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通韵》不是洪水猛兽,《平水韵》也不是至尊铁律!

《中华通韵》不是洪水猛兽,《平水韵》也不是至尊铁律!

晓轩:诗词轩公众平台 主编

《中华通韵》不是洪水猛兽,《平水韵》也不是至尊铁律!

近来,因为有相关部门在中小学中推行新式韵书《中华通韵》,而在诗词界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之声四起,更有一些诗词社团发出联名公告,以此划清界限。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诗词爱好者,本不想参与其中,但是面对这种一面之词,心中不免有所郁闷,也想一吐而快。

01

事情源头是“中华通韵”课题结项鉴定会,于2018年4月24日在京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部分学校中推行《中华通韵》的使用,也就是说教学生们使用全新的韵书来写诗填词。对于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写诗填词,无疑是一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的绝好举措。但是,摒弃传统韵书,推行新式韵书,让很多人大呼看不懂。

这些反对者,基本都是所谓的诗词界中人士,认为此举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毁灭。认为既然学写格律诗,就该用古人编撰的《平水韵》,填词就该用古人编撰的《词林正韵》。

至此,本人不觉失笑,格律诗成型于唐中期,平水韵一书却是宋朝人(南宋期间)所编,唐人没有韵书?为何宋人不用唐人的韵书,却自己编一部韵书?答案是唐人有韵书的!

《切韵》由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

《唐韵》由唐人孙愐著,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韵,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

那么,和唐朝一样,同是使用中古音系的宋朝人为何不是直接沿用唐朝人的韵书?而要把唐人近两百个韵部的韵书删减成只有一百多个韵部的平水韵?答案应该很简单吧:音系虽然相同,但是很多细节都变了!

使用相同音系的两个朝代,使用不同的韵书,为什么不再使用中古音系的我们却不能使用更贴近我们时代的音系的韵书,而要用古人的韵书?宋朝人敢于革新,为何我们却要坚持守旧?

02

再说此次引起轩然大波的《中华通韵》,细看此书,其实不难发现,这本书并不是第一本颠覆传统的韵书,此书只是中华新韵的修改版!中华新韵施行于民国期间,一路走来争议颇多。我们先看一下新韵的推进史:

2004年,《〈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赵京战编,公布于《中华诗词》第6期。

使用新韵,历来被很多诗词界人士嗤之以鼻,尊平水韵为正统,还衍生出了不成文的规则:使用新韵额诗作,必须在诗题后标注。

那些使用新韵的作者,大多都被视为异类,其不标注(新韵)二字的作品,时常会被指为出律,新旧之争也时常可见。

暂且不说争纷,从新韵发行,已有78年了,谁又灭了谁呢?还不是想用旧韵的用平水韵,想用新韵的用中华新韵。事实证明,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以,现在推行《中华通韵》根本不需要有啥顾虑,更不需要横加指责的。

03

以上是从已经知晓新旧韵的立场上作的一番阐述,下面再从一个对于韵书完全不了解的立场上说说对于此事的看法。

唐诗宋词,作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不管我们的父辈对其有无情怀,有无领会,不管我们的父辈身处平凡或高贵,都在我们尚处牙牙学语时,都会教我们一些。到了课堂里,老师又教我们更多的唐诗宋词。虽然我们不甚理解,但都在心的深处埋下了一颗诗的种子。

有一天,种子发芽了,我们想要用诗词的体裁写出自己的心声,我们使用自己熟悉的普通话押韵写作,却被告知,你错了!你要使用被普遍认可的平水韵。于是乎,找到平水韵,想要按照正统方式来写作,但是却发现平水韵中有太多太多看不懂的地方了,当问及那些所谓的诗词专家,语言学家,却没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正确的解读平水韵,只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承袭沿用!

1913年,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通过《注音字母》,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国音。

1986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全国大力推进普通话的当下,在大力提倡旧瓶装新酒的新时代,一味守旧真的就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了吗?

04

接下来再从一个不创作诗词作品,只是一个喜爱诗词的普通人士的角度来说说。

诗词,是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其受众面并不广,格律诗词的受众更是小的很。就是这一小部分人群,一直以阳春白雪自居。而更多的人,只是出于对记忆深处的那种诗韵美的向往,而在忙碌的工作、生活间隙中,翻看一些诗词,以此调剂心情。

当吟诵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时,被告知“斜”不能读作xié,而应该读作xiá,否则就会不合格律要求。

当吟诵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中的“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时,被告知“看”字应该读作kān,而不是kàn,否则就会不合格律要求。

……

这些细微的差异,对于一个只是拿读诗词当做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普通诗词爱好者,有意思吗?声韵格律会影响对于诗词的欣赏吗?不会!

规则细节知道的越少,诗意朦胧的好感就越多!

正是这种对诗词的好感,最终让很多人拿起了笔,加入了创作队伍。百花齐放需要沃土,需要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发展空间。新韵和旧韵就像两个大花圃,哪颗种子更适合在哪个花圃内萌芽生长,与其人为限制,不如给予更多自由空间。

05

当然,推进新韵的施行,并不代表就要抛弃旧韵,我们在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是必须要首先掌握古人的知识的,使用平水韵比使用新韵,更能体现出古代诗词的魅力来,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对旧韵的研究使用,完全可以视人而需,有谁想要深入研究,自当肯定。有人想要创新发展,也当鼓励。各取所需,各自发展,是不是能够产生更多的精彩?

结语:时代在进步,语系在变换,传承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吧,与时俱进,新旧并存,才是正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