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一到填報志願的時候,外國語大學總能以各種姿勢得到關注。小語種常年佔據神秘的薪酬榜單前列,被當做是絕對的朝陽行業。不知道要學什麼專業的同學也會被勸著說,多學門外語總有用處。

但外國語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奇特的存在。雖然中國有很多“財經大學”“師範大學”“農業大學”,但是你肯定沒有聽說過“會計大學”“幼教大學”“園林大學”等。外國語言文學僅僅是文學專業的一個分支學科,但包括北外、上外、 廣外等學校在內,全中國一共有9所類似的外國語大學。

如果說“捲心菜大學”還只是民間的玩鬧,怎麼正規本科教育中還有像專科學校一樣的外國語大學的存在呢?中國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外國語大學”呢?

東方特色,外國語大學

實際上,全世界的外語類院校基本都集中在亞洲以及前蘇聯地區。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搜索“foreign studied university”或“linguistic university”的字樣,出現的結果不僅限於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院校,還會發現如“韓國外國語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京都外國語大學”的名字,以及一眾俄羅斯烏克蘭的外國語院校。

為什麼外國語院校的分佈會呈現出這種特點呢? 還是要從100多年前說起。19世紀中後期,隨著西方的殖民擴張,亞洲各國的大門先後被打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都屬於單一民族,使用單一語言,因此在對外交流溝通時經常出現外語人才短缺的問題。

當時清政府採用的辦法是僱傭通商口岸商人充當來翻譯,可是這些人外語水平不高,“僅通洋語者十之八九,兼識洋字者十之一二。所識洋字亦不過貨名銀數與俚淺文理”,往往翻譯時詞不達意,這就讓繼續翻譯人才的清政府顯得很捉急。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晚清著名的翻譯家林紓,翻譯了歐美作品180餘部,但實際上他並不懂英文,靠他人的口述才完成翻譯 / wikipedia

英語的地位也很強勢,《天津條約》第五十款規定:“自此以後,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在這種情形下,包括中國在內,許多亞洲國家都設立了相應的教學機構以培養外事人才。

這一時期成立的學校大多發展成以後的著名大學。如中國建立的“京師同文館”,後來發展成北京大學的外國語學院,日本的“藩書調所”發展成為了後來的東京外國語大學。

曾經的老大哥蘇聯也是積極學習外語的地區。1917年,紅色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為融入國際社會,學習西方的科技,蘇聯也建立了不少外語院校。1917年,下諾夫哥羅德外國語言與外國文學高級培訓班成立,以教授英語、法語和德語為主,這就是後來的多布羅柳博夫下諾夫哥羅德國立語言大學,是俄羅斯最大的語言類大學之一。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一口氣讀不完名字的“多布羅柳博夫下諾夫哥羅德國立語言大學”長這樣 /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Nizhny Novgorod官網

外國語學校的成立也極大地受政治力量的影響。1930年,根據人民教育委員會的指示,現在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的前身莫斯科新語言學院成立,以培養翻譯和師範人才。該校畢業生和教師還在1945年參加了紐倫堡和東京國際法庭的翻譯工作。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晚清的英語課本 / 成都商報

但中國的外國語大學還沒那麼早出現。在民國時期,外語教學是模仿英美頒佈的“新學制”。學生六歲入學,高小2年,初高中各3年,大學4-6年,從初中開始設置外語課程。絕大多數大學也為各系和專業的大一、大二學生開設英文課或者外國文學系或英國文學系。這樣的外語教育模式一直持續到1949年。

一切為了祖國

如果說此前的外語教育多少還有通識課的影子,那麼之後建立外國語大學首先就是出於戰略需要。

早在1941年,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就已經預見到“要打垮法西斯聯盟,就必須建立國際上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尤其要同蘇聯人民和紅軍聯合作戰”。於是,為了培養懂俄語的幹部,1941年8月建立了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隊,後來又改為軍事學院俄文大隊,由朱德任院長。

1949年以後,中國開始執行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政府逐漸感到懂俄語的人才數量的不足。為了適應這種人才需要,1949年4月,之前的俄文大隊被改編成了的北京外國語學校。緊接著又建立了上海外文專修學校、西南軍政大學俄文訓練團和西北俄文專科學校,這樣才基本滿足了建國初期的俄語人才需,這也就是北外、上外、川外、西外四所外國語大學的前身。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北外的前身延安外國語學校,是為了適應抗日戰爭需要而成立的,因此極受領導人重視 / 北外官網

然而到了1958年,中蘇關係徹底破裂。此前的8年中過度重視的俄語教學不僅導致俄語人才過剩,還使得其他語種的教學空間被極大地壓縮。1964年的《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統計說,“直到現在,中學學習外語的人數中,高初中平均學習俄語的仍佔三分之二,學習英語的只佔三分之一。”

而且,1952年的院系調整也撤銷合併了大部分學校的英語系,全中國的大學一度只剩下8個英語教學點,3個法語教學點和3個德語教學點。教育資源的缺乏也導致了此後外語人才的嚴重不足。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1952年,重慶大學院系調整,很多大學和專業在這場調整運動中受到重創 / 重慶大學北京校友會官網

另一方面,此前的“一邊倒”外交方針被漸漸打破,中國政府轉而開始更多地與西歐、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國家建交。這樣一來,此前過度忽視除俄語以外的語言教學所造成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當時負責對外工作的金暢如回憶說:“已建交的駐外使館文化處,新調來或即將調來的幹部絕大多數不懂外語,亟需培訓;因前幾年外語院系招生減少,預計數年內統分來的學生不會超過10人。”

由於懂得外語的幹部人數嚴重不足,1964年3月,國務院外事辦等起草了《關於解決當前外語幹部嚴重不足問題的應急措施的報告》,提出要新建3所外國語學院和8所外語專科學校,這開啟了又一輪的“外校建設熱潮”。

根據這一指示,1964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連日語專科學校、秦皇島外語專科學校成立,1965年又建立了廣州外國語學院。這樣,傳統九所外語高校的格局才初步確立下來。

2011年,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學樓。這所學校最早就是俄文專修學校 / 視覺中國

同時,外交部同教育部等單位還多次制定了培養翻譯幹部的規劃。培養對象主要從全國各外語院校在校畢業生、高年級學生和派赴國外的留學生中選拔。至 1961 年,共有 1500 多名學生被選拔為初、高級翻譯的培養對象。

在其他職位外交官的選拔和培訓方面,外交部還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招聘大學生作為初級外交官的儲備資源。這種外交部在大學中選拔人才的機制就延續了下來。

直到2006年,中國外交部招錄公務員時,都只在其指定的91所“限定生源高校”內錄用。2006年以後取消了相關限制,但仍對專業有要求。由於大多數非通用語種只在幾所外國語大學開設,絕大多數招入人員仍然是語言或外事等相關專業應屆畢業生。可以說,如果沒有考到外語學校,當外交官的夢就可以暫時歇一歇了。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2018年5月21日,北京外交學院門口,畢業生拍照留念。進入外交學院或者就讀外國語大學,是普通學生成為外交官最有可能的方式 / 視覺中國

但其實,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官選拔考試都是面向社會公開的,像中國這種大學為外交培養人才的情況並不多見。

比如在巴西,只要年滿18歲且受過高等教育便可報名考試。日本則要求報考人員“受過兩年正規大學教育或同等學歷,且在28週歲以內”。美國的外交官選拔資格更是隻要“年滿20歲,受過中等教育以上”就可報考外交官,通過公務員錄取考試以後再由相關部門對其職業技能進行培訓。像中國這樣靠“出身”決定能否成為外交官的地區,就顯得很獨特。

難以改變的專科底色

為了特定需要建立的大學,在當代最常見的煩惱,大概就是會被誤認為是專科了。當然這並不能歸結於別人的無知,畢竟最初它們中大多數的前身確實就是專科學校。為了擺脫“專科院校”“技術院校”這種刻板印象,各個外國語院校可以說是想盡了辦法。

作為建國後成立的第一所外國語院校,北外經常面臨與上外比較“誰更好”的問題。於是在1994年,當時的北京外國語學院和上海外國語學院默契地同時改名,將校名中“學院”的改為“大學”。如今傳統的九所外語院校中,也只有北二外還堅強地留著“學院”。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1965年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門 / 北外官網

外國語院校優勢從另一方面看也是缺點。因為專業課程設置單一,學生很難學到語言之外的知識。以通選課為例,14-15學期上海外國語大學開設的通選課程為總數102門,北京外國語大學為109門,而同年北京大學開設的通選課數量則為310門,所謂的“大學”就真的變成了學習外語技能的院校。

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2013年09月07日,北京外國語大學用55個語種的“圖書館”設計了一個字幕牆,覆蓋了該校開設的55個語種課程 / 視覺中國

即便是網上流傳“高就業率,高薪酬”的小語種專業,也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在外國語學校,除了阿語、西語等幾個語種外,其他很多語種語種都招生過多,供過於求。2017年北外外語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畢業後簽約就業率為57.1%,而上外則為46.7%,其餘的大多數都選擇了考研或出國。除了外語一無所知才是這些學生們面臨的最真實窘境。

另外,專業單一還意味著除了語言類,基本沒有其他能拿得出手的專業。因此,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個外國語院校都在積極試著開設文學之外的專業。

1981年,北二外首先開設了旅遊系和外經系,到現在,基本所有的外語院校都開設了類似經濟、法律、外事的非語言專業。但這些專業大多與本校外語類專業聯繫緊密,屬於典型的“語言+專業”,比如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法等,而且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雖然能拿出來說的專業很多,但還是隻有學語言靠譜。

2018年6月26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行畢業典禮,堅持自稱“學院”的北二外大概是最勇氣可嘉的外國語大學了 / 視覺中國

不過,並非所有的外國語院校都熱衷於增設非語言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就在已經開設的115個專業中,設置了97個語言類專業,共計98個語種。這其中不僅包括法語、德語等傳統上的“小語種”,還有如庫爾德語、科摩羅等大多數人聽都沒聽說過的語言。甚至還有梵語、巴利語等目前已經沒有人使用的語言。

北外號稱到2020年要開設超過100個語種,涵蓋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如果到2020年,這些語種已經被全部開設完畢,那麼到時候能留給北外繼續開設的大概就只有納威語、克林貢語這些外星人使用的語言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