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首屆朗讀大賽指定篇目和薦讀文章(初中組8年級)

南通市首届朗读大赛指定篇目和荐读文章(初中组8年级)

南通市首届朗读大赛指定篇目和荐读文章(初中组8年级)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十課

陋 室 銘

[唐]劉禹錫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薦讀

作者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銘是古代刻於金石上的一種押韻文體,多用於歌頌功德與昭申鑑戒。《陋室銘》以寥寥八十一字,譜出一曲陋室頌歌,流芳千載。開頭以山水起興,仙龍一經點出,陋室主人情趣即顯,讀者則已入佳境。隨之而來,苔綠草青,是淡雅之色,又是生機勃勃之景;弄琴讀經,從容之態可掬,閒逸之致堪羨;諸葛廬、子云亭,含著引古代高士為同調的自豪;以孔子云作結,則表示對最高道德規範著意追求的堅定信念。文中有譬喻,有對比,有白描,有隱寓,有用典,句句如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氣呵成,曲雖終而餘音不絕,意更綿遠。使人感到不只是寫了陋室,連陋室主人遇變不驚,處危不屈,堅持節操的形象也隱隱現出。

南通市首届朗读大赛指定篇目和荐读文章(初中组8年级)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三課

《最後一次演講》

聞一多

【原文選段】

……

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你們將失去千百萬的人民!你們看著我們人少,沒有力量?告訴你們,我們的力量大得很,強得很!看今天來的這些人都是我們的人,都是我們的力量!此外還有廣大的市民!我們有這個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嗎?翻開歷史看看,你們還站得住幾天!你們完了,快了!快完了!我們的光明就要出現了。我們看,光明就在我們眼前,而現在正是黎明之前那個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有力量打破這個黑暗,爭到光明!我們光明,恰是反動派的末日!(熱烈地鼓掌)

……

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的!

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鼓掌)

歷史賦予昆明的任務是爭取民主和平,我們昆明的青年必須完成這任務!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薦讀

眾所周知,在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殉難的追悼會上,面對反動派的無理取鬧,肆意搗亂,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國的即席演講。演講結束後,聞一多先生也不幸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毒手,那一次演講也就成了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雖然聞先生已經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氣激勵著無數愛國志士與後來者,使他們在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中奮力拼搏,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李公樸、聞一多先生一樣的敢為正義而不惜犧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後繼的奮鬥,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國。

演講中,聞一多先生在嚴厲聲討反動派的無恥罪行和卑劣行徑的同時,也高度頌揚了李先生為民主與和平而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還號召廣大人民群眾站起來,一起與反動派作堅決的鬥爭。其無論是在演講的思想內容還是在演講的語言技巧上,都可以說是一次傑出的演講,是值得探討的。下面是我對聞一多先生《最後一次講演》的一些感想。 開篇,開門見山,別緻新奇。既然是悼詞,一般來說,開始是致哀或者述亡者的生平。但聞先生卻別出心裁,一反常規,採取“開門見山”的手法,先聲奪人,直趨主題。“這幾天,大家都曉得,在昆明出現了歷史上最卑劣最無恥的事情!”演講者一開始便義正辭嚴地痛斥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恥罪行。“最卑劣最無恥”、“失掉良心的中國人”、“偷偷摸摸地來暗殺”更是表現演講者當時義憤填膺的憤怒,表明了立場和所持的態度,是支持革命的。 內容表達形式多變,各個小節都以其各自的形式為主題服務,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避免了繁雜拖沓之感,而且另有新意。

南通市首届朗读大赛指定篇目和荐读文章(初中组8年级)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十五課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原文】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薦讀

《有的人》這首詩,是臧克家諸多政治抒情詩的代表作,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以高度凝鍊的藝術手法,闡述了人的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真諦。全詩分七節,通篇採用對比手法,把兩種不同思想的人進行了比較,熱情謳歌了“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通過鞭韃“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從反面襯托以魯迅為代表的所有“給人民作牛馬”的人的高尚情操和偉大胸懷。

本詩第一節,開門見山:有的人雖生猶死,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雖然肉體生命尚未終結,實際上只是一堆會行走的肉;有的人雖死猶生,那些象魯迅一樣肯給人民當牛作馬的人,雖然死了,其精神生命則永垂不朽,永遠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

本詩第二節,通過兩種人對人民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表達了詩人愛憎鮮明的立場。一種人騎在人民的頭上,自以為是世上最偉大的人,其實最渺小;一種人甘願俯下身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實才是真正的偉大。

本詩第三節,寫有的人只會欺壓老百姓,卻妄想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流譽百年,這種人愚蠢至極,詩人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蔑視與嘲笑。可喜的是,還有魯迅這樣的人,甘願化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願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獻身。通過醜惡與美好的形象對比,讚頌了魯迅的高尚品格。

本詩第四節,詩人通過兩種人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深刻揭示了兩種人對人民不同的態度。一種人靠剝削人民、壓迫人民而生存,只要這種人活著,人民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另一種人視人民為父母,他活著就是為了人民能更好地活著。本詩第五、六、七節,是對前四節所述問題的歸納回應。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稱,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立場,決定了兩種人不同的命運結局。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受到人民的唾棄;俯身甘為人民牛馬的人,人民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而寫,但詩中並沒有出現魯迅的名字,這就使本詩的主題並不侷限於僅僅為紀念魯迅而寫,而是具有更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社會意義。詩人以凝鍊的語言,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在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活著應該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而活,在謳歌魯迅的同時,啟迪人們向魯迅學習,為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本詩主題鮮明,富於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給人美好的藝術欣賞。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誦讀欣賞

《詩經》兩首

《關雎》

【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薦讀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

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而從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制的歡樂氣氛。

由於《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使其符合於社會的美德,後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斑。

《蒹 葭》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薦讀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屬於十五國風,是首愛情詩,旨在抒發詩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思想感情。

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早晨,來到一條長著蘆葦的大河邊,訪尋他心愛的人,而那人卻使人感到行蹤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從“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通過這種訪求過程的描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寫出了他的欲見不得的焦急和悵惘的心情。

全詩三章,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時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詩迴旋三迭,往復歌詠,情調悽婉動人,意境朦朧深邃。詩中寫“蒼蒼”,“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來起興而懷“伊人”,又是用來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此外,本詩在結構上重複疊句。全詩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數相等,只是在少數地方選用了近義詞或同義詞,如“萋萋”、“采采”分別放在“蒼蒼”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別取代“為霜”,這樣既做到了一唱三嘆,使詩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又使詩作行文富有變化而無重複呆滯之感。

《蒹葭》是十五風中的一篇,可謂“風”類詩的代表,讀它《詩經》的語言美,結構美,思想美可見一斑。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三單元第十八課

《與朱元思書》

吳均

【原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薦讀

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人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雲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並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遊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後文抓住此山此水特徵,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該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更令人讚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是一種對輕鬆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嚮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讚。

本文是用駢體寫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文章主要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並於文章後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關注我們

和通城媽媽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南通市首届朗读大赛指定篇目和荐读文章(初中组8年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