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平“三藩之亂”而大規模賣官鬻爵,三大黨先後做大

康熙智擒鰲拜後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發了為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康熙二十年1681年結束)。到此時,清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康熙為平“三藩之亂”而大規模賣官鬻爵,三大黨先後做大

(1)康熙朝大規模賣官鬻爵導致三大黨勢力坐大

在此情況下,康熙皇帝開始大規模賣官鬻爵,為的就是湊軍費,用以鼓勵官兵抵抗吳三桂。其實應該是賣爵在前,爵既可以成為“科舉路上”的某些環節的替代,又可以不用繳稅(你要是不想科舉的話)。有許多人說晚清有“賣爵”不賣官,其實不對,“賣爵”本身就是“買做官的資格或條件”。“賣官”就簡單了。

為什麼要賣官鬻爵呢?主要是因為吳三桂等人的號召及三藩本身的影響力、前明的號召力等因素,天下官員、有才的人甚至老百姓逃離清朝統治區的情況非常多,康熙開始大規模地召集人才,而這些都需要錢。

例如康熙十六年(1677年)。左都御史宋德宜就說“捐納最多者,莫如知縣,至五百餘人”,那麼,知縣需要花多少錢呢?舉人捐1000兩、貢生捐2000兩者可得知縣。

候選的知縣、知州、知判、縣丞、經歷、主簿等捐銀200兩到500兩可以先用,即“捐先用”。比如有五個人有資格當知縣,按常規做法這五個人要按成績高低、功名取得的高下和功名取得的先後時間排名。但“捐先用”者就可以將後位者提到前面去。

除了先用還有“即用”,即用者又排到先用者的前面。也就是你給錢多就先用你。

到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時,從清廷的天下論,基本沒有傾覆危險了。從大範圍講,天下再次進入了休養生息時期。

封建社會的政治就是這樣,只要一有和平,“黨爭”就會出現。此後不久,康熙朝便出現了兩大勢力。即以索額圖(1636年-1703年)為首一方、明珠(1635年—1708年)為一方的黨爭。

雙方爭得你死我活,甚至有歌謠唱道:“天要平,殺老索(索額圖);天要安,殺老明(明珠)。明珠集團失敗(失敗但並不意味著消失)後,又是北黨與南黨之爭。康熙的權威始終難以得到最全面地展現,皇權受到一定的威脅。因此,康熙決定首先對索額圖和明珠一黨下手。由此,才有了郭琇(1638年—1715年)聯參三本的重大政治反腐案的出現。

康熙為平“三藩之亂”而大規模賣官鬻爵,三大黨先後做大

(2)搞倒又扶起,康熙為何要如此對付索額圖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北京下了一場大雪。左都御史魏象樞看中了天機、時機,向康熙秘密彈劾索額圖。但康熙認為搞倒索額圖時機不到,因此,在病重期間(3個月時間)的朝政仍由索額圖處理。只要是工作就得得罪人,為此,索額圖的仇家越來越多。直到這時,康熙才真正插手開始對索額圖進行打壓,職位降了許多、職權收縮了許多。

到了康熙二十七年索額圖受命與沙俄談判,次年七月初六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其後,索額圖跟隨康熙在二十九年隨軍西征準葛爾丹,直到三十六年準葛爾丹自盡。因頗有戰功,其職務、品級一併恢復。

康熙四十年(1701年)九月,索額圖退休。因其是即將被廢黜的皇太子的叔外祖父,康熙為保日後廢太子不生事端,便將索額圖圈禁,不久死亡。

康熙為平“三藩之亂”而大規模賣官鬻爵,三大黨先後做大

(3)君王的駕馭之道

康熙之所以對索額圖從極端信任到打壓再到打而扶到最終打壓,這一過程顯示了康熙(包括一切皇帝)對於臣子的駕馭之道。臣子必須要對皇帝絕對忠誠才能換來權力,才能換來皇帝的信任。

李連利.帝國病毒:清朝三百年反腐風雲.2015.中國方正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