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厚與喜連成

牛子厚

有人說,喜連成科班的創立是京劇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也有人說,牛子厚是繼唐玄宗之後的第二個梨園祖師爺…一個富甲一方的鉅商,一場京劇百年的傳奇,一個不可磨滅的名字,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

牛子厚與喜連成

在中國近代史上,吉林牛子厚並不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即便是在他的故鄉吉林市,談起人們對牛子厚的印象,更多的老百姓也只是記住了他的富甲一方、樂善好施等等。然而在梨園界,牛子厚的人生傳奇一直被口口傳誦。有人說,京劇的發展歷史只有300年,而牛子厚卻獨領了100年的風騷。

牛子厚其人

牛子厚,是喜連成科班的創始人。他本名牛秉坤,字子厚,出生于吉林,是近代著名鉅商“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他的曾祖父牛金玉從山西逃荒到吉林,先是開荒種菜,後來開大車店起家,做起了生意。從此,牛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到牛子厚一輩,已經成為當時北方最大的家族之一。牛家在最鼎盛時期,商號、作坊、錢莊、當鋪等發展到京、津、滬、蘇杭、齊魯、兩湖、兩廣、山西、重慶、成都、昆明、漢口等全國十多個省市,共計三百多家。當時,連牛家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財產。

牛子厚與喜連成

1881年,牛子厚的父親牛化麟病故,偌大的家業和眾多企業的管理重擔落在僅有15歲的少年牛子厚的肩上。創業難,守業更難,執掌了牛家經濟的牛子厚不忘祖訓,勵精圖治。不管是春夏秋冬,他總是在凌晨三點半鐘起床。洗漱後帶著兩個保鏢,先到南北腰屋鼓樂棚學習各種樂器,而後到吉林牛馬行等處瞭解商貿行情。早飯後到各商號檢查商務,之後到總號源升慶聽取全國各地的商務信息。在這其間,牛子厚為了體會貧困生活,磨練意志,還揹著家人充當乞丐。他曾經到“花子房”裡住宿,還到松花江岸的破船裡過夜……他是去體會一下各行各業的心情。


剛上任的少東家做出這種舉動,弄得牛家大院裡雞犬不寧。在牛子厚執掌家業之時,正值世界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時期,社會政治、經濟都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封建王朝不斷的走向沒落,官莊旗地全面開放,民族資本企業、商品經濟也得到空前發展。吉林城作為東北中心地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運樞紐,開始步入近代化發展時期。在這個大背景下,牛家的“升”字號企業不斷擴充和發展,家業也發展到鼎盛時期。大多數牛家的企業都是以“升”字號命名的,比如最開始的源升合,之後的大買賣叫源升慶,坐落在吉林北大街,是最繁華的地帶,在全國300多個買賣都叫升字號。升字一個是象徵著生意紅火,蒸蒸日上,那麼反過來把這個升字倒著看呢,他恰恰是個牛,他的本姓。所以他這也是一個匠心獨具的創新法。


牛家的資本雄厚,“升”字號企業擁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專業隊伍,管理者們有著多年的經商經驗,積累了良好商業信譽。在近代吉林歷史中,牛家的商業規模、經營範圍、富裕程度都是世所罕見的。


1896年,庚子戰敗後,清廷開始向日本賠款。相傳朝廷因國庫空虛,曾向牛子厚借款70萬兩白銀。當時的光緒皇帝考慮借款數額巨大,就將宮中最大的一顆夜明珠押在了牛家。同是庚子年,由於吉林城制錢奇缺,經清廷詔準,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吉林機器局的院落裡出現了一個銀元廠。當時,擔任副提調的牛子厚通過在上海的商號,從美國進口了一套制錢設備投資入股,這也是中國擁有的第一套機器鑄幣設備。鑄錢共分五種,統稱“光緒元寶”。從此,吉林城首開鑄造銀幣、銅幣的先河。


牛子厚在當時聲名顯赫的原因不只是他的富可敵國,更重要的是他“富而好行其德”,對慈善事業極其熱心。牛子厚在吉林市開設“粥棚”,無償向窮人舍粥;還創辦了盲人聚會的場所“三皇會”;對無親無故的貧寒人,牛子厚常常慷慨相助。冬舍棉,夏舍單,窮人死了給一口薄棺材。舍粥的時候讓家人自己也去排隊,打回粥來自己嘗一嘗,看看米里面有沒有沙子,因為自己舍的是好的小米。牛子厚在北京看見無數孤兒無家可歸,於是開了一個孤兒院,給孩子找個出路。


由於牛子厚施捨行善,時人多有讚譽,因而“牛善人”的稱號遠近聞名。清朝的光緒皇帝、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都曾向牛家頒發“樂善好施”的匾額。永吉縣長送楹聯一副,稱牛子厚是“泊然與人無爭,修世服疇,應共松江流澤遠;富而好行其德,賑災濟困,料諸廬室感恩多”。

牛子厚與喜連成

1911年5月8日,吉林城遭遇了火災,繁華街道、官府衙門大半被燒燬,民房毀掉了2400餘間,全城的三分之二化為灰燼。牛子厚的“升”字號店鋪在吉林北大街幾乎佔了大半條街,但卻奇蹟般地在這場大火中保存下來。據說,當火勢接近牛家宅邸時,很多鄉親乞丐跪地求天保佑牛家,而那熊熊烈焰竟然越過牛家而去,牛家的生命財產沒有受到任何損失。這段故事後來被傳為佳話,並被寫進了地方史志中。


由於家資豪富,牛子厚的業餘愛好也十分豐富。除經商之外的業餘時間裡,他經常攝影照像、嫁接果木、修理鐘錶、給人看病、占卜等等。牛子厚尤其熱愛中國的戲曲藝術,特別是對京劇情有獨鍾。舉凡舞臺上的樂器,笛管笙簫,以至琵琶、胡琴、嗩吶……他無所不精,梅蘭芳曾稱讚他“五音精熟,六律通透”。


由於牛子厚的母親愛看戲,而當時“地處邊陲”的吉林幾乎沒有大戲可看,於是,牛子厚在1901年通過京劇藝人葉春善,請到了北京的“四喜班”來吉林演出。在吉林演出兩年過程中,他想要辦個戲班,這樣就能滿足牛家看戲的需求,有人建議他辦一個科班,這樣可以進而為京劇培養一批人才。後來發現戲班裡有個演員葉春善為人誠懇,辦事認真。於是,牛子厚就向葉春善提出,請他對京劇科班進行管理。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之後,1901年10月6號喜連成科班成立了,喜連成是在吉林市醞釀策劃,所以是喜連成科班的搖籃。

創辦喜連成

二十世紀初期,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正在東北醞釀戰爭,時局十分緊張。因此,1903年,牛子厚把來吉林演出的戲班送回北京,並囑咐葉春善繼續週轉開設京劇科班的各種事宜。1905年,在陸續招收了幾批學員之後,牛子厚撥出白銀二百八十兩作為開班經費,又聘請了蕭長華、蘇雨卿、宋起山、唐宗成等京劇名師分科執教,並從三個兒子的乳名喜貴、連貴、成貴中各取一字,正式給科班定名為“喜連成科班”。

牛子厚與喜連成

(右起)葉春善、蕭長華、唐宗成


牛子厚要創辦科班,讓當時的許多人都感到不解。如果說濟貧撫孤是救世的義舉,但創辦京劇科班又有著怎樣的箇中緣由呢?多年以後,風煙俱淨,再看梨園中星輝燦爛,一代京劇大師風采煥然,人們才會撫案讚歎,當年牛子厚的眼光確是超凡脫俗,卓識遠見。


科班創辦伊始,牛子厚與諸位名師反覆推敲,定下了辦學大綱和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教學內容方面,確定以“湖廣音為基礎,讀中州韻”,至臻至詳地擬定了“最要十則”和“最忌四則”,京劇大師們後來評價:這一番關於京劇科班教學內容的勘定,粗看只是京劇唱腔的設計,實則使京劇聲腔得到了空前統一,對於京劇形成現當代風格,並最終成為國劇,影響至深,堪稱京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梅蘭芳在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追述:“沒有牛子厚,就沒有今天中國京劇的興盛”。

牛子厚與喜連成

當年,牛子厚對於科班的學生和教學的情況十分關心。馬連良曾回憶,他是六歲入的科班。剛入科班時,頭上生禿瘡,流膿淌水,又疼又癢。是牛子厚親自給他開藥,又親手熬藥,後來才終於治好。

從招生開始,牛子厚就嚴格把關。每招收一名學生,他都要親自過問。如果牛子厚出門去做生意,招生事宜就要等到他回來才再行定奪。學生入科後要經過半年到一年的觀察階段。有實在不適合唱戲的,就將他們勸退,以免誤人子弟。


學生所學的行當也是根據自身條件而定。大名鼎鼎的葉盛蘭在科班時,最初唱的是青衣。牛子厚認為,葉盛蘭的天分更適合唱小生,於是就讓他轉行,後來果真一舉成名。


科班裡的教學嚴細、嚴謹,甚至嚴苛。練功忌拿花架子,一招一式,都須見出真本事硬功夫。這一樁樁功夫,都要苦練而得。身段形象,老生之態,青衣之步,花旦之形,唱腔發聲……都要深研細究,各盡其妙。凡入科學生,經過這一番勤學苦練,出科後都能挑簾當風,唱得上百出戲。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在(喜)富連成創辦一百年紀念會上說:“牛子厚創辦的(喜)富連成科班是京劇界的清華北大。”

牛子厚與喜連成

1912年,牛家兄弟分家。為了便於管理,牛子厚將科班名義上贈給了葉春善,並吸收了新股東沈仁山。從此,喜連成改名為富連成,後人則習慣稱之為“喜富連成”科班。從1901年到1945年的40多年時間裡,喜富連成科班前後招收了喜、連、富、盛、世、元、韻、慶等八科八期學員,共培養出700多位京劇人才。


一代京劇大師譚元壽說:“我演遍了半個中國,每走一處都有喜富連成培養的演員。喜富連成培養出了那麼多名角,生產的藝術家最多,對京劇的發展功勞實在是太大了……”


而今回眸細看,中國現當代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譚元壽、馬連良、袁世海、周信芳、侯喜瑞、裘盛戎、葉盛蘭、毛世來、蕭韻笙、高連甲、高百歲、五齡童……竟都是從這裡盛裝走出。其後,京劇藝苑流派紛呈:梅派的雍容華貴,馬派的瀟灑闊大,蒼勁豪邁的周信芳,擁有黃鐘大呂之嗓音的裘盛戎,舉手投足皆是戲劇語彙的袁世海,英姿俊偉、藝有“三絕”的雷喜福……一如繁花似錦,每個人都自成一家,自創一派,創造了中國京劇舞臺上的風華絕代。奼紫嫣紅開遍,溯其源頭,皆是緣起於“喜富連成”科班。

牛子厚與梅蘭芳

1911年,梅蘭芳因嗓子變音退出科班。離開科班以後,牛子厚仍然關心梅蘭芳的藝術成長。1913年,牛子厚結識了日本京劇迷、《順天時報》的主編適武雄,並經常給他說戲。該報的“演藝專欄”,在中國戲劇界的影響十分廣泛。1927年,《順天時報》舉辦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梅蘭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圓潤、扮相秀美,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


庚子年9月,中俄簽訂《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兩億盎斯白銀存於牛家恆升泰銀爐的地下金庫內,負責將銀錠鑄成元寶,以給工程人員發餉銀。入庫時,其中的一部分被沙俄以盧布替代。這一事件為牛家的經濟命脈埋下了隱患。


牛子厚對培養京劇人才傾注心血,梨園弟子也給予了他盛情回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被日軍佔領,牛家也宣告破產。沒有了產業的牛子厚,不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便帶領家人遷居北京。一開始,牛子厚一家暫住在已成為牛家連襟的葉春善家。


當梅蘭芳得知牛子厚無家可歸的遭遇後,表示決不能袖手旁觀。在梅蘭芳、蕭長華等人的大力倡導下,北京伶界決定在廣德樓戲院為牛子厚舉辦三日義演。義演由梅蘭芳領銜主演,還有喜富連成戲班的藝伶:侯喜奎、貫大元、蕭長華、李春林、姚佩蘭、高百歲、陸喜才和小十三旦等人。


義演結束後,梅蘭芳用這筆善款為牛子厚在北京置辦了“陰陽二宅”。即在北京宣武門外西河沿為牛子厚購買了一所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房屋14間,供其養老;又花用1500塊現洋,買到了皖系軍閥段祺瑞的一具楠木棺材。1943年牛子厚病逝於北京,家人就用梅蘭芳購得的棺木將其收殮,又運回吉林安葬。

牛子厚與喜連成

1952年3月,為了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梅蘭芳來到東北義演。期間重返吉林故地,演出了6天6場總共20多個劇目,全城轟動,江城戲迷從三更起就紛紛排隊購買戲票。演出剛剛結束,梅蘭芳就乘坐著一輛大馬車,趕到吉林城北沙河子鄉的牛家祖墳前,用恭恭敬敬三鞠躬,表達了他對牛子厚的感恩與思念之情。

京劇在吉林

在喜(富)連成科班創立100週年的時候,牛子厚的家鄉,吉林市再一次的熱鬧起來,2004年7月20日晚,由吉林市政府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紀念牛子厚創辦京劇喜(富)連成社100週年活動”在吉林開幕。來自海內外的喜富連成弟子及再傳弟子、牛子厚的後人和京劇票友代表們近800人應邀參加了這一百年盛事。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葉少蘭、李維康、耿其昌、康萬生、葉金援等與吉林市歌舞團、吉林市實驗京劇團聯袂演出。開幕式之後舉辦的“梨園百年頌”文藝晚會,就像是京劇表演藝術家們的一次大聚會,藝術家們紛紛登臺獻藝,讓江城戲迷們大飽耳福。


牛子厚對京劇的執著讓中國的京劇舞臺繁花似錦,也讓京劇的第二故鄉——江城吉林揚名天下。在這塊土地上,人們從不缺少對京劇的熱情,每逢京劇盛會,這裡都不會遭遇冷場,大大小小的京劇票房把無數的票友和愛好者凝聚在一起。即使在傳統藝術不太景氣的年代裡,吉林市仍有數支藝術團體活躍在京劇藝術舞臺上。


1983年全國院團體制調整,吉林市京劇院解散,然而當年科班出身的京劇人並沒有因為院團的消失而離開她們熱愛的京劇藝術,而是以其他形式完成著自己的京劇使命。成立於1994年吉林市京劇協會,從創辦起,幾乎每個月都有演出,在演出前還會舉行京劇知識講座、知識競賽,讓喜愛京劇的吉林人更深一層地瞭解京劇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播音:林迪

牛子厚与喜连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