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本來把儲君名單放在匾額後,為何他駕崩後,大臣們找不到

嘉慶在繼位初,便按清朝秘密立儲的制度,將儲君的名字寫在立儲密詔中,並放在正大光明匾後,為何在他駕崩後,眾人卻找不到他寫的立儲密詔呢?

嘉慶四年,89歲的乾隆走完了他人生的路,做了四年傀儡皇帝的嘉慶終於熬出了頭,接管了軍政大權。

嘉慶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誅殺了大貪官和珅,整肅了敗壞的吏治風氣。

嘉慶本來把儲君名單放在匾額後,為何他駕崩後,大臣們找不到

(道光像)

第二件事就是立儲。當時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已去世,由於孝淑睿皇后去世時,年邁的乾隆很忌諱一切和死亡相關的事情,嘉慶對於孝淑睿皇后的葬禮,辦得很簡單。甚至他去見乾隆時,都會換下素服,改穿平時的裝束,以免乾隆不高興。所以他一直對孝淑睿皇后有內疚之心。

在這年,他將嫡次子旻寧的名字寫在了密詔中,命太監放到正大光明匾後面。

第三件事就是再立皇后。由於孝淑睿皇后去世,嘉慶將頗受寵愛的皇貴妃鈕祜祿氏冊封為皇后。

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嘉慶漸漸動搖了立旻寧為太子的初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據朝鮮使臣樸綺壽在《同文匯考》中評價,旻寧“面貌涼薄”,“人且平庸”,“望之不似人君”。

嘉慶十年,孝和睿皇后生下了皇四子綿忻。

這年嘉慶已經45歲了。由於嘉慶繼位後,宮中多有國喪,民間多有起義,嘉慶一直忙得暈頭轉向。所以在他繼位的十年中,一直沒有皇子誕生。綿忻的到來,給宮裡平添了不少喜氣。再加上他的生母又是統攝六宮的皇后,因此嘉慶特別高興,一改往日不接受朝臣敬獻的作派,高興地對諸大臣們說:“四阿哥系朕登極后皇後誕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慶,理所當然。”

嘉慶本來把儲君名單放在匾額後,為何他駕崩後,大臣們找不到

(綿忻劇照)

綿忻聰慧,在幾個皇子中數他“穎悟,有文藝”,因此很得嘉慶喜愛。

嘉慶二十四年, 14歲的綿忻被封為了瑞親王,當時比他大10歲的的同母兄弟綿愷不過才被封為郡王。他小小年紀又無功業,卻被封為親王,可見嘉慶有多喜歡他。

綿忻“年雖少而頗練達事務”,很得嘉慶信任。14歲後,便被任命軍機大臣,處理一些國家政務和宗室事務。由於他辦事果敢,沉著穩重,在事情的處理上非常全面,因此不管是王親貴族還是文武大臣,對他都頗尊重。

除了在政務上能力很強,綿忻在軍事上也很有天分。嘉慶年間,起義四起,綿忻聽從嘉慶的調遣,率領清軍平叛,有力地打擊了各地起義,為皇權鞏固和地方太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綿忻有多優秀,旻寧就顯得有多平庸。兩相比較,嘉慶愈發喜愛綿忻,難免就動了易儲的打算。在嘉慶的授意下,藏在正大光明匾後的密詔被撤出。按嘉慶的想法,只要重新寫一份密詔放回正大光明匾後,儲君的位子就是綿忻的了。

不過,嘉慶還是擔心綿忻不像其他成年皇子在朝中都有一定的勢力,若是立他為太子,勢必引發其他皇子的不滿。因此為了大局著想,嘉慶沒有立刻將綿忻的名字寫在密詔中,而是準備讓綿忻在朝中歷練幾年,再將他的名字寫入密詔,放到正大光明匾後面。

嘉慶本來把儲君名單放在匾額後,為何他駕崩後,大臣們找不到

(旻寧像)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嘉慶二十五年7月,嘉慶自圓明園起程,到熱河避暑山莊避暑,沒想到僅一週的時間,他便病死於此。

由於事發突然,大臣們在正大光明匾後遍尋不到傳位密詔,正六神無主,孝和睿皇后從紫禁城迅速降下一道諭旨:命旻寧繼承大統。有了這道諭旨,旻寧終於有驚無險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不過,話說回來,以孝和睿皇后和嘉慶的關係,自然知道嘉慶改立儲君的意思,為何她不趁機下諭,讓自己的兒子綿忻繼位呢?

原來,孝和睿皇后深知“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的道理。由於嘉慶皇帝的突然離世,而綿忻這年也才15歲,和43歲的旻寧相較,自然旻寧繼位才是社稷之福。

再加上朝臣一直認為旻寧是嘉慶鐘意的儲君,如果此時立親生的綿忻,必會顯得她私心偏袒。鑑於種種考慮,孝和睿皇后最終以國家大計為出發點,下達了擁立旻寧的諭旨,消弭了一場政治危機。

由於她這個舉動,讓旻寧對她一直佩服不已,尊她為恭慈皇太后。

(參考史料:《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