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系全面介入,银隆将深度改造,董明珠能否力挽狂澜?

今年以来,银隆的问题不断被曝出。被供应商上门讨债、大面积减产、订单下滑、员工休假……银隆危机事件似乎每天都在上演。银隆内部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董明珠身上,圈外人都在观察着董明珠。

格力系全面介入,银隆将深度改造,董明珠能否力挽狂澜?

董明珠入局

2016年董明珠曾以个人名义,与王健林、刘强东以及其他机构同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共增资30亿元获得了银隆22.388%的股权。当时银隆的估值为134亿元,董明珠持股比例为7.46%,位列珠海银隆第五大股东。此后不久,银隆再次进行增资,董明珠的持股比例增至17.46%,成为银隆第二大股东。

从空调到冰箱、小家电、手机,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董小姐是有梦想的,值得尊敬。

当企业发展到应阶段,多元化是其必由之路:小米进军高端空调、笔记本领域;万达开始投资医疗;碧桂园将目光锁定了教育,就连华为,也瞄上了……他们或是为了进行企业转型,或是在已有的优质业务增长点上在进行快速扩张。

从格力的布局来看,营收单调依赖于空调版块,在冰箱、小家电、手机等市场的占有率较低,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格力集团内尚属空白。

投资新能源汽车显然不是董小姐头脑发热:去年9月,董明珠携格力团队入股天津一汽夏利,欲斥资50多亿收购新能源汽车材料制造商长园集团股权等。最为重要的是董小姐认为新能源汽车是今后的风向。既然是今后发展的风向,为什么银隆还是陷入了危机?

格力系全面介入,银隆将深度改造,董明珠能否力挽狂澜?

高速扩张留隐患

对于银隆目前的困境,有人归结为其近年来扩张速度“过猛”。公开信息显示,仅2017年以来,银隆就先后在约8个城市扩建或新建新能源产业园,投资总额高达700亿元。

在拿到董明珠等人投资的资金后,银隆开始加快扩张的步伐。截至目前,银隆已经分别在成都、天津、兰州、南京设立了产业园,总投资达285亿元。同时,银隆在长沙的基地也正在规划,另外在安徽合肥的产能布局也初步敲定,再加上此前银隆在广东珠海、河北石家庄、河北武安等地的生产基地,银隆横跨全国的版图正在逐步形成。按照规划,2020年的银隆产能目标是10万辆。

不过,在高速扩张的同时,银隆的业绩却并不乐观。格力电器透露的银隆相关经营情况显示,2017年银隆在营收略增的同时,净利下滑近七成。公告显示,未经审计,银隆2017年营业收入为87.52亿元,净利润为2.68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为315.12亿元,负债总额为237.67亿元。

“银隆前期步子迈得太大,如果后续不能有持续资金注入,银隆很多项目可能会‘虎头蛇尾’,目前银隆很多产业园都没有业务可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格力系全面介入,银隆将深度改造,董明珠能否力挽狂澜?

格力系进入,内部整顿开始

据媒体报道,银隆创始人魏仓海在公司留下了一些黑洞,目前银隆正处于“内部整顿”状态,围绕产品质量、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等提高管理水平。

自去年年底以来,银隆的高管层也频繁变动。去年11月,银隆创始人、原董事长魏银仓辞职,与魏银仓搭档多年的银隆总裁孙国华兼任公司董事长;今年3月,孙国华卸任银隆董事长兼总裁,由银隆第五大股东普润资本总经理卢春泉任董事长,曾在格力任职的原银隆副总裁赖信华任银隆总裁。在今年4月26日格力电器的关联交易预计公告里,银隆的法定代表人还是卢春泉;但是,6月7日“天眼查”的网站上显示,银隆的法定代表人已变为赖信华。

赖信华此前为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而包括赖信华在内的多位有格力电器背景的人士进入银隆高管层,负责银隆从采购、财务、品质到生产技术等核心业务。这意味着,虽然银隆没被收入格力电器旗下,但是“格力化”还在推进。

据龙心科技了解,河北银隆工厂的多个车间正在放假的员工接到通知,被要求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不能按时参加培训的员工,将被默认离职。

有供应商认为,感觉银隆现在相比之前管理更加系统化,自己不用再跟多个部门反复扯皮,但对他而言,关键是能否收到回款。

看得出,银隆正在“深度改造”,这是银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付出的代价。从企业发展使命、经营理念、模式选择,到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制度文化、供应链掌控等都须重塑,才能获得未来。

格力系全面介入,银隆将深度改造,董明珠能否力挽狂澜?

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在发展,但即使如特斯拉这样的企业,“烧”了几百亿投资还没有盈利,银隆在内部整顿后能否凤凰涅槃,恢复造血功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