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新平丨龙舟文化节在文化层面带给我们的启示

之前写了一篇关于龙舟文化节的文章,侧重于从“办节“的角度,谈了一点感受,觉得意犹未尽。这里,从文化层面谈谈龙舟文化节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我们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熟知和理解,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比如,我们端午举办龙舟节,组织赛龙舟,这只是龙舟文化的的一个载体和表现形式。龙舟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是怎样的呢?端午为什么要划龙舟?这就要从端午的起源说起。应该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和谐的主导观念中化育而成的,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端午是阳极阴衰之时,根据阴阳平衡的理念,需要“扶阴抑阳”。在中国五行中,“水”属阴性,所以端午的许多活动包括划龙舟、包粽子都是与水有关,其用意在于冀求阴阳调和。当然,随着历史的传承和演进,各地的习俗和传说也有分化和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演绎出对屈原的怀念而注入一种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而赛龙舟,体现了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发展成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广受大众欢迎。正因为端午节蕴涵如此独特的民族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俗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2009年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首先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是简单就旧瓶装新酒,也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改造,同时完善表达机制,实行传统话语转换。比如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借用古代的“丝绸之路”这一文化符号,秉承其中开放包容合作的文化底蕴并融入时代元素,使之具有了更加广泛深远的全球性意义。这次龙舟文化节,我们着眼于打造节会品牌,实际上也是对划龙舟这一民俗活动的一次改造提升。在赛事上也做出了匠心安排,分别设置了标准组和传统组。与标准体育赛事的接轨,增强了比赛的专业性、对抗性、观赏性,同时保留传统龙舟参赛,既保证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又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的民俗风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