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拯救華夏文明的三個人,如果沒他們,我們學習的將不是漢語

在我們學習的常識中,經常有這樣一句話:中國有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史。然而這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因為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算起(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明也只有四千多年。即便如此,這也不影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如今當我們為祖國有上千年的文明而自豪時,殊不知這些文明的傳承也好幾次差點被中斷毀滅,歷史上有三個人在關鍵時刻拯救了華夏文明,如果沒有他們,中原文化將會被滅絕,如今我們學習的也絕對不會是漢語。

歷史上拯救華夏文明的三個人,如果沒他們,我們學習的將不是漢語

第一位:婦好

在大約3300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小冰河期,全球氣溫下降,生活在歐亞草原上的古印歐人的生活頓時變得惡劣起來,他們為了生計,不得不向南遷徙。這就是史稱“印歐大遷移”事件,在南遷過程中,一部分古印歐人進入希臘,他們用野蠻的方式差點毀滅了希臘的文明。另一部分在中亞分成兩支,一支進入印度,在摧毀了當地的文明後,制定了種姓制度,將自己列為最高的種族。

歷史上拯救華夏文明的三個人,如果沒他們,我們學習的將不是漢語

另一支抵達中國的新疆並逐步向內擴張,這些印歐語人根本不把其他民族的人當人看,他們雖然沒有文字,但擁有很先進的戰爭武器,加上生性彪悍好戰,四處燒殺搶掠,對其他民族的侵略常常是毀滅性的。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商朝時期,為了抵抗異族的入侵,商朝有名的雄主武丁的夫人婦好便帶兵出戰,最終經過連年戰爭,付出巨大傷亡後,擊敗了古印歐人,保存了華夏文明的火種。婦好也被稱之為“民族的拯救者”。如果婦好當時戰敗,那麼華夏民族將會被屠戮奴役,中原大地將會被另一種膚色的人所統治。

歷史上拯救華夏文明的三個人,如果沒他們,我們學習的將不是漢語

第二位:管仲

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中原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非常強大,他們被中原各國稱為戎。戎族也有很多分支,大小部落種族有數十個之多,他們當中最強大的是山戎。山戎在春秋時期佔領了河北省的北部,遼寧西南部和內蒙古的東南,並建立了很多國家。山戎依仗勢力強盛,戰鬥力彪悍,不斷南下侵略中原,所到之處,文明被破壞,財物人畜被搶掠一空,處在中原北方的代國,燕國,刑國都吃進了苦頭,其中代國和刑國都被山戎滅過國。

歷史上拯救華夏文明的三個人,如果沒他們,我們學習的將不是漢語

在春秋時期,由於諸侯國林林立立,大小不一,從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力量來抵禦山戎,山戎對中原的蠶食嚴重危機到了中原的文化傳承和安定。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後,就勸說齊桓公迎擊山戎,幫助弱國抵禦北方的野蠻民族,並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在管仲的帶領下,齊國多次打退山戎的進攻,保持了華夏文明的延續,被稱為“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歷史上拯救華夏文明的三個人,如果沒他們,我們學習的將不是漢語

第三位:冉閔

西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後,建立了西晉王朝,但沒過多少年,司馬家族八王之亂便讓西晉極度衰弱,日薄西山,北方的胡人趁機入侵中原。漢人遭遇歷史上最嚴重的種族危機,被大肆屠殺,十不存一,在胡人的統治下,漢人地位非常卑微,中原的文明也被摧殘凋零。

冉閔在篡了後趙石虎的政權後,凝聚北方倖存下來的漢人,建立了魏冉政權。隨後對兇殘成性的胡人展開了猛烈的報復,雖然冉閔最終戰敗被殺,但也讓胡人開始注重漢人的存在,不再大肆屠滅滅族,這也讓北方的漢人得以生存延續。同時冉閔在北方對胡人的衝擊,也阻止了他們南下的腳步,間接保護了南方的東晉政權。

歷史上拯救華夏文明的三個人,如果沒他們,我們學習的將不是漢語

冉閔挾裹著種族仇恨的奮力反擊,導致北方的胡人數量驟減,胡人和漢人的人口再次趨於均衡,這也讓以後的前秦,後燕等胡人政權不得不重用漢人,學習漢文化來進行統治,為胡人漢化爭取了空間。如果沒有冉閔,胡人的鐵騎一旦踏過長江,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舉個例子,在冉閔之後的一百多年後,南方梁朝爆發了侯景之亂,侯景本是北方的羯人,被北方的鮮卑族打敗後率領數千羯人逃到南方投靠了梁朝。在梁武帝晚年,侯景發動叛亂,僅靠自己的數千羯族騎兵就橫掃南方,屠殺漢人數十萬,所到之地白骨累累,城池空空。由此可見,假若五胡亂華時北方的胡人都集體南下,華夏文明也將是另一種寫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