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僅存的老地名

德州仅存的老地名

德州老城區的街道名字很有趣,功能性很明確,可以望文生義,一眼就可知道哪條街道是幹什麼的。馬市街,柴市街,太平街都在比較集中的商業圈內;而米市街和小鍋市卻在北行兩公里以外的位置,距離以上幾條商業主要街道很遠,這種現象有些叫人難以費解;二郎廟角和旋風角以及壯觀雄偉的宮殿型建築大佛寺則出現在城區的東邊。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這些老街道名字肯定是很久以前自然形成的,而且多以其商業特徵來命名的居多,馬市街顧名思義就是早年的騾馬市,實際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馬市街中段的一家專門的車馬馭具用品店還開著張呢!店中所有商品都和騾馬大車相關,馬鞭子,馬鞍子,牲口韁繩,以皮具居多,其專業性無可置疑,是專門為馬市街的行業特徵而設。柴市街顯然是過去買賣柴火的地方,始於何時卻無從考證,雖然,從我記事開始就沒看見一個賣柴的,沒有人賣柴也不奇怪,那時人們已經燒煤做飯取暖,德州是最早通鐵路的地方,山西的煤炭很早就成為這裡的主要消耗能源,遺留下來的“柴市街”稱呼反倒能說明它形成的歷史久遠,也感覺更有些特點。馬市和柴市相距很近,中間僅相隔一條太平街,可是為什麼米市和小鍋市跑那麼遠?

有些不合情理,德州城區歷史據記載是很悠久的,文化、交通、商業都比較發達,漢代時光那個鼓譟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雖然出身在河北,但他卻在德州苦讀《春秋》一十三載,應該是很說明其時德州的文化環境相當優異;曾經是京杭大運河四個繁榮的漕運商業碼頭之一,而且還是明代33個商業城市之一,按照慣例,城市街道的名字應出現於其鼎盛時期,也就是最繁華、最具規模的時期,從小鍋市北面殘存的數尊屹立道路兩邊的古代石人石獸來看,那很像是德州北邊的入城處,那一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還可見舊城牆遺蹟,而馬市街、柴市街一帶則屬於城南(因為往南幾百米的老地名就叫做南關),大佛寺、二郎廟角一帶則屬於城東,鹽店口、石家園一帶則屬於城西。照此從地名的地理分佈來推理,古代德州城區南北向起碼在兩公里以上,東西方向亦應在兩公里,因為城東方向的大佛寺到城西的鹽店口和石家園距離就不只這麼遠,如果再算到西面的運河碼頭,城區面積就更大了。也可以說,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最初見到的德州城區佈局已經不是繁華鼎盛時期的原狀,而僅僅是舊時煙華殘存的一小部分。同時,這些擁有舊名的街道並不緊密相連,老商業街道的分佈中間出現了若干空白。古人們顯然不可能把一個城市的商業化分為數箇中心,而且讓中間出現如此割裂現象,現有地名大部分很明顯是近代重新命名的,有些還帶有新中國以後的時代特色。那麼,那些空白的老街名字為何消失了?按理說,它們應該是“布市街”、“肉市街”、“魚市街”、“首飾街”、“古玩街”、“瓷器街”等等,它們那裡去了呢?

我生活在本地數十年,竟然沒發現過舊時的官衙門究竟曾經設在何處(雖然有條老街的名字叫市府節,現代感還是太強烈)!這顯然不合情理。誰也知道,世界上能飛的東西很多,唯獨街道地名應該是飛不了的!只要是還有當事人在,就不會把街道名字丟了,那剩下的理由就只有一個,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被毀滅了!

德州仅存的老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