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入乘五年:英致去年亏损3.97亿元,22家经销商“造反”索赔

潍柴入乘五年:英致去年亏损3.97亿元,22家经销商“造反”索赔

而作为潍柴的一个新业务板块,英致汽车已经持续亏损多年。潍柴多年来一直没有披露该公司具体的经营情况,只是在不断向其“输血”投资。在2017年的年报中,其第一次披露了该公司的经营情况,年报显示,英致当年亏损金额为3.97亿元。在进入乘用车五年之后,潍柴还能坚持下去吗?在2017年的一次回答投资问题时候,潍柴董秘表示,公司暂无剥离英致的意向,同时其高层也强调没有退出乘用车的意向。那么,潍柴英致未来要如何突围?其乘用车会不会像福田的宝沃一样,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黑洞?

悄无声息的英致

经销商“造反”在近两年的汽车行业并不是少见的事情。2016年-2017年间,中国大部分车企经销商都曾“拉杆起义”,要求主机厂补贴,包括奥迪、宝马等超过十家的主机厂都对经销商进行了巨资补贴。今年,有斯巴鲁和铃木经销商“造反”,斯巴鲁已经拿出了2亿元进行经销商补贴。而对于英致汽车的经销商而言,他们认为主机厂的不作为和失信,是他们亏损的主要原因。经销商认为,当年招商时的承诺没有兑现,再加上“乱开二级经销商”、频繁更换高层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经销商亏损的窘境。

现实中,潍柴英致导入新品的节奏是:2014年,SUV英致G3推出;2015年,标榜为互联网汽车的MPV“英致737”上市;2016年,其抛出了第二款MPV产品英致727;2017年,旗下首款七座SUV车型——英致G5上市。自2013年至2018年,共四款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而在经销商们看来,除数量上大打折扣以外,上市车型在设计、配置上,也“严重跟不上时代”。据悉,上述在售的四款车型没有一款搭载ESP车身稳定系统,部分车型连安全气囊都没有配备。英致727只有两款1.5L手动档,并没有其它排量可选,亦没有自动档车型。

在经销商看来,此前的细分市场整体趋势一路上涨,而潍柴英致却落得如此窘境,这与厂商的诸多行为有关。在上述经销商致潍柴集团的函中称,“该公司未与当地经销商沟通,强行在其辖区内开设新的经销商。之前需要300万元左右的首笔提车款才能入网,现在只需30万元即可入网。此外,从2016年3月起,厂家还在全国强行推行包销协议,造成价格混乱,经销商只能亏本销售。”。此外,管理层更换频繁、商务政策反反复复、厂家与经销商之间沟通不畅以及广告不利,也是经销商对厂商表示不满的原因。“该公司(指潍柴重庆)承诺会投放广告协助销售,但除了在2015年9月-12月在央视频道投放过一次广告后,再无任何广告投放。”上述经销商致潍柴集团的函中提到。

长达十年的造车梦

潍柴造车并不是一时冲动,它一直希望打造一个全产业链。2009年,潍柴就考虑进入乘用车,突破对大客户的以来——潍柴切入乘用车谋求突围的转型思维非常清晰,在重型发动机上,潍柴一直依赖陕汽、福田等大客户,而眼下包括福田在内的商用车生产上都在寻求自建动力总成,重卡发动机客户面临流失的潍柴业务结构风险巨大。在这种情况下,潍柴逐渐选择了开发小型发动机业务。目前,在国际上除了康明斯,几乎没有第二家成功的独立商用车发动机企业。原因在于,发动机一直是整车的核心部件,重卡发动机利润高达20%-30%,整车企业不愿受制于人。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2338.HK)于2009年控股嘉川公司,并于2012年3月收购嘉川公司剩余股权,使嘉川公司正式成为潍柴动力的全资子公司。潍柴还试图将旗下控股的陕汽集团业务与该公司进行合作,潍柴陕汽嘉川公司在成立后不久后就宣布失败。陕汽是潍柴第一个整车项目,主攻商用车,而在2010年收购的川江汽车负责生产的是潍柴的乘用车英致。2014年1月,筹谋多年的潍柴发布了乘用车品牌英致。这几家公司之间经过复杂的整合,最后形成了潍柴重庆公司,该公司即潍柴乘用车英致。

然而,潍柴还是低估了做乘用车的难度。英致定位做一个中高端的乘用车品牌,但最后价格已经低至5万元以内,且潍柴英致的销量于2016年达到34324辆的峰值之后,2017年销量暴跌至12844辆。今年前5个月,潍柴英致的销量为6348辆。根据其官网披露的全国137家4S店来看,平均每家4S店5个月只卖出46辆左右。“4年才卖200多辆车”,武汉世纪百通英致4S店总经理张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四年来亏了1500多万。”

而英致本身也处于大幅度的亏损之下,潍柴动力2017年年报显示,潍柴动力2017年其营业收入1516亿元,同比增长62.66%;净利润68.1亿元,同比增长178.89%。而作为其全资子公司,潍柴重庆“净损失人民币397325672.74 元”,本期投资盈亏亦为“-397325672.74元”。而在英致建立之初,潍柴内部对英致的盈利预期是五年,其后缩短成了三年。时间缩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潍柴利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自2005年控股陕西重汽之后,后者一直想“独立”。而陕西重汽所在的陕西当地政府对此也相当支持。

跨界造车的难题

事实上,潍柴进入乘用车的时机并不差。2013年,正是中国SUV市场的黄金年代,潍柴在进入乘用车时,也刻意选择了门槛较低但热门的SUV细分市场。在英致产品上市之后,包括SUV和MPV市场,近年来也都一路狂奔。数据显示,即便是到了2017年全年,SUV车型仍销售了1025.27万辆,同比增长13.32%。而MPV则经历了四年的高速增长,仅在2017年有所回落。当年,国内MPV市场累计销量203.9万辆,同比下滑18.5%。但潍柴英致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满仓踏空错失了机遇。

比如定位于5万元以下低端MPV,英致727目前市场报价最低已至3.98万元。英致727在车型配置上,即使与同档价格水平的开瑞K50相比,仍缺少胎压监测装置、刹车辅助、全景天窗、铝合金轮圈等。产品竞争力可想而知。事实上,早在2013年刚刚启动时,英致的产品规划为SUV、MPV、皮卡、厢式货车等,而到现在,厢式货车被新能源车型替代。在去年岁末工信部的新车目录中,英致737 EV的申报图在列,潍柴也在重庆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公司,似乎要开始新一轮的转型。

除了潍柴,近年来,包括隆鑫、江特和万向等传统零部件企业纷纷加入整车行业。除此之外,还有京威股份、多氟多等进入新能源汽车,但目前取得成功的基本上没有。以京威股份为例,其2018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由于密集投资新能源车领域,京威股份已经由盈转亏,这是7年来第一次出现首个季度亏损。京威股份大股东明确投票反对该公司继续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而在传统车领域,风险则更大,即便是商转乘的企业,包括江铃汽车、福田汽车、中兴汽车、以至于厦门金龙和青年汽车等,目前也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而摆在潍柴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是放弃造车彻底退出,要么是砸入重金做研发,忍受住可能长达十年二十年的寂寞,还有亏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