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坠落》中,美军战死19人,恐怖分子战死3000,为什么美军承认战败?

卖番茄红素的老张

战争,自然是不能只以双方的伤亡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应该以是否达成了目标来衡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伤亡2680万,德国800万,难道说德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吗?

同样的,美军在《黑鹰坠落》中,虽然仅仅战死19人,70人受伤,被俘1人,而索马里方面则是伤亡超过3000人。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战,是美国败了,而且是惨败!


《黑鹰坠落》的历史背景

《黑鹰坠落》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拍摄的电影,也就是1993年摩加迪沙战役。

当时的索马里军阀横行,国内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因此联合国决定派出维和部队前往索马里。但是索马里势力最大的军阀法拉赫·艾迪德却认为维和部队影响了他在索马里的扩张,因此他伏击了维和部队。


本次行动代号为“和平女神”,计划用时1小时,抓捕目标艾迪德,所有人员成功撤离!

美军部队构成:

美军成员包括特种部队160人,分别来自三角洲特种部队、游骑兵、海豹部队,属于精锐中的精锐;另有还有UH-60黑鹰直升机,AH-6“小鸟”攻击直升机(共计19架飞机),以及悍马装甲车12辆。

索马里部队构成:

数量为4000—6000的武装民兵和市民,配有大量的火箭筒和迫击炮!

行动过程:

根据美军的线报,艾迪德将会一个酒店开会,美军可以悄悄的潜伏进去把艾迪德抓捕,然后迅速撤离。

然而,美军还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这毕竟是索马里的地盘。战斗一打响,艾迪德拿着大喇叭一喊,全民皆兵的索马里民众蜂拥而至,对着美军一顿乱射。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一架黑鹰战机被当场击毁,机上人员全部丧命,另一架黑鹰落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驾驶员陷入包围,等待救援。

美军虽然个个都是精英,但是猛虎架不住群狼啊,以160人对抗5000人,这个还是有点难度的,哪怕装备是大幅度领先。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计划1个小时的能完成任务,硬生生的耗了15个小时。

最终美军以死亡19人,受伤70余人,被俘1人,两架黑鹰战机被击毁的代价,成功的撤离,索马里方面则是伤亡超过3000人。

为什么说美军是惨败?

光从伤亡对比上来说,美军无疑是大胜。但是,结果上来说,只能说是大败。

其一:美军的目标没有达成,索马里大军阀没有被抓捕;

其二:经过此战,艾迪德在索马里的声望暴涨 ,成功的当选了索马里的总统,美国方面只能无奈的看着!

其三:美国遭遇了国际舆论的攻击,被指责粗暴干预他国内政!


小镇月明

“黑鹰坠落”电影取材自“摩加迪沙之战”。

美军部队:

4架MH-6“小鸟”直升机;6架合UH-60黑鹰直升机;4架AH-6“小鸟”攻击直升机;

另外支援部队有1架P-3侦察机战区高空拍摄,3架OH-58D直升机提供现场情报,一架黑鹰指挥直升机。

7辆武装悍马,2辆货车悍马和3辆重型卡车共12辆。

三角洲特种部队、游骑兵、2名海豹部队共160人,另外还有第10山地师第14步兵团2营c连留守机场作为机动部队。

索马里部队:4000-6000武装民兵和市民,配有火箭筒、迫击炮等重火力。

1993年10月2日,美军进行突袭( 此战美军可谓精锐部队尽出,武器装备武装到牙齿,各项战略支援也到位。(除AC130空中炮艇部署未获批准)),虽然前期逮捕目标非常顺利,但随之而来四面八方的武装人员将他们包围,黑鹰遭到袭击,随之陷入苦战。当晚深夜,美军派出第10山地师满编连150名士兵、9辆卡车、12辆悍马救援,直到次日凌晨才脱困。

失败原因:

一.指挥部对索马里武装分子的实力过于低估,太轻敌。即便士兵也是如此,认为这是一场普通的任务,很快就会回来,很多必要装备都没有带齐。比如“夜视仪”、“防弹陶瓷板”,未带足量的饮用水和弹药等,除了黑鹰和悍马上的机枪更未携带多少重火力支持,相反索马里人数众多还有部分重火力支持。

二.战争由奇袭变成了正面交战,三角洲和游骑兵部队擅长敌后特种作战。部队接敌后,指挥混乱,游骑兵指挥不了三角洲部队,而且部队人数不多且被武装分子分割开,所有人都是各自为战。火力上美军又是绝对劣势。

三.对敌占区情报不足便发动袭击,城区过多路障让美军车队无法机动转移。

双方伤亡:

美军阵亡19人,受伤84人,1人被俘;坠机2架黑鹰直升机、被击伤2架黑鹰直升机、数辆悍马车和3量装甲车被击毁。加上后面支援的150人,美军伤亡比例仍然高达38%,

索马里阵亡1300余人,并有大量民众受到波及。

此战是美军越战以来最惨重的军事失败,不但没有抓住艾迪德,而且战后美军被杀士兵尸体被直播游街示众,被俘虏的美军也上了电视。此事世界周知,美国国内和国际上更是一片抨击声音。时任总统克林顿在电视上单方面说出来美军撤军索马里的最后期限。

此战可以说美国战术上是惨胜,战略上惨败。最终美国不得不和艾迪德谈判妥协。1995年3月2日,随着最后一批维和部队撤出摩加迪沙,耗资20多亿美元的维和行动以失败告终。

以上。


木剑温不胜

黑鹰坠落实际上只是电影的名字,真实的战斗叫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之战,美军到底胜利与否,我希望大家不要太过执着于双方的战损比,也不要太过于夸张美军的战斗力,实际上这场战斗到后期美军实在扛不住了还求救了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部队,恐怖分子也只是死亡了一千人左右,没有三千人这么夸张。战斗过程我就不长篇累牍了,大概就是美军在索马里充当民主斗士,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抓捕索马里军阀艾迪德的两个高级幕僚,外围抓捕结束以后遭遇了成千上万索马里民兵的伏击,导致被打下两架直升机,最后死伤惨重,狼狈突围的故事。详细情况说起来太长,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索,关于这场战斗为什么称之失败,我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美军损失巨大

参与这场战斗的主要是160名“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特种部队以及负责运输的160特种作战航空团。这三者都是美军中的精英,游骑兵是从普通部队中选拔训练考核,合格就授予游骑兵臂章,通过率一般只有三分之一不到,而三角洲部队是和海豹突击队一样美军最高等级的特种部队,主要从游骑兵和绿色贝雷帽中选拔。负责运输的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第1营是德黑兰解救人质事件结束后专门成立的用于特种部队空中支援的部队。






在摩加迪沙之战中,在我们看来只是损失了两架直升机,死了16个人,被俘虏1人,好像没什么,可是这三只精英部队总共在索马里只部署了180人和16架直升机,只看战死率就高达10%,如果加上受伤73人,整个伤亡率高达50%。如果在后期盖瑞森将军没有紧急呼叫美军第十山地师和巴基斯坦自己马来西亚的维和部队支援,陷入全军覆灭都有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也认为这是越战后美军单次战斗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对战AK47和RPG火箭筒的索马里游击队,当时一超独霸的美国人打出这么难看的战绩确实没脸说胜利。


美军没有达成军事政治目的

摩加迪沙之战后,索马里人拖着美军尸体游街侮辱的视频通过电视传向了世界各地。这不仅激起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全世界都认为美军过分干涉索马里的内政,索马里人更是认为美国人就是来抢夺自己国家的油田开采权的,这让当时的克林顿感受到了极大的执政压力,不得已只能放弃军事手段解决索马里问题,主动联系当时的索马里军阀艾迪德谈判,在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之后,十一天后被俘美军和美军尸体被释放返还,随后美军部队从索马里这个伤心之地退出,1995年3月2日,随着最后一批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摩加迪沙,历时27个月、耗资20多亿美元的以美军为首的维和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总结


军史吐槽君

1 .

1993年10月3日14:30分,美军针对摩加迪沙发动一次军事行动,共出动19架飞机,12辆悍马,160名士兵。

行动代号和平女神。

原本1小时的抓捕行动,遭到索马里人激烈抵抗,最后耗时15小时。

美军19人死亡,1人被俘,70余人受伤。两架黑鹰直升机被击落,3架受损。

这是美军自越战以来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

两周后,克林顿总统下令,从索马里撤兵。

8年后,雷德利·斯科特拍摄了《黑鹰坠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黑鹰坠落》里,有的是残酷的战争场面、真实的巷战,有的是像烟花那样绽放的爆炸,像枯木桩那样突然倒地的死亡。

影片有暴力,但没有暴力美学,有英雄,但没有英雄主义。

《黑鹰坠落》是一部真正的战争电影。

2 .

抓捕行动针对的是索马里军事政府的政治顾问和内阁部长。

战术部署是,游骑兵的四个班分别乘坐四架黑鹰直升机,空降到目标所在的四个街区,锁死四角,负责掩护。

三角洲部队的一个班,空降目标房屋,实施抓捕。

因为行动所在区域不利于直升机停靠,抓捕完成后,由悍马车队组成的接应部队,负责将人带回军营。

从战术上讲,不可谓不严密。

影片中装备、枪械、单纵队前后配合的战术,被军事迷反复观看考据,几乎可以载入西点军校的军事教程。

艾瑞克·巴纳等人干掉无后坐力炮时的手语,单兵作战时伏身奔跑的姿势。

换弹夹时,在头盔上磕一下,保证供弹顺畅,防止卡壳。

弹夹一正一反用胶带缠上,可以节省时间。正面打完,掉个面就换上另一个。

巷战时不能靠墙站着,防止被贴墙乱飞的流弹击中。

《黑鹰坠落》的残酷在于,将这些专业与荒诞并置。

这起美国越战以来最惨重的军事损失,源于一起低级到匪夷所思的坠机事件。在影片一开始报到的新兵,索降时,失手摔下直升机。

影片中特种部队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一脸狐疑,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

这个在报到时,号称要“踢爆敌人”的新兵蛋子,由奥兰多·布鲁姆饰演。就在《黑鹰坠落》上映的同一年,《指环王:魔戒现身》上映,他凭借精灵王子莱格拉斯一角名满天下。

他的坠机,像是死神吹响的口哨,随着超级61号黑鹰直升机在护卫运送他时被击中、坠落,事情一步步滑向不可控,美军陷入摩加迪沙巷战的汪洋大海。

在这次行动中,装备精良的美军,接二连三地犯低级错误。

即便在布置任务时,负责指挥的盖瑞森将军还在强调,“根据目前的情报,一切都不确定”。

到了执行士兵那里,他们不但没有带水,连夜视镜等装备也没带。用作运输的悍马并不是装甲配置,在布置任务时,盖瑞森将军嘟囔了一句,“请求调动装甲车和AC-130炮艇机,但华府没有同意”。

就连派出人员,除了刚刚入伍的18岁新兵,还包括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的文书。

在“波湾战争中煮咖啡,在巴拿马煮咖啡”后,他顶替打乒乓球受伤的同袍出任务。战斗打响时,长官叮嘱他,“向大家射击的方向开枪。”

信息也不通畅,地面人员先与空中指挥的直升机联络,再传递给后方的盖瑞森将军,将军的指示再由直升机传递给地面。

当特种部队抓捕了目标后,等运送的悍马车,就等了40分钟。

悍马车不是装甲配置,无法穿过路障,只能不停地绕路。

最后距离坠机地点一百米时,再次遇到路障,悍马车不得不决定再绕过整个城区,艾瑞克·巴纳只好提出徒步前往。

这是一次典型的办公室思维指挥下的战斗。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副产品,而任何政治斗争都免不了成为时间的笑料。

无论多先进的装备,多专业的作战才能,多令人敬畏的勇敢,多感人的同袍情义,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战争,这个最荒诞事物的配饰。

当年作为苦难标志的柏林墙,后来成为一个旅游观光点。当年真实发生的坠机事件,后来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

信仰“荣誉、勇气、献身”的职业军人,奔跑、战斗在一个盛大庄严的荒诞里。

3 .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战争的反思,是站在全人类的视角。

这一点尤其伟大。

麦克杜伦被俘后,对方将领和他说了一句话,“我们都是军人”。这是影片令人不寒而栗的一句话。

军人保卫和平,但是以杀戮的方式。在这一点上,没有道德,只关乎利益。

“你们能杀人却不能谈判”,“在索马里,杀人就是谈判”,“你们真的以为杀了艾迪德将军,就能停止杀戮吗”,“我只知道没有胜利,就没有和平”。

黑鹰坠落于美军自大的尘埃里。

美军在索马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保护联合国救援组织的粮食分配。但黑鹰直升机一出现,摩加迪沙全城百姓自发地烧轮胎,制造烟雾,扰乱飞行视线。

因为不久前,在一次针对部族长老会议会场行动时,美军火箭弹炸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部族宗教领袖,温和派被彻底激怒,仇恨燃烧,站在了对立的一面。

影片中可以清晰看到,在摩加迪沙,投入战斗的还有妇女和儿童。索马里人丧尸一样源源不断地扑来,淹没了坠落的黑鹰直升机。

当地居民用石块,砸死飞机里的人。

无论是用现代武器还是石块,人类从来都没有在战争这一层面,有过任何进化。

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蛮荒地带。

需要说明的是,影片中两架黑鹰直升机都被击中尾翼坠落。

这是当年本·拉登对武装民兵培训的结果,他叫人在火箭弹上绑缚定时爆炸装置,专攻直升机最薄弱的尾翼。

影片中最壮烈的一幕是,特种部队两名队员舒哈和葛顿要求下飞机,“前往坠机地点救援”,经过反复确认和表明是自己主动行为后,获得批准。

两人和机上幸存的同袍一起战斗。葛顿战死,舒哈给后来被俘虏的杜伦一个弹夹,告诉他,“葛顿已经战死,我出去拼了”,“祝你好运”,然后战死。

最血腥的一幕出现在夜晚据守环节,同袍受伤,麻醉药用完,医官徒手扩张伤口,给断了的筋脉止血。铁打的汉子,发出牛一样的嚎叫。

最热血的一幕是,回到军营的士兵,决定返回摩加迪沙,营救同袍。一人说,“我不能再回去”,另一人说“大家都很害怕,但我们必须回去”。

因为打乒乓球受伤的大兵,背着武器,紧跑几步,跳进悍马。

4 .

影片的视听语言非常出色。

配乐尤其难忘,非洲鼓、弦乐在战斗中萦绕不散,唱经的声音回荡在摩加迪沙的晚霞里。

子弹声、螺旋桨声,爆炸声,呼呵声,跑动声,飞机坠地时螺旋桨叶擦地时砂砾飞溅声,构成了影片动人心魄的声效。

画面残酷,但美得不像话。

尤其是影片开始前,东非人民在自己的沙漠里,掩埋同族,抱起孩子,为死去的人缠上白布。

唱经声,萦绕不绝。

美军士兵在黄金海岸跑步,烧烤,摩加迪沙人,在楼顶礼拜。镜头温情地掠过这座即将被战火焚毁的城市,如男人的手,掠过情人的发梢。

战前是仪式感,一旦开战,是混乱。

黑鹰直升机一次次出现,划破黄金海岸蔚蓝的天际。成为动与静、蔚蓝与金黄、尘土与炊烟、人声与风声、大地与天空的分界线。

地上,悍马车飞奔,卷起一道道浓烟,久久不散。

第44分钟时,老兵刚教完伊万·麦克格雷格“子弹咻的一声,就表示敌人在向我们射击”后,一颗子弹咻地一声飞过,战斗打响。

没有暴力美学,没有英雄主义,到处是慌不择路、抱头鼠窜的人,到处是横飞的子弹,此起彼伏的惨叫,摩沙迪加成为人间炼狱。

不是具体事情降临,你永远也不会发现自己有多凶恶,也不会发现自己有多勇敢。

摩沙迪加的一个小男孩失手射死了站在对面的亲人,扔掉枪,趴在尸体上大哭。

这时,他由悍匪变回孩子。

一个女人走到路边,捡起树丛的AK47,向美军扫射。

风吹起她红褐色的长裙,如傍晚的云彩,如干涸的鲜血。

伊万·麦克格雷格被困在街区时,给大家磨了一杯咖啡,“磨咖啡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

影片最后徒步跑回军营后,一个战友递给他一杯茶,“没有咖啡了,喝茶。”

他们在头顶子弹的尖叫声中,身旁无坐力后炮的轰炸中,互相鼓励,“车队一定会回来”。

在这样的情境下,回到军营的人,收拾了弹药决定“再回去”。

英雄不是不害怕,也不是天生嗜血。不害怕的,是傻逼,嗜血的,是魔鬼。害怕但还是要去营救同袍的,是军人,是英雄。

《黑鹰坠落》和以往战争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它聚焦宏大,更注目于渺小,赞美勇敢,更歌颂胆怯,庆祝胜利,更祝福失败。

影片最后,未被完全销毁的黑鹰直升机,成为摩沙迪加孩子的游乐场。顽皮的男孩坐在螺旋桨上摇晃,调皮的女孩子沿着机身来回奔跑。

行人带着小狗经过,远处是坍塌的房屋,房屋上晾晒的衣衫,随风飘摇。

“之前一个朋友问我,那是我们在派来之前,他问我,你为什么去打别人的仗。你自以为是英雄吗,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现在我的答案是不,我不想当英雄,没人想当英雄,只是有时候时势造英雄。”

反恐部队的中士舒哈和葛顿被追赠荣誉勋章,他们是越战后第一次追赠荣誉勋章的士兵。

至今,索马里仍处于战火之中。


阿郎看电影

想理解这个问题就要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这句话开始,否则无法理解死伤比可以到达150左右,仍然会被认为是失败。


对于那天的美军来说,他们的任务不是杀掉多少敌对武装人员,而是通过“抓捕艾迪德的高级助手”达到一个“打击和削弱艾迪德武装,最终掌控索马里局势”的目的。可是尽管美军杀人甚众,却因为索马里方的民兵抵抗剧烈,最后造成了己方出现死伤和战俘,并且阵亡士兵的尸体也被索马里人拖着游街。最后美军不得不通过谈判,放弃摧垮艾迪德的尝试换回被俘士兵。


打不垮艾迪德,美军就无法掌握索马里,继续待下去只会有无尽头的无谓牺牲。可是能打垮艾迪德么?这就是大问题了。对于美国公众来说,前不久海湾战争中,美军通过几百小时地面战,死伤不过数百,就能打垮萨达姆装备尚可的百万正规军。而今天就是摩加迪沙几个小时激战,竟然能落得一个如此结局,那种自信心一把就被打碎了。他们必须认真考虑,那么未来美国要想控制这里的局势,需要什么代价?换句话说,萨达姆积极渴求的效果,在这里让这些不知生死的索马里人办到了。


既然这个额问题出现了,那么美国在索马里的远期政治利益确实不错,但是这东西并不紧迫,美国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在不见得付出这么多可以预期的人命基础上办到,为啥要现在用美国人命来填呢?因此,对于老布什政府来说,政治上肯定是压力山大喽。最后不得不放弃颇有远见的一个布局,反而成了盲目出兵无谓牺牲的政治包袱。


因此,美军不管杀了多少人,都是办了一件自己没法承受成本,更是难以让公众看见直接好处的事情,必定会无以为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次失败,彻底的失败,丝毫也不过分喽。


其实人类战争史上此类的事情一点都不少,从典故“皮洛士的胜利”到日德兰海战,单纯计算双方的实际损失比例,很容易忽视了究竟是谁没有达到战略目的。达不到战略目的,任何损失都是没有意义的浪费,就是失败,这一点已经被历史充分证明了。


千里岩



首先更正一下索马里武装分子战死3000这个说法,不知道题主是在哪里看的,美国没有丢原子弹的话,就是割三千株草也要时间人力吧。

美国折戟索马里事件,起因是美国想通过特种作战行动抓捕军阀头子爱迪德的助手,最终胁迫爱迪德接受联合国调解和安排,恢复索马里和平。这个爱迪德也是个传奇人物,在美国读过书,参过军,还是海军陆战队员,所以美国那一套行动章程他是了如指掌的。



整个行动一共动用了19架飞机和12辆汽车,共160人参加。美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不是在跟一支游击队作战,而是跟整个摩加迪沙的所有人民作战。因为在爱迪德的宣传中,所有人民都憎恨外来侵略者。

美军在得手后返程过程中遭到伏击和突袭,损失三架武装直升机,死亡十九名特战人员,被俘一名。共计伤亡70余人,救援过程中美军进行空袭,致摩加迪沙人民和武装分子伤亡逾千人。


所以美国装备再先进,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伤亡1000多人不是武装分子,大部分是遭池鱼之殃的普通百姓。在那种激烈巷战环境下,就是要一个一个的把武装分子找出来,找到3000名武装分子也会把160名大兵累死,何况全部歼灭?


伤亡那一千多人是在美军空中支援时无差别空袭的结果,作为一次有目标的作战行动,目标没有达成,还导致了巨大伤亡,并在爱迪德的国际宣传下造成灰头土脸的巨大影响,这当然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


谢金澎

实际上战争中从来不是以伤亡人数来评价胜利与否的。

在美军于索马里进行的任务中,虽然美军击毙敌人1000余人,而自己仅仅阵亡19人,受伤百余人,损失直升机两架以及其他的一些装备等,但是即使是这样,美军依然没有达成其作战目的,那就是抓住索马里军阀头目等重要目标,而且还有人员被俘,最终俘虏的少量敌方人员也被还给了敌方。所以这场行动是一场彻底的失败。

同时,这次失败的行动,极大的挫伤了美国在索马里重建秩序的希望,包括联合国在内也开始对索马里局势失去信心,最终包括美军在内的多国部队最终撤离索马里,其最初维持索马里秩序,重建索马里的计划彻底泡汤。

而在战争中,作战目的的实现与否,才是作战行动是否达成,是否胜利的判定依据。比较著名的就是苏德战争了,苏德战争中德国的人员伤亡达到了近1000万(其中还包括同盟军作战的伤亡),而苏联人的伤亡则高达2000多万人,而苏联更是损失了不计其数的武器装备等物资,德军的武器装备等损失也要比苏联少,但是最终的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那就是苏联取得了胜利,纳粹德国被苏军一路击溃直至其首都柏林,德国最终战败,导致了一个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战争中伤亡人数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有时伤亡人数是要次于作战目的的。比如说在我军战史上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其要阻击国民党军援军,同时还要防止关内敌军逃窜,战略地位极为关键,因此遭受了国民党军海陆空全面的攻击,但是林彪作为战略总指挥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不管伤亡,我只要塔山!”,就是因为一旦塔山失守,战局将会十分危急,极有可能功亏一篑。


战争之王

美军在黑鹰坠落的哥特蛇行动获得战术性惨胜,而在战略上则是完败,没有达成预计目标。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

从黑鹰坠落后美国政府在全世界受到谴责,在国内遭到汹涌的民意压力,而原本要打击的目标法拉赫.艾迪德依然掌握着权利,索马里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美国总统布什直言:那里没美国的核心利益。可是美国总统说这句话很不客观,在1993年时,美国在索马里拥有很大的利益,当时普遍认为索马里地区有石油,这些石油公司都是美国的跨国企业。后来美国的特种部队三角洲和游骑来到索马里还是这些跨国企业提供的住宿和线人资源。

(索马里地图)

除了经济利益外,美国在索马里还存在政治利益和战略利益。直到如今,美国在索马里边上的吉布提还保存有军事基地。美国在全球原有五大司令部,如今也在考虑在非洲设置一个非洲司令部。美国这么做的用意有二个。

一,苏联在1970年代保持攻势,在非洲新独立的国家中存在很大影响,几乎所有后发国家都选择了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模式,美国的势力几乎被挤出非洲。

在1977年,独立后的索马里军人政府在大索马里主义的影响下,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占领了欧加登地区。埃塞是非洲领土和人口大国,苏联左右为难,最后抛弃了中立立场,支持亚的斯亚贝巴政府,放弃了对贪得无厌的索马里政府的支持。当时的索马里总统西贝德.巴雷只好倒向西方寻求帮助。因此,在意识形态竞争的政治性战争中,索马里对美国的意义很大。保证索马里产生一个亲美的民主政府,对美国在东非的势力扩张有很大好处。

二,索马里地区前出印度洋,扼守红海进出大洋的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希望非洲能够成为美国的原料产地,对非洲进行长期的经济殖民控制。由于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印度洋逐渐成为最有价值的经济通道。如果美国不能稳固地控制索马里,那么索马里很容易与印度和中国达成很好的经贸联系。除了索马里之外,东非地区的莫桑比克,赞比亚,肯尼亚,南非都能通过印度洋与印度和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这样,美国希望非洲成为其原料产地的想法就要破灭了。

所以,美国作为联合国维和士兵,进入到索马里,本身就是冲着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去的。

(大索马里主义眼中的索马里疆域图)


索马里在1960年至1986年发展迅速,工业也有了一点基础,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大索马里主义的泛滥,以索马里部落利益为主要政策出发点。美国势力到来后,中央集权的制度被民主化的政党政治取代,一个300万人口的小国竟然有68个政党。这些政党根本就没有执政纲领,他们只是部落首领参与政治的工具。这些部落首领的权威远远大于中央政府,因此所谓的政党选票也都是代表的本部族的利益和选民。

这样的民主制度很快就演化成暴乱,巴雷总统对叛乱高压政策,引发了索马里延续至今的内战。内战从1986年开始,在此前的几年间,非洲遭受了大面积的旱灾。全世界都在对非洲进行赈灾,有名的奥黛丽.赫本,还有迈克尔.杰克逊都组织过义演募捐。

大灾之下,人心浮动,索马里被分成了五个部落势力,总统巴雷被赶下台,五个势力之间彼此攻打。这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法拉赫.艾迪德,这个军阀支持原来的总统巴雷复辟。而巴雷是有着大索马主义的领导人,这样一个民族主义者重新组建政权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索马里集权时的巴雷总统)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了索马里地区,在索马里当地人看来是武装侵略。这些部落民深信部落长老对他们灌输的异教徒的军队的邪恶性,因此虽然联合国维和部队只在当地发放物资,组织恢复生产,也会被部落首领认为具备了更多的能量与他们争夺部落民的领导权。

这样,就面临着索马里当地武装军阀与联合国维和部队互不不信任的局面,何况,美国在索马里拥有重要经济和政治利益以及战略利益,这使得美国作为侵略者的面目被部落长老们描述的更为可憎。


(黑鹰坠落)

黑鹰坠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美国特种部队武装到了牙齿,能够以一敌百,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意外,一支160人的分队不得不在多个街区被割裂包围,各自为战。

美国人的到来,而且不打招呼抓人,被索马里的各个部落长老们都认为是侵略,号召人们拿起枪袭击侵略者,使得美军小分队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些平日里互不买账的军阀在美国人面前,不需要语言沟通就形成了战斗同盟。


(坠机点的战斗)

1993年10月4日凌晨,战斗结束。原本预计1个小时的任务,最终花了15个小时。美国还在最后阶段请求了意大利,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维和部队的支援。经过半天惨烈的战斗,美军死19人,被俘1人,伤70余人,两架直升机被击落,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这是越战以来美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

当天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国际舆论对美国擅自以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名义出兵表示愤慨,说联合国不应该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而且,在客观上,美国这次行动,使得索马里军阀与美国的政治互信降到了零点,使得索马里内战走向复杂。

美国为了挽回影响,与艾迪德进行了谈判,以释放1300名俘虏的代价,换回了杜兰特和阵亡美军的尸体。克林顿更是在电视上单方面宣布撤兵的时间表,索马里从此成为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美国失去了索马里,非洲司令部也一直没有被提上日程,使得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大为减弱。美国失去了不进外东非失去了原料地,同时在西非也失去了原料地。这种失去,是没货主动为之,可能美国确实认为穷困的非洲没有美国的利益存在吧。


(美国五大司令部)

直到2006年中非论坛在北京召开,美国意识到当年的失误,开始再次布局东非,在2007年再次涉足索马里乱局。然而,让索马里保持统一已经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了,一个乱糟糟的索马里可能更符合美国在非洲保持军事存在的利益。

如今的索马里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失败的国家,因为没有一个有广泛代表性和控制力的政府,使得索马里最近30多年来都处于无政府状态,索马里的很多利益被侵犯,比如渔业资源被国际化,还有一些无良国家将核废料倾倒在索马里海域。索马里成为海盗和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与大国沙文主义不无关系。说索马里失败的同时,也是在说世界的失败。

(索马里:失败的国家)

在黑鹰坠落的尘埃和硝烟中,一起坠落的还有索马里的未来。


而知而行

说美军失败是个很扯的话,说美国承认失败倒是真实的现实。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美军无疑是全世界最强军队之一,而索马里地方军阀无疑是根本无法对抗的,这是个大前提。第二就是美军再自大也不敢认为自已一百多人的轻装部队能控制和占领一个城市吧,哪怕是非洲的城市,所以美军在索马里的那次行动与其说是军事行动还不如说是警察的执法行动,并不代表美军真正实力。第三美军在索马里的行动指挥上从上到下都从未将行动上升到战争地步,评估上也出现了严重失误,甚至没有预备队,各方面准备可以说基本没有,象什么炮火准备、电磁准备、空中火力支援等统须没有,但谁敢说美军没有这些?第四美军后续评估体系预判对索马里上升到战争方面的得失不当,我们可能没谁认为美军死几个人就怕得不敢打仗了吧,而且如果美军对索马里上升到战争层面的话,美军一定能拿下摩加迪沙,这个是无可争辩的。所以说美军在索马里不是失败,而是不想打下去才是真的,这里面应该有军队内部评估,也应该有政府方面压力。而说政府方面为什么愿意承认失败呢?一个是美国没有利益在索马里,当时出兵都是欧洲一帮小弟加联合国一在要求而美国当时又以世界老大和警察自居,却不过情面才勉强而为的,这是背景。二个呢索马里最后发现是个硬茬子,以突击行动式的执法必须上升到战争层面才行,但那个成本太大,本来就不想来,后面继续还得提升各方面成本那就明显不符合国家利益了,所以正好以死了人为由承认战败退出索马里才是符合美国一贯行为准则,因此个人认为美军失败是假,美国想承认和承认失败是真。


守望相助8237838

首先澄清一点,恐怖分子战死数量并没有三千那么多。参与围攻的武装分子数量大约在5000人,被击毙数量最多一千人(这其中包括大量由于美军直升机无差别扫射,而导致的平民伤亡)。

之所以承认战败,是因为没有达成这次行动的主要目标:活捉索马里军政府两名高级军官。此战成为越战以来,美军最大的军事失败。而且从此以后美军极度抵触地面作战,能空袭绝不出动地面部队。

这次行动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还由于情报失误将原本计划一小时结束的秘密作战,激化为长时间的暴力冲突。给美军今后的政治和军事行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这就好比媳妇马上做好午饭了,让你出去买十块钱的馒头。走在路上突然发现路边清仓大甩卖,结果用几乎五折的价格买了一堆日用品。结果不仅没完成媳妇交代的任务,还让家人中午挨饿,被媳妇儿痛骂一顿。你说这算不算非常失败。

索马里平民将死亡的直升机飞行员拖出飞机,进行了不可描述的蹂躏,比如拖着尸体游街示众。

谁说美军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胁,索马里这次就妥妥的被逼迫接受了协议:美军释放抓获的军政府成员,并承诺不再攻击他们。同时军政府释放关押的飞行员和另外两具美军尸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