就可根据民间谣言来弹劾官员,弹劾错了,也不追责。因此,所谓“扒灰”之说,或许是这种制度下的产物,其真实程度,值得怀疑。加上宋朝处理官员,往往以贬官了事,所以也没有人去查找“扒灰”的证据,这就更可能是“假新闻”了。


帝国的脸谱

一个反三俗的被反了三俗

朱熹?扒灰?这个题目够劲爆。

先说说朱熹是谁。如果说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朱熹可以说是三圣了!朱熹配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一,在儒家文化中,地位崇高,影响巨大。他最有名的话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原话是存天理,遏人欲)。老朱一辈子以“道学”先生自居,给这儿立立规矩,给那儿正正名分,特别是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俨然一副反三俗的斗士形象!

结果,朱老师在功成名就的晚年,闹出了扒灰的桃色新闻,导致晚节不保,斯文扫地。咋回事呢?难道朱老师也是“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玩的是“存我的天理,灭你的人欲”!

这要从一个名为沈继祖的监察干部说起。这位老兄上书皇帝,给老朱列了一大堆罪名,其中有两条很有新闻价值:

一是纳尼为妾;二是“冢妇不夫自孕”。翻译一下:一条是朱老师给尼姑讲学,讲着讲着讲到床上去了;第二条更厉害,大儿媳妇在丈夫死后又怀孕了。这是生命的奇迹吗?当然不是,三俗的人们感兴趣的不是生殖科学,而是伦理问题,这会不会是翁媳扒灰呢?

朱熹对以上指控进行了辩白,也不知道朱老师是不是被揪住了小辫子,反正含糊其辞,说什么“深省昨非,细寻今是”。他自己说不清楚,后世就有人帮他说,特别是明朝小说,把朱熹说成玩尼姑、奸儿媳的禽兽,显然也不是历史的真实。

其实,沈御史的这俩问题确实都不好回答。特别是关于儿媳妇的事情,

“不夫而孕”应该是真的,这个比较容易查实。因此,即使朱熹没有扒灰,也保不齐是家里其他人或者儿媳勾搭了外人干的。你朱老师家里出了这种事情,治家不严啊,家都齐不了,还有啥好说的。

沈继祖要求杀了朱熹!皇帝还比较宽大,没有弄死他,让老头子回家了。几年后,朱老师郁郁而终!

都是党争惹的祸

沈继祖弹劾朱熹,当然不是为了帮助朱熹提高个人道德品质,而是有其政治目的,史称“庆元党案”!什么尼姑啊、扒灰啊,这些都是引子,真正的原因是党争。

朱熹给四书五经做注,创立了程朱理学,重新申明了儒学道统,重塑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意识形态,简直就是古代文人的偶像级老大,拥有无数的粉丝。在朝堂上,朱熹也是根深蒂固,拥趸无数。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天下只能有一个老大,你老朱这么搞,是分不清大小王啊!搞他!

中国人高度重视个人品德,古人讲修齐治平,修身是一切的基础!

个人品德好,可以做官、立牌坊;个人品德有问题,一切白搭,就算你满腹经纶,也一钱不值!所以,攻击别人最厉害的一招就是找品德问题,特别是男女作风问题。

其实,朱熹也没少用这招来对付他的政敌。比如当年他要办台州知府唐仲友,就从与唐相好的妓女严蕊下手,开展刑讯逼供,非要让人家承认通奸!谁承想,严虽然是风尘女子,却不属于“婊子无情”之流,宁死不屈。最后,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来朱熹被调走,岳飞的三儿子岳霖上任后,才放了严姑娘。被释前,严姑娘写了一首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趾高气昂的朱熹没有想到,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别人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了一辈子的的三俗,老了老了,被别人当成了三俗!


饮水君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先交待一下时代背景,聊一聊赵汝愚和韩侂胄这两个人。赵汝愚是赵宋宗室,是皇帝的远支。韩侂胄则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他的侄孙女是宋宁宗的恭淑皇后,因此韩侂胄也是皇帝的外戚。

宋宁宗继位时,赵汝愚和韩侂胄均有拥立之功。宁宗皇帝命赵汝愚“兼代参知政事,特进右丞相枢密使”,做了宰相。赵汝愚就推荐朱熹为待制经箍。后来韩侂胄诬蔑赵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必不利于社稷”(意指赵汝愚有可能谋反夺取皇位)。赵汝愚因此罢相,以观文殿学士身份出任福州知州,不久后又被贬往永州(唐代贬谪柳宗元的地方),在途中暴卒。史书记载他是在贬官途中染病后,又遭地方上的韩侂胄党羽迫害而死。开禧三年韩侂胄被谋杀之后,南宋朝庭为赵汝愚平反昭雪,赐谥赠官,极尽哀荣。后人将赵汝愚与东汉时的太尉李固相提并论,以为两人都是忠臣,且都死于权奸之手。

韩侂胄同样有拥立宁宗皇帝的功劳,但赵汝愚由于他有外戚的身份而不肯提拔,两人因此结下了仇怨。韩侂胄后来设法赶走了赵汝愚,自己做了宰相。在主政时期,韩侂胄贬谪赵汝愚,并禁绝朱熹理学,史称“庆元党禁”。为巩固自身地位,韩侂胄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削秦桧官爵,重新起用主战派(包括辛弃疾),在南宋历史上第二次组织北伐(开禧北伐),结果却惨遭失败。韩侂胄重用的西线主帅甚至变节降金。后来他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杀害,后者割下他的首级送往金国求和。由于韩侂胄专权和排斥异己,禁绝朱熹理学,被后世视为奸臣。但他积极北伐的决心仍在当时获得一些正面评价,比史弥远之流还是要稍好一点。


好了,言归正传。

当初韩侂胄为了排除异己,授意党羽诬陷与赵汝愚亲近的朱熹,制造了“庆元党禁”。朱熹被褫夺官职的直接原因,是遭到监察御史沈继祖的弹劾。弹劾书据说是由其仇敌胡纮写成的。胡纮在提交弹劾之前却升职另任,就将这份弹劾书交给了继任的沈继祖(宋代只有御史才有权弹劾官员)。现在听到有关于朱熹的流言蜚语,大都出自这份弹劾书。

叶绍翁所著的《四朝闻见录》,全文记录了胡纮/沈继祖的《劾朱熹省札》。现将其主要的内容摘录如下:


臣窃见朝奉大夫、秘阁修撰、提举鸿庆宫朱熹,资本回邪,加以忮忍,初事豪侠,务为武断,自知圣世此术难售,寻变所习,剽张载、程颐之余论,寓以吃菜事魔之妖术,以簧鼓后进,张浮驾诞,私立品题,……臣窃谓熹有大罪者六,而他恶又不与焉。

人子之于亲,当极甘旨之奉,熹也不天,惟母存焉,建宁米白,甲于闽中,而熹不以此供其母,乃日籴仓米以食之,其母不堪食,每以语人,尝赴乡邻之招,归谓熹曰:‘彼亦人家也,有此好饭’。闻者怜之!昔茅容杀鸡食母而与客蔬饭,今熹欲餐粗钓名而不恤其母之不堪,无乃太戾乎?熹之不孝其亲,大罪一也

熹于孝宗之朝屡被召命偃蹇不行,及监司郡守或有招致则趣驾以往!说者谓召命不至盖将辞小而要大,命驾趣行盖图朝至而夕馈!其乡有士人连其姓者贻书痛责之,熹无以对!其后除郎则又不肯入部供职,托足疾以要君,此见于侍郎林栗之章,

熹之不敬于君,大罪二也。

孝宗大行,举国之论礼合从葬于会稽,熹以私意倡为异论首入奏札,乞召江西福建草泽别图改卜,其意盖欲藉此以官其素所厚善之妖人蔡元定,附会赵汝愚改卜他处之说,不顾祖宗之典礼,不恤国家之利害,向非陛下圣明朝论坚决,几误大事!熹之不忠于国,大罪三也。

昨者汝愚秉政,谋为不轨,欲藉熹虚名以招致奸党,倚腹心羽翼,骤升经筵,躐取次对,熹既用法从恩例封赠其父母,奏荐其子弟,换易其章服矣,乃忽上章佯为辞免,岂有以职名而受恩数而却辞职名?玩侮朝廷,莫此为甚!此而可忍,孰不可忍?熹之大罪四也。

汝愚既死,朝野交庆,熹乃率其徒百余人哭之于野,熹虽怀卵翼之私恩,盍顾朝廷之大义?而乃犹为死党,不畏人言,至和储用之诗,有“除是人间别有天”之句,人间岂容别有天耶?其言意何止怨望而已?熹之大罪五也。

熹既信妖人蔡元定之邪说,谓建阳县学风水有侯王之地,熹欲得之,储用逢迎其意,以县学不可为私家之有,于是以护国寺为县学,以为熹异日可得之地,遂于农月伐山凿石,曹牵伍拽取捷为路,所过骚动破坏田亩,运而致之于县下,方且移夫子于释迦之殿,设机造械,用大木巨缆绞缚圣像,撼摇通衢嚣市之内,而手足堕坏,观者惊叹,邑人以夫子为万世仁义礼乐之宗主,忽遭对移之罚而又重以折肱伤股之患,

其为害于风教大矣!熹之大罪六也。

以至欲报汝愚援引之恩,则为其子崇宪执柯娶刘珙之女,而奄有其身后巨万之财。又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

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

…… …… ……

夫廉也,恕也,修身也,齐家也,治民也,皆熹平日窃取中庸、大学之说以欺惑斯世者也。今其言如彼,其行乃如此,岂不为大奸大憝也耶?昔少正卯言伪而辩,行僻而坚,夫子相鲁七日而诛之。夫子,圣人之不得位者也,犹能亟去之如是,而况陛下居德政之位,操可杀之势,而熹有浮于少正卯之罪,其可不亟诛之乎?

臣愚欲望圣慈特赐睿断,将朱熹褫职罢祠,以为欺君罔世之徒污行盗名者之戒。仍将储用镌官,永不得与亲民差遣。其蔡元定,乞行下建宁府追送别州编管。庶几奸人知惧,王道复明。天下学者自此以孔孟为师,而憸人小夫不敢假托凭藉,横行于清明之时,诚非小补。



把上述文字简单翻译一下,用来指责朱熹的六大罪就是:

1.不孝其亲:朱熹奉养老母亲,不用好米而用陈粮,为了沽名钓誉而故意吃得很简陋,逼得老母也跟着吃不好(说人闲话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朱熹家境贫寒,实在是有罪,其罪与范仲淹这样的前贤相同)

2.不敬于君:孝宗皇帝征召,朱熹却不愿做官,这是对皇帝不敬。(前人不应征的例子多的是,他们都有罪?)

3.不忠于国:大家都认为孝宗皇帝应该葬在会稽,只有你朱熹主张另卜他处,阿附赵汝愚的提议,不忠于国家。(沈继祖认为,赵汝愚要求重新选择孝宗皇帝的墓地,是想改换风水以图篡权。朱熹支持了赵汝愚,也是在图谋不轨。这个罪名几乎够得上抄家灭族了。既然赵汝愚谋反之事是政治构陷,对朱熹的这项指控当然也是诬陷。事实上朱熹只是建议多找几个人看看风水,根本没有明确表态。弹劾的人显然认为,只要没有赞成,那就是在反对。)

4.玩侮朝廷:皇帝待你不薄,你朱熹却上奏章请求辞职,这是对朝廷的侮辱。(跟第二条同样的神逻辑)

5.以诗发怨:赵汝愚死后,你朱熹竟然敢哀悼痛哭,还在诗歌中写什么“除是人间别有天”。天下都是皇帝的,怎么能够允许别有天地?(呵呵,又一桩文字狱)

6.害于风教:朱熹想霸占建阳县县学的地皮(因为风水好)。建阳县令储和为了取悦朱熹,强行给县学搬了家(古代的强拆案),把孔圣人从原来的县学,搬到了寺庙这种有辱身份地方,中途用绳索把孔子塑像绑在大木头上,在经过闹市时,还让孔子像摔下来跌断了手脚,这简直是对孔圣人的巨大侮辱。(真实的原因是县学破败,无钱修葺,只好搬迁,中途不小心摔断了孔子像。何况这件事本身也与朱熹无关。文革期间,有个农民在赶集时买了一尊主席像,为了方便,找来一根绳子套在毛主席像的颈子上,结果因此而被判刑入狱——不读书真是害死人啊,如果早知道朱熹的遭遇,说什么他也不能犯下图谋吊死毛主席这样的弥天大罪)

弹劾省札中所称的六大罪行,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诬陷之辞。特别是其中“除是人间别有天”这句诗,它出自朱熹为赞美武夷山风景而创作的《九曲棹歌》的最末一句: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整首诗歌内容都是山水风光,读起来文辞优美自然清新,完全不象一位道学先生的诗歌,更没有任何政治寓意,这在宋诗里面是很难得的佳作。把这样的诗句跟哀悼赵汝愚的举动联系起来,把本来互不相关的两件事牵强附会,显然是一种极为卑劣的载赃行径!

六大罪行之下,还罗列了其它几项罪名。之所以要单独附在后面,大约作者自己也知道这是在捕风捉影:

——朱熹为了报答赵汝愚的提拔,替其长子赵崇宪迎娶刘珙的女儿,以便能够谋图刘家的巨万家财。

——朱熹引诱两个尼姑作为宠妾,到哪里都要带上她们。

——守寡的妇人没有了丈夫却能怀孕。

——家中子侄们偷牛来杀了吃肉。

……

这几项罪状,实在是莫名其妙,跟弹劾省札开篇就讲的“吃菜事魔”没什么两样。

刘珙字共父,历仕高宗、孝宗两朝,曾经做过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宰辅重臣),资政殿大学士,以观文殿学士致仕,谥忠肃。宋史将他与范成大等人同传,而以刘珙为本传首席,对他的评价很高。按《宋史.朱熹传》的记载,刘珙的父亲刘子羽和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好友,朱熹少时家贫,曾经依附于刘子羽,刘珙还曾经举荐朱熹为官。刘珙的诗词中也有与朱熹相唱和的作品,《刘珙传》还说他在死前写信向朱熹诀别,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可见刘朱两家的关系非同寻常。

赵汝愚是赵宋宗室,本人声誉颇高,身份地位与刘珙相当。朱熹则与他们二人同时交好,居间为媒有什么好奇怪的。这怎么就成了朱熹帮助赵汝愚谋夺刘家家产?宋史记载,赵崇宪是赵汝愚的长子,在孝宗朝就因科举第一而获得皇帝赞许。宋史评价赵崇宪“能守家法,所至有惠政”。宋史是元代时脱脱等人写成的史书,如果赵氏父子果真如此不堪,元人何必为之讳笔不书。据史料记载,刘珙另有两个儿子作为继承人,赵家只是娶了个媳妇而已,所谓谋夺家产云云,纯系凭空捏造。

纳尼姑以为宠妾这样的罪名,大抵亦是如此。朱熹向来不喜女子出家为尼,在地方主政时,曾多次命治下的尼姑还俗。儒学官员多有类似的举措。政敌们指斥朱熹替人谋夺家产,这样的指控好歹还是有名有姓,有所争对。而纳尼为妾这样的罪名,则什么证据都没有,所纳的两名尼姑,她们的姓名籍贯和出家寺庙这方面的信息一概全无,纳妾的时间地点和见证人也完全说不出来。这样的指控,真不知道有什么可信度。

后面两件罪名差不多也是这样含沙射影式的攻击。无夫而孕的“冢妇”指的到底是谁?盗牛的“诸子”都有哪些人?弹劾省札中一概避而不谈。弹劾书中援引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为例,究其笔意,恨不得杀朱熹而后快,如果这些指控实有其事,怎么可能在弹劾时轻轻一笔带过。需知盗杀耕牛在宋代是重罪,为首的人可以处死,从犯也会被判处杖责、劳役和流放。只有在《水浒传》这样的小说中,敢造反的好汉们才能切牛肉下酒吃。

综上所述,这份弹劾朱熹的省札里面所有加诸于朱熹的各种恶名,逐一分析下来,没有一个能够坐实。由此反倒可以看出,攻击朱熹的这些人,本身的道德操守是很成问题的。 所谓朱熹扒灰的流言,不过是这些无耻小人的恶毒攻击和谩骂侮辱罢了。

中国的儒学,大致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的人由于自己厌恶理学,就拿以前的这桩公案作文章,把朱熹说成是表面不一的衣冠禽兽,厚诬于古人,实在有失公允。作为现代人,你可以不接受朱熹的学术理论,但也不应该让这样的谎言继续流传。


如风摆柳

我查到了,朱熹扒灰的事是有记载的。记载在《四朝闻见录》的《庆元党》这篇文章里,而在正史《宋史》或是《宋史全文》上并没有这种说法。

《四朝闻见录》上面记载了当时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奏章,奏章上面直接对朱熹的人品进行质疑。其文有语曰:

“以至欲报汝愚援引之恩,则为其子崇宪执柯娶刘珙之女,而奄有其身后巨万之财。又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在这儿就有记载朱熹扒灰的事。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事实。在正史《宋史》和另一部民间修史《宋史全文》都并不采信这篇奏疏里的说法。

在这篇弹劾朱熹的奏疏交上去以后,朱熹就被罢免了。《宋史》直言道朱熹是因为得罪韩侂胄被诬陷的

“继祖诬熹十罪,落职罢祠”


而在《宋史全文》中也是倾向于朱熹是被诬陷的,甚至在《宋史全文》里还写了这篇奏疏的编成经过,“纮锐然任责,物色无所得,经年酝酿,章疏乃成”

这句话说的很有意思,既然朱熹真有奏疏上所说的十大罪,这些罪名应该很好查才对,“怎么可能物色无所得”呢?后来为了写这份奏疏还花了一年的时间,诬陷的成分可能更大一些,这就是我的意见了。


论史



看了已有答案,不得不替老夫子说几话

我敢保证,某答主不但没读过朱子的著作,连《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都不知道是什么

这么积极地跳出来答题,是来砸自己招牌么?




真实的朱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是一个绝不与敌妥协的人
朱熹与其父朱松一样反对议和,认为宋金不可共存。以孝宗初的形势,也不该冒进,应采用富


国强兵之策,徐起而图之
真正的儒家思想并非苟安忍让,而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舍身而取义者也



2.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钓鱼大概数了数《宋史.朱熹传》中朱熹辞官二十多次

或因与朝廷战和意见不合,或因朝廷无功滥赏,或因以此“励风俗”



3.是一个无惧权贵的人
揭露官场
弊端害民,矛头直指宰执



朱夫子喷完文臣喷武将连皇帝也不放过

幸好,孝宗算较能纳谏之君,且与朱熹理念相近,虽然上上下下得罪了一大批人,“群小乘间谗毁”,朱老夫子仍安然无恙



4.是一个两宋少有的能吏

因为在江西赈灾卓有成效,所以当浙东发生大饥荒时,宰相王淮推荐朱熹去

灾区做盐茶提举,负责赈灾



朱熹做事不怕得罪人,处置污吏,开仓放粮,兴办社仓,按田亩收取富户税赋,减轻平民负担……

这些举动在得到平民支持的同时

也遭受到官吏士绅的強烈反对

宰相王淮也能顶住压力,继续支持朱熹,直到朱熹严查并数次弹劾台州知州唐仲友

唐仲友是王淮的老乡兼女婿,王淮在压力下将其改任江西提刑,唐仲友走时将包养的艺妓严蕊安置在台州境外的黄石,被朱熹抓获。(宋朝法律,艺妓无故离籍当判杖刑,官员可以召妓助兴却不能嫖宿)

此举无疑使朱熹与王淮彻底决裂。后果就是非议缠身,“有所谓道学者,大率假名以济伪……盖指熹也”



5.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



(以上分别来自《朱熹传》,《本纪三十七.宁宋一》)

所谓扒灰、诸子盗牛、娶尼姑之类无稽之谈,辩之脏口,徒惹笑柄,不辩也罢。何况,此时正是老韩掌握台谏,得势之时



6.是一个具有丰富学识的思想家

只谈一点,“存天理,灭人欲”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说白了,朱老夫子认为:人正常的生活生理需求都是天理,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便是人欲


理学的确培养了一批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但这并非朱熹本意,也不是理学的本来面目

经念歪了怪垫子没放正?考不上大学怪教科书没编好?



7.是一个两宋少见极度穷困的士大夫
沈继祖诬陷朱熹的奏章出自胡纮之手,胡纮在建安拜谒朱熹,“熹待学子惟脱粟饭,遇纮不能异也,纮不悦,语人曰:此非人情,只鸡樽酒,山中未为乏也。遂亡去”~《胡纮传》

没能吃鸡喝酒的纨绔子弟胡纮因此对朱熹怀恨在心,费尽心机伺机报复不通人情的老夫子

不得不承认,胡纮手段的确高明,“冢妇不夫而孕”,既让老夫子无从辩白,也让某类人浮想联翩



8.是一个早就被平反昭雪的人
老夫子死后就平反了,宋史中都已
说是“诬罪”

我不知道你在隐晦处高潮什么?





为国钓鱼




朱熹绝不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无论他处于那个时代,他们生存的目的截然不同:有的人为了研究学问追求真理而活;有的人自私自利,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活。

朱熹就是一个专心做学问的人,在公元1196年,也就是宋宁宗的时侯,时任监察御史的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这后两条是指朱熹为老不尊,贪财好色,不但勾引尼姑作妾,而且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儿媳妇在丈夫死后怀孕,怀疑是朱熹“翁媳扒灰”导致。鉴于朱熹罪孽深重,沈继祖主张将朱熹砍头。

这就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庆元党案”。“庆元党案”是由于宋宁宗时外戚韩胄把持朝政,朱熹的挚友宰相赵汝愚则是其独揽大权的主要障碍。韩胄想要打击赵汝愚,却又顾忌其门生故吏众多,所以就谋划通过设立“伪学”之说,同时借机打倒赵汝愚、朱熹极其门生。原定由监察御史胡某上奏,后因胡某升官失去御史资格暂时搁置。恰巧沈继祖升任监察御史,韩胄便私下让胡某将奏章转交给沈继祖。宋宁宗不问青红皂白竟然准奏,赵汝愚遭贬永州,朱熹被弹劾挂冠。宁宗还当朝宣布道学为伪学,禁止传播。之后还把道学生视作“逆党”进行全面清洗,受到牵连的官吏有59人,朱熹是作为“伪学逆党”的领袖受到处罚的。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当时朱熹是宁宗的老师,宁宗为何对自己的老师下手?这是因为朱熹确实就是个书呆子,他秉性耿直,曾经在宋孝宗时期连上六本奏疏,弹劾贪赃枉法的台州知府唐仲友,得罪了一大批权贵。宁宗继位后,经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出任焕章阁待制兼待讲,即是皇帝的顾问,又是皇帝的老师。朱熹虽然65岁了但心智并不成熟,他总想以老师的身份当皇帝的家,一边面奏“克己自新,遵守纲常”一面还要干预皇帝的生活,劝诫皇帝远离近臣,逼得宁宗只能客气的说:“您老年岁大了,我担心您难以站着讲授,还是去做个宫外官吧!”但是朱熹依然不知趣,动不动就以辞官胁迫皇帝,宁宗只好假意挽留。



朱熹的言行也就引起了韩胄等人的记恨,他被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宁宗一接到弹劾朱熹的奏疏就立即下昭罢黜了他的官职,更可恨的是朱熹还在上表认罪时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罪行,并表示要悔过自新。

不过朱熹是否纳尼为妾这件事,历来争论不休。不喜欢朱熹的人,总拿这事诋毁侮辱朱熹。我倒是觉得,朱熹是清白的,他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品行是无可挑剔的。

附录:朱熹(1130-1200)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主要著作有:【童蒙须知】、【小学】、【近思录】、【论语集话】、【孟子集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资治通鉴纲目】等。


爱科学说

这是一个有趣又悲伤的故事,我们就共同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吧~


山珍海味小胡纮

贵公子胡纮生来便非池中物,曾有诗为证:

贫贱不能忍,富贵颇可堪;

若迫我吃素,定让你完蛋!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胡纮的人格魅力所在——食无山珍海味,便不可为大丈夫,粗茶淡饭一生,那真是贱人。然而芸芸众生之中,有几人能出生起就是RMB玩家?所以,胡纮葛格不得志时,便瞅准机会,找当时声名甚大的朱子求学。

朱子正在武夷山办学校,老师学生都是自耕自种、粗茶淡饭,加之当时建宁当地自带旱涝颗粒无收的属性,朱子就办了社仓。所谓社仓,是改进了的王安石变法法令,借贷的粮食利息很低,收成不好利息减半,旱涝灾害免息。它的改进之处在于,朱子仔细研究了王安石失败的原因,指出王安石的法令没有考虑到市场规律中的物价上涨问题。那么既然是社仓,大家当然就只能吃陈米了。

这让胡纮葛格很不满,愤而高呼要“只鸡尊酒”才能满足,甚至觉得老师是看不起自己——我的天,胡纮葛格真是高人一等的富贵相,大家都这么清贫,唯独你硬要与众不同!所以我猜,胡纮葛格五行属金,字元宝。

果不其然,生有大志的胡纮最终乘着“打倒伪学”的东风,一举升为太常少卿和起居舍人,此时他起草了奏折,但不敢发,恰巧蹦出来一个沈继祖,神秘一笑后,奏折转发权就委托给了沈继祖童鞋。

刚履职的沈继祖正发愁没有能力凭着反道学升迁呢,馅饼立马从天而降,不由喜大普奔,奏折一交,坐等奖赏。而奏折之中,便是朱子的六大罪,至于私通尼姑和儿媳生子、盗牛、贪污赈灾款、掘人父母之坟冢、专门找富人联姻等问题,却都不在六大罪里,为啥?因为胡纮自己都未必信——这些东西很容易查证。所以,重点还在六大罪上面。不过,六大罪太长,我不想手打,又怕复制粘贴被打入冷宫。那么简单说一下吧。

六大罪

大罪一,就是说朱子的妈妈跟人报怨说老吃陈米,不如别人家的米香。

这个很有意思的,当时的建宁白米名闻天下,但只有皇帝老子和王公贵族吃得起,为啥?因为建宁那些年不是洪水就是干旱,老百姓没什么收成,就只能往社仓借贷陈米来吃。朱子的俸禄是同级官僚的一半,母亲、老婆加三男三女六个娃娃,不吃陈米他俸禄够吗?

大罪二,是说朱子无视皇帝的命令,拒绝任职,这是不敬君。一些地方官吏让他去任职,他就把这些人骂走。这是藐视大臣。

剩下的太多了,不想写,所以此处省略N多字。

朱子说:请问,我能反驳吗?

当然不能!

欲加之罪,就是要你永世不得翻身,外带一万只脚踩死你。朱子不但不能说话,官僚、皇帝的汪洋大海还迫使他需要对这些奏折说声谢谢!

于是,朱子不得已上了一道嬉笑但没怒骂的谢表,言重的地方,身边人为免除祸患也帮忙删掉了,于是,一片祥和声中,大批判紧随而至——大批判横刀立马的时候,谁能逃过?祸不单行就在此时!

唐仲友的恩怨

有人说唐仲友和严蕊们是无辜的——这话当然没错!唐仲友的爸爸和一干亲戚全都是官场中人,上面还有个牛笔的亲戚右相王淮给他行干爹之实,丛林法则讲什么?能量大的就是爷爷。所以,我爸是李刚,在唐仲友这里也变成了我小弟是李刚。


朱子连上六道奏折参唐仲友参不动,这唐仲友个芝麻大的小官这么硬?原因还在于皇帝和右相王淮,这宋朝人们都说皇权没那么大,确实,相比于其他朝代,皇权是没那么大,所以才有秦桧独大,王淮独大。宋朝有个很奇怪的地方,一旦言官和谏议被压制,皇权就独大——这不算什么,奇怪的地方在于,言官一旦被相权垄断,相权就代替皇权成了独裁者,外戚、近习全都能出来兴风作浪溜须拍马。

王淮太猛了,满朝官员他一人就举荐了很多,连朱子都是他举荐的。后来老皇帝觉得南宋确实该像宋神宗时候改革一下了,就准备听从朱子的建议,结果提了两次都被王淮给压下来,老皇帝也就不说改革了——既然老了,还操什么心呢?我有吃有喝,那就万事太平!至于百姓、国家,去你的吧,管我毛事?

这就是当时禅宗的弊端,皇帝信禅宗,所以对后来朱子批评禅宗很不满,王淮在朱子上奏折的时候来了一句“书生们的意气之争”,好牛逼的右相,一句话就把朱子弹劾唐仲友的诸多罪状消弭于无形。皇帝正对朱子批判佛教不满呢,右相此话一出,他也就懒得管了。后来这件事闹得很大,连朱子的好友大诗人杨万里都出来质问朝廷,说这个争端肯定有一个人是错的,如果唐仲友的错,那就治他的罪,如果是朱子的,那就治朱子诬陷之罪!

结果,皇帝面对杨万里的质询,顾左右而言他——你跟我玩严肃?看老子用插科打诨兵不血刃消弭尔于无形!不过,三十七计之外,皇帝还玩了一招沉默是金。他当然不敢治唐仲友的罪,宁可得罪朱子一人,也不能得罪满朝大臣啊,毕竟拔出萝卜带出泥——老皇帝还没这勇气。

这个以南宋早期传统经学为代表的儒生王淮,在面对以朱子等人为首的改革派新儒家时,虽然没有像后来的人那样制造文字狱和精神肉体双重消灭之实,但对改革派们素远之。

严蕊的知心——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的作者也是明朝儒家的一位人物,他听到这个故事也没考证,就直接给写成了才子佳人千里共婵娟的琼瑶剧。谁是恶棍?朱子你来吧!虽然我不咋熟悉你,但我是小说家嘛,故事比史实更重要。

打严蕊的那个前朝小官,你可以退下了,来,我给你换成朱子,你不用谢我了。



剩下的不想打字了,手疼。


肥嘟嘟的小不理

朱熹,在南宋理宗的时候,官方认定的“从祀孔庙”,如果有那些事的话,这个官方荣誉是绝对不可能给予他的。而在北宋,也有奸臣诬陷范仲淹、司马光、程颐……这些都是小人惯用的伎俩。

苏辙曾经上书说:“君子小人之争,往往都是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洁身自重,一遇到小人败坏他的名誉,就会引身自退。小人则不一样,为了贪利,隐忍含耻,就是攻击他们,他们也不会轻易离开。”

可叹的是,现在有些人,不读圣贤的书也就罢了,一看到小人诬陷圣贤的文字,就欢呼雀跃,互相传阅,唯恐天下不知,又好像说“他们什么人品,还圣贤人呢,连我都不如”!

可悲!可悲!


仲夏獻周書

宋代大儒朱熹是中国封建礼教集大成者,他不但维护了孔孟之道在治国安邦方面的主要理论,在完善科举制度,推行八股文方面一成为遗臭万年的代表。特别在凌虐妇女心灵和肉体方面是千古罪人之首。妇女缠小脚就是他同另一个叫程熙者研发推行的程朱理学造成的恶果。唐朝之前的中国妇女已有裹小脚之先例,但大多数妇女尚可大足活动,到宋代后达到凡女性皆裹足的程度。其封建流毒遍布中外城乡,直到解放后包按越南、朝鲜一些邻国还有许多女性是裹足的受害者。中国女人裹小脚成为震惊世界的恶性奇迹之一。朱熹在凌虐妇女方面已是罪魁祸首,想不到他还是一个扒灰的假道统。他大儿去世后他大儿媳不夫而孕,至于是不是他的作品已很难刨清楚,仅从他首倡灭人欲给妇女裹足这一条就应当将这个扒灰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实至名归,一点不亏。

咸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