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要想富,先修路”

這是上一代人流傳下來的俗語。

而在揚州,

有這麼一條文昌路,

它,見證著揚州城的歷史變遷,

也勾起了無數人的深情回憶。

文昌路曾經叫“三元巷”

那時的揚州被稱為江都縣,文昌路也不叫文昌路,而叫縣府街、三元巷。

說起三元巷,徐炳霞說,當時自己還在鄉下,也是聽當時身邊年紀大的人說起過,但自己也沒有見過。“聽說這條巷子裡面出過三個狀元呢!“

這條巷子的巷口,在明代有座牌坊叫“文津坊”。嘉靖四年(1525),揚州知府易瓚為了昌明聖學、宏開文運,見原來跨於張樓大街的狀元坊年久毀壞,便把文津的坊名改稱做狀元坊,用以紀念宋代揚州的三位狀元,並把他們的官諱、職銜鑲刻在牌坊上。自此,這條巷便被成為三元坊或三元巷。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三元巷最寬的地方只有4米,狹窄的地方僅3米。汽車如果要從國慶路到文昌閣,必須從國慶路南北端繞道甘泉路或鹽阜路至汶河路,這不僅增加道路的壓力,也不利於市民的出行。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三元巷(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揚州人大幹“782工程”

說到”782工程“,很多揚州人都熟悉。就在1978年2月,揚州決定拓寬三元巷,修建東西向的主幹道。三元巷兩側的民房拆除後,先在地下修建了人防設施,再在人防設施上面擴建了三元路。

當時鋪路不像現在,既沒有壓路機也沒有攪拌機。壓路是用混凝土澆築一個圓磙子,直徑1米,寬度1.5米,總量達4噸,要拉動這個圓磙子,必須幾十個人一起拉。1978年國慶節前,三元路西段擴建成功。三元路主幹道的路幅寬34米,車行道18米,人行道有寬有窄。

徐炳霞回憶,當時從鄉下上來,開始做環衛工作時,就掃的三元路,那會路窄窄的,路上沒什麼人,車也少。不過畢竟是市中心,街道上還是很熱鬧的。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上世紀80年代的三元路

拓寬後的三元路 “三掃一回”是常態

徐炳霞說,剛做環衛工作時,他們是屬於廣陵區環衛所。那時候主要就負責三元路、石塔路、淮海路這幾段。

說起對老三元路的印象,徐炳霞感慨:“變化真是太大了”。那時候對三元路的印象就是一條老街,路很窄。路兩旁的小房子很多,沒有現在路兩邊的高樓。那時候的文昌閣,市民是可以進去參觀的,所以大轉盤的地方,人很多,非常熱鬧。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那時候打掃馬路,用的都是大板車,幾個人在前面掃,將垃圾堆起來,一個人在後面拖著板車收灰,掃好了以後將板車拖到中轉站去倒。有種說法叫“三掃一回”,掃個三趟再回一趟。在當時,這條路也算蠻長的,掃一遍下來挺不容易。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環衛工人資料圖

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有人在描述揚州的文昌路時,用“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評價,徐炳霞說:”聽過聽過,雖然自己沒什麼文化,但是這句話還是聽人說過的,好像和石塔、銀杏有關。“

當年,文昌路通過唐代石塔、銀杏樹時,有的說繞過去,有的說把石塔搬到北邊去。後來經過再三考慮,決定路往兩邊分,在文昌路的中軸線上給石塔、銀杏騰出一片地方。這樣一來,文昌路進入(當時)市區的入口看上去很突出,一眼就看到銀杏和石塔。從這以後,揚州也才有了“十里文昌路,從古看到今”的說法。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1984年,三元路繼續向東拓建國慶路至羅灣,延伸至解放橋,這條路後來被稱為瓊花路。接著,石塔西路、石塔路、三元路、瓊花路、解放東路等各段路名統一稱為文昌路。隨著文昌路的西延、東延,文昌路全長達到了12.6公里。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2001年文昌中路改造施工

“路變寬了,老百姓的素質也提高了”

徐炳霞說,從2007年市場化以後,馬路的清掃由不同的物業公司承包,自己被廣陵環衛所分到了華南物業公司,到今年工作也已經快十年了。

“記得以前的文昌路上汽車、公交車都很少,摩托車多。路上也沒有紅綠燈、斑馬線,行人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文昌路有點混合路的意思。”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那時候做生意的人多、小攤販多,路上沒有垃圾桶,行人吃完東西就扔在地上,垃圾就多了,全都靠我們環衛的人掃。現在路拓寬了,路上的垃圾桶變多了,老百姓的素質也提高了,隨地扔垃圾的習慣也沒有了。”徐炳霞笑著說,“看著整潔的街道,心情都變好了。”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現在的文昌路

說到現在清掃馬路的要求,徐炳霞說,文昌路上要比以前嚴格多了。以前的文昌路上,就是清掃一些路上看的到的垃圾,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花圃裡的垃圾要清理,垃圾桶、垃圾箱要清理,路上的油斑都要清洗。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現在的文昌路,徐炳霞說”那可了不得了“,東邊已經到江都了,西邊到儀徵。整個文昌路上的幾座大橋也是相當出名。那會文昌大橋、廣陵大橋開通的時候,還特地去看了看,現在揚州的變化真的太大,交通也越來越方便了。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文昌路東延牽起江都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文昌路西延連接儀徵

2018年,文昌路再次提升改造

如今,徐炳霞已經不在文昌路上打掃了,但她對文昌路的感情還是很深的,一直也在關注著文昌路的發展。這不,前段時間看到新聞,說是今年文昌路又要提升改造了,她笑著說,改造後的文昌路,路肯定更好走了,環衛工人打掃起來肯定更輕鬆了。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文昌路是揚州市城市主路網中最重要的東西向幹道,是城市的東西向交通大動脈。現有文昌路多個路段使用年限較長,道路整體狀況較差,達到或超過設計使用壽命,存在交通安全隱患,需要全線進行大修。文昌路的提升改造,東起廣陵大橋,西至揚州西互通,全長約17公里,路幅34到60米不等。

60公里文昌路,見證了揚州四十年裡一座城的鉅變

60公里文昌路,

是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通道。

從古運河到文昌閣,再到明月湖,

一條文昌路經歷了太多的古城舊事,

而伴隨著文昌路的發展,

揚州的現代路網體系也會越來越強大。

來源 名城揚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