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宋丹丹曾獲過的戲劇梅花獎,為何近年來鮮有話劇演員獲獎

張國立、宋丹丹曾獲過的戲劇梅花獎,為何近年來鮮有話劇演員獲獎

戲劇梅花獎,全稱叫作“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是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旨在表彰在表演藝術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戲劇演員。

梅花獎始創於1983年,當時中國戲劇舞臺一片蕭條,戲劇演員青黃不接,為促進戲劇表演藝術煥發青春,中國戲劇家協會《戲劇報》(《中國戲劇》前身)創辦了中國第一個以表彰和獎勵優秀戲劇表演人才為宗旨的戲劇大獎——梅花獎,寓意“梅花香自苦寒來”。從1997年第14屆開始,梅花獎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權威性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在2005年之前,梅花獎一年一評,從2007年的第23屆開始,改為兩年評選一次。2017年的第28屆梅花獎,獲獎名額更是從之前的30名壓縮至15名,導致獲獎難度再一次加大。

從1983年至今,梅花獎見證了中國戲劇從蕭條走向繁榮的歷程,也直接推動許多戲劇演員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京劇名家尚長榮、越劇名家茅威濤、川劇名家沈鐵梅等人更是榮獲“梅花大獎”(三次獲得梅花獎),成就了各自的傳奇。

張國立、宋丹丹曾獲過的戲劇梅花獎,為何近年來鮮有話劇演員獲獎

但是,稍加留意便能注意到,梅花獎這個堪稱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的獎項,獲獎演員絕大多數都是戲曲演員,而在演出市場有著更好市場表現、更受大眾歡迎的話劇,鮮有演員獲獎。特別是近些年,這個現象更為突出,第28屆梅花獎,15人中僅有1人為話劇演員,而此前的第25屆梅花獎,話劇演員更是無一人入圍。

其實,梅花獎本身是不排斥話劇演員的,根據梅花獎《評選細則》,凡是年齡不超過45週歲,具有高級職稱的中青年演員都可以申報梅花獎,細則中特別註明了“含戲曲、話劇、兒童劇、歌劇、音樂劇、舞劇”。在2009年的第24屆之前,獲梅花獎的話劇演員雖然不像戲曲演員那樣多,但存在感也是很強的。許多我們熟悉的演員,比如張國立、宋丹丹、濮存昕、王學圻、孫紅雷、馮遠征、孫濤等等,都曾以話劇演員身份獲過梅花獎。只是,隨著他們名氣漸大,特別是轉向影視之後,光環日漸增多,獲梅花獎的經歷便不大容易被觀眾關注了。

那麼,為什麼近些年來話劇演員在梅花獎中日益難見身影呢,或與多方面因素有關。

張國立、宋丹丹曾獲過的戲劇梅花獎,為何近年來鮮有話劇演員獲獎

其一是申報規則的影響,根據《評選細則》,梅花獎參評演員由中國劇協的團體會員、中直院團等按指標推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原則2名,中直院團1名,部隊2名,這個指標相對全國龐大的戲劇院團數量而言無疑極其“稀缺”,於是地方申報就不免考慮院團、劇種平衡,獲獎概率等諸多問題。如此一來,在院團中處於極少數地位的話劇院團顯然處於劣勢。以2011年第25屆梅花獎為例,據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季國平所說,69名合格申報者中僅3人是話劇演員,連話劇市場最為活躍的北京,都沒有申報話劇演員,這也直接導致入圍的45人中,沒有一個話劇演員,更別說獲獎了。當前,在從上到下大力扶持戲曲的政策形勢下,各種資源優先向戲曲傾斜,話劇演員要想獲得參評資格就更難了。

其二是話劇市場的格局影響。當前中國話劇市場無疑是火爆的,許多明星演員也重返舞臺助陣話劇。但需要看到的是,話劇市場的格局分化也很明顯,一方面民間話劇、小劇場話劇、國外引進劇目日益受觀眾青睞,觀眾觀劇意願和眼界也隨之大幅提高,形成話劇整體繁榮;但另一方面國有話劇院團的表現卻並不搶眼,除了北京人藝、上海話劇中心等幾個發達地區有限的院團外,其他大多數國有話劇院團表現相對沉寂,無論是創作數量、內容題材、市場表現都無法與已高度市場化的觀眾要求相匹配。再加上編制、待遇等問題,大多國有話劇院團很難吸引和留住優秀的話劇演員,更別提不惜成本地去推演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