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3分就是上海理科狀元,但盲童考生一席話令人深思!

上海盲童高考623分的消息,這兩天各大媒體都在爭相報道。來自上海盲童學校的王蘊,今年高考理科成績623分,與上海理科狀元626分僅差3分。

高分、盲童這些關鍵詞集於一身,王蘊的高分引發眾多網友驚歎,但王蘊及家人卻對高考成績頗為淡定。父母知道成績後都沒叫醒睡著的王蘊,而王蘊第二天知道成績更為“淡定”。他表示,高考成績只是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並不代表未來。

其實高考之後,王蘊曾擔心發揮失常,考不上大學。但父母的開導讓他放下擔憂,制定暑期學習計劃,開始按部就班的學習生活。除了自學英語、歷史等文化課外,還練習鋼琴、竹笛等樂器,並且每天跑步幾公里為參加馬拉松做準備。

差3分就是上海理科狀元,但盲童考生一席話令人深思!

對於王蘊的高考成績,媒體和網友的表現遠不如王蘊及家人的淡定。或許在很多人看來,一個視力全盲的考生,能夠考出623分全市前十名的好成績,這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王蘊的一席話卻令人深思,他表示:

“很多時候,盲童畏懼困難不是由於視力上的障礙,而是由於很多人為的暗示讓盲童失去了自信,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思想:一旦自己辦不到的,便歸因於視力上的障礙;長此以往,這種自怨自艾的思想也許就變成了人生最大的障礙。”

當我們每天乘坐公交地鐵的時候,總會有善意的提醒,“請給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不可否認,這種對於殘障人士的關懷,是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標誌。但與此同時,這些隨處可見的小提醒,即使出發點是善意,同樣也在時刻提醒大眾,殘疾人士和我們不一樣。

差3分就是上海理科狀元,但盲童考生一席話令人深思!

我們習慣於為殘疾人士提供幫助,但卻很少有人思考,殘疾人士需要的是“特殊”還是“普通”。懷揣著惡意對待殘疾人士固然可恥,但一味照顧能夠真正幫到他們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在我們能看到的時候,可能會主動對殘疾人士施以援手。但更多的時候,殘疾人士需獨自面對生活的艱難險阻,或許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賦予他們生活技能,遠比一時的“特殊照顧”更有意義。

當然,除了社會定式思維的影響之外,家庭教育對殘疾人士成長更為關鍵!

或許有很多學生家長都在好奇,王蘊的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成才?

差3分就是上海理科狀元,但盲童考生一席話令人深思!

其實很簡單,父母從來不把他當作特殊孩子對待,而是從小教育他獨立自信和熱愛學習。除了學校的課程學習外,王蘊的竹笛10級,鋼琴也達到8級。但看得見的高考成績和紙質證書只是表面的,家庭教育賦予王蘊最寶貴的財富,其實是讓他建立和普通人一樣的自信!

王蘊家長說,“父母放手,孩子才有更大的空間”。在王蘊的家庭教育中,從不因視力殘疾而過分照顧,才能讓他養成獨立自信的品格。

細細思索,這句話不止對殘疾孩子適用,對於身體健康的孩子不也同樣適用嗎?

無論你的孩子身體健康與否,家長都需要給予足夠成長空間,不能讓父母的“愛”成為“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