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綿綿八百里太行,以巨龍騰飛之勢由黃土高原的東南部自東北向西南逶迤而下,在太行山末端的山與山的間隙中,山與中原的對接處,形成了一個大氣磅礴、美妙絕倫的勝地,這就是著名的世界圍棋發源地——山西省陵川縣。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端,與河南省輝縣市、修武縣毗鄰,為山西省東南之門戶。陵川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古域為堯、舜部落。自隋開皇(公元596年)建縣以來,歷史上曾出現過7名狀元、93名進士,陵川籍人士郝經是我國宋元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史學家,著有《續後漢書》、《春秋外傳》等著作。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王莽嶺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王莽嶺風景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古郊鄉境內,因西漢王莽趕劉秀到此地安營紮寨而得名。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總面積15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00餘米,最低處跌入河南省輝縣市境內僅300米左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風光秀麗,景色誘人。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王莽嶺雲海

這裡的雲海、日出、奇峰、松濤、掛壁公路、紅巖大峽谷、立體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素有“清涼聖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譽。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王莽嶺日出

毛澤東生前秘書、當代詩壇領袖李銳暢遊景區後稱讚道:“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須五嶽攀。”

紅巖大峽谷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中國的典範國內罕見,與美國大峽谷相似,觀賞震撼且規模宏大,絕壁深約130多米,總長40多公里,如刀劈斧剁,岩石色澤赤紅直立90度而下,被稱為紅巖絕壁大峽谷,景色壯觀,氣勢宏偉!

錫崖溝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位於王莽嶺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錫崖掛壁路被稱為世界奇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自古以來,因周圍地勢險要,溝里人幾乎於外界隔絕,60年代,他們不甘閉塞,向大山宣戰,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長7.5公里的“之”字形掛壁公路。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在人們驚歎“錫崖溝精神”的同時,發現這裡還是一個神話般的世外桃源。在錫崖溝的大山谷中,從北到南分佈著17個自然村。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溝內阡陌縱橫,氣候涼爽,雞犬相聞,民風淳樸。清一色紅石板壘成的屋子、籬笆牆、水轆轆、石碾子,詩一般的田園風光,清新宜人。

中國圍棋發源地——陵川棋子山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棋子山位於距山西省陵川縣城10公里的侯莊鄉東北,相傳商朝大臣箕子曾隱居在此,因箕子曾觀天授時,擺佈石子,推演天文,觀測天象,遂逐漸演化成圍棋。主峰海拔1488米。棋子山古名棋子嶺、謀棋嶺,相傳為殷商貴族箕子封地。山內有兩座古巖洞,一座中立有記述圍棋雅事且篆刻於康熙年間的石碑一通;另一座是陵川縣“棋子山旅遊度假區”規劃中的重要景點之一,相傳是圍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謀棋消閒之所。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鳳凰歡樂谷

是太行山頂上一條天然的大峽谷。整個峽谷長約15公里,景區內山幽水清、潭瀑遍佈、奇峰羅列、風光旖旎、枝蔓纏繞、游魚淺翔、猶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這裡的河畔邊、山坡上,到處長滿了國家珍稀樹種紅豆杉。紅豆杉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植物,在當地人們把它稱作是冬青樹,也有一種叫法叫連理枝,因為它一年四季常青,所以就有天有比翼鳥,地有連理枝的說法,當地老百姓也把它稱作是一種愛情的信物。

黃圍山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黃圍山古稱黃梅山,它歷史文化悠久。這裡峰巒峻巍,林木蕭森,溶洞怪異,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自秦漢時代就有人開發靈湫洞和黃梅洞。佛教禪宗五祖黃梅及道教真武祖師等分別在黃梅洞和祖師頂修行,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山中至今留有黃梅洞遺蹟。據考證,自漢代以來,佛、道、儒三教在此參禪悟道,修身養性,讀書求學,形成了三教珠聯璧合、交相輝映、相通相融的特色文化。

十里河峽谷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是南太行最窄的峽谷之一,峽谷長約10公里,谷壁陡峭,峰巒疊嶂,深幽奇險,峽谷最窄處的一線天,高達三百多米,寬不足10米。峽谷內的主要地質遺蹟自然景觀有:牛鼻洞岩溶洞穴群、怪窟窿岩溶泉、生物鈣華珠簾壁、千米垂直大節理地質奇觀、溶峰二郎擔山、聚仙台、孤峰山、流石壁、雙乳峰、馬鞍山等。

祖師頂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上有天堂景,下有祖師頂。祖師頂海拔1500多米,孤峰插天,巍峨秀麗,頂部龍頭昂首,四周山脈盤旋,勢如迥龍,在天地之間生成陰陽吻合的太極圖。祖師頂下的一道山樑中部有兩個溶岩穿洞,形成了雙孔天生橋,被稱為“巨龍雙眼”。祖師頂上修建有真武殿、玉皇殿和皇姑廟,還有上黨地區獨有的珍貴文化遺蹟五祖聖母冢,所以歷朝歷代香火興盛。

白陘古道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古代太行山通往華北平原有八條孔道,被稱為“太行八陘”,白陘為其中的第三陘。全長150多公里,至今最少已有2600年的歷史。它位於十里河大峽谷上懸崖絕壁的中部,根據山勢開鑿修建,路面寬約2米,全用石板鋪築,路基外砌有護牆,是我國古代修路史上的一大壯舉。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白陘古道沿路奇峰巍峨,森林茂盛,懸崖上各種山花爛漫。在古道下面山腰間盤旋著“玉帶渠”,是通向十里河發電站的引水渠,它氣勢宏偉,流水清澈,堪與“紅旗渠”媲美。在峽谷底部,陵馬公路曲折穿行,這裡古道、水道、車道在峰巒間蜿蜒並行,形成了天然成趣的亮麗景觀。

龍巖寺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位於縣梁泉村,原名龍泉寺,創建於唐總章二年(669年)。金天會七年(1129年)重修過殿,並奉敕將原寺名改為龍巖寺。為金、明時期建築。寺有前後兩院,主要建築有過殿、正殿、配殿、廊廡等30餘間。過殿位於前院中軸線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簷歇山頂,灰布瓦。兩山牆內壁有壁畫,外鑲有金大定三年《龍巖寺記》石碑一通。正殿在後院,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平面長方形,單簷懸山頂。正殿和寺內其他建築為明代建築。

崇安寺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崇安寺,古稱凌煙寺,位於山西省陵川縣崇文鎮西北的臥龍崗上,大有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的雄偉氣魄。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崇安寺的創始年代已無從稽考,唐初原名為“丈八佛寺”,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敕命為崇安寺。由於歷代重修和增建,從現存建築來看基本上都是明代改建的,但也部分地保留著宋、金原作。主要建築山門、鐘鼓二樓。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關於崇安寺的由來,“先有崇安,後有陵川”的遠古說法在當地流傳甚廣。《陵川縣誌》有記載:“南北朝時,石勒建都於邯鄲,史稱後趙,陵川屬後趙管轄。石勒死後,建有多處疑冢,縣城西北隅山臥龍崗上,即有石勒冢一處。後又在此興建寺院,即現在的崇安寺。”這言之鑿鑿的記載,更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西溪二仙廟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亦稱真澤宮,據碑文記載,寺創建於唐乾元年間(758-759年),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加封“真澤宮”,金皇統二年(1142年)擴建,後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建築後殿、東西梳妝樓為金代遺構,餘皆明清所建。

小會嶺二仙廟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位於陵川縣城西南17公里附城鎮小會村,廟內奉衝惠、衝淑二仙女,故名。廟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正殿為宋代遺構,餘皆明、清所建。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佔地面積為1254.96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獻廳、正殿,東西兩側分佈有垛樓、廊廡、配殿、耳殿。

三聖瑞現塔

山旅晉城,最後一站,陵川縣——圍棋之源,太行之巔

俗稱積善塔,距縣城西南三十五公里。據塔內第三層所嵌碑文記載:“大定六年,舜都骷髏和尚行化至此,曾從昭慶院西掘出一隻石龜,中藏肉鬢珠一粒,背刊‘古禪寺三聖瑞現塔’,復刊‘隋仁壽元年僧豐彥藏字’。於是骷髏和尚便將舊得舍利和石龜同藏於下,並建塔在其上面。大定九年工程告竣”。由此可知,此塔原為藏舍利而建,創建於隋而再建於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