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驚絕豔,奇葩獨香
1
最近剛完結的孫儷飾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女主周瑩,宣傳時也是說她是“大女主”。
何謂“大女主”?
“大女主戲”說的是女主角是整部戲的核心人物,整部戲圍繞這個人物鋪開多種元素,一般較多的為成長、謀略、爭鬥、愛情、親情等。
傻白甜的瑪麗蘇劇和大女主戲都屬於女性向文化的一種。但不同於傻白甜,大女主戲中的女主角更加獨立、自主、自強,女性一路上的打怪升級和成長。
其實,從《羋月傳》到《楚喬傳》,再到《那時花開》,大女主戲對女性強者的想象,依舊非常貧乏,它們不過是在瑪麗蘇劇的模式上,強行加上一個成長的主題。
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女主戲”,真的都是大女主嗎?
縱觀這些熱門影視作品和小說,女主角們的經歷、成長、品格和愛情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女主角的出生,一定是十分悲慘的;
女主角的成長,一定是總有奸人要害她;
女主角的個性,是集天下所有優點為一身;
女主角的愛情,無一例外是所有的優質男人都忠貞不渝愛她,其他女人嫉恨她……
劇情看上去在描述女主的成長和蛻變,然則仔細看,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女性成長大戲,其實仍舊是滿滿的“瑪麗蘇”,因為我們會發現,男人依舊是她們唯一的解藥。
無論是羋月、楚喬、甄嬛以及現在播放的周瑩,她們都有著莫名開掛的人生。她們的興,是因為有男人的寵幸和庇佑;她們的敗,是因為男人的誤會導致的失寵,
編劇們對女性強者缺乏想象,他們不明白如何真正的講述一個女性成長的一生,而真正的女強人,是一個女性在曲折蜿蜒的成長過程中綻放出點點光亮,是在遭遇的一次次危機中學會謀略、掙得氣勢,打開格局,做出不違心的選擇,對命運進行新的思考。
如果他們知道有位名叫“呂碧城”的民國女子的話,或者可以拯救他們貧乏的想象力。
2
民國時期這位奇女子,名叫“呂碧城”。
她也家世悲慘——雖出生於書香門第,飽讀詩書,但12歲那年,疼愛她的父親去世,族人為霸佔財產,以“無後可繼承家產”為由綁架了她的母親。
一般的孩子早就慌了吧,可12歲的呂碧城並不,她冷靜地四處寫信給眾多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們求援,奔向走告,終於救出了自己的母親。
如此的魄力,在強調“男尊女卑”的封建主義思想裡是容不下的。未婚夫的家族認為,“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魄力,還在京城呼風喚雨,日後恐難管教”,將她退了婚。
她生來自有一股英豪氣:我爸培養我,不是為了讓我被人挑選。他們沒資格來挑選我,而是我來挑選他們!
在步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步,她便看到了人世間的涼薄與冷清,看到了世界的荒誕和人心的陰暗。
其實,這份自由,反而成全了她。
家道敗落的她隨著母親一起投奔舅舅,可惜也得不到好的待見,她想去上個學,被舅舅一巴掌扇過來,罵她“女孩子家,獨自一人四處亂跑,成何體統!”
這一巴掌,把呂碧城打出了舅舅家。她當下就收拾自己的行李,第二天離開了舅舅家,坐上去天津的火車。
畢竟,這是一個在12歲時,就寫下氣勢磅礴的“夜雨談兵,春風說劍,沖天美人虹起”的女子,有的就是一腔熱血以及新時代的思想,是不會讓自己屈服於封建主義庸愚思想的。
3
在火車上,她遇見了她第一個貴人,一位旅館的老闆娘張夫人。她在車上跟張夫人一見如故,給她看自己寫的詩,跟她說自己的故事,引來張夫人的陣陣唏噓。
你看,這是《浪淘沙》:“素手先鞭何處著,如此江山。”
你看,這是《清平樂》:“不是一聲孤雁,秋聲哪到人間。”
你看,這是《念奴嬌》:“一月鎔成銀世界,來去人皆如玉。”
張夫人越看越驚詫,這樣的境界!這樣的才情!層出不窮,氣象萬千啊!
呂碧城的處境和遭遇讓張夫人心疼,她的才情與豪情,又讓張夫人欽佩,所以抵達天津之後,是張夫人為她安排了食宿。
4
到了天津的呂碧城,一發不可收拾。
相對於自己的家鄉,天津就是一個嶄新的新世界。這裡有最新的諮詢,也有最複雜的人,還有更自由的思想環境。
她想起舅父秘書的夫人在《大公報》任職,便寫了一封信去求助,女子的志氣和文筆驚豔了當時的《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
她連續撰文宣傳女子解放和教育,寫下了《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等文章,向社會傳遞“民者,國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婦以成家,即積家以成國……”
她說,“君之愚弱其民,即以自弱其國也,男之愚弱其女,即以自弱其家也。”提倡女子的教育,要通過新文化的洗禮,讓女孩子們都可以掙脫禮教的束縛和男權的桎梏,成為個性獨立、思想健全的國民。只有這樣,才能讓四萬萬同胞合成一力,中華民族才有力量對抗列強。
她的犀利和無畏,她的豪氣與才情,她的剛毅與率真,如潛水蛟龍浮游於水面之上,如駿馬立於橫刀之上,讓她聲名鵲起,各大名流相繼登門拜訪,她以女兒之身,落落大方地與男人們交遊、唱詩,引起盛景,“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
5
呂碧城與秋瑾同為女權鬥士,彼此惺惺相惜,後來秋瑾被處死,還是呂碧城不懼他人猜忌,去為好友收屍。但他們兩人志向一致,方法不同。
激進的秋瑾選擇革命去為女性爭取權利,溫和的呂碧城選擇了教育。
她知道,很多問題的最根本,並不是制度或者政權導致的,而是人們心中對一個事物的認知。
她反覆提倡婦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她在《論提倡女學之宗旨》一文中說,“欲使平等自由,得與男子同趨於文明教化之途,同習有用之學,同具強毅之氣”。
她不是光喊口號的人,作為一介女流,她的行動力並不比男人差。21歲,呂碧城將理論付諸實踐,尋求支持希望興辦女學。
經歷籌資、選址、建校,終於在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呂碧城擔任校長。當時年僅23歲的呂碧城,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學校教導的不是封建思想那一套“三從四德”“琴棋書畫”,而是提倡讓女孩們可以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規定學堂以“開導女子普通知識,培植後來師範,普及教育”為宗旨,德智體全面發展。她的女學生們,有如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等。
而這些女學生們,無一不成為非常傑出的女性人物。
6
經歷過人生悲苦,參悟過世事無常,嘗試過奢華做派,看透了花花世界,1930年,她遠離萬丈紅塵,皈依佛門。這一點和李叔同頗為相似,應該是思想境界到了一定層次,藝術已經無法再滿足其精神世界的需求,而要轉向精神的最高級求問終極答案了。
她並非獨身主義者,可終身獨自一人,並無伴侶。一方面,她已經到了一個高度了,能與她並轡而行的男人,少之又少。她說,“生平稱心的男人不多,梁啟超早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已婚,張騫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鬚眉皆白。我要的不是錢和門第,而在於學術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東不成,西不就,失去機緣。幸而手頭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以文學自娛了。”
她已經有足夠多的才華與美貌,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讓她不至於為了生計而將就任何人。對於愛情,她要的不是寂寞時的陪伴,不是柴米油鹽的瑣碎,不是海枯石爛的忠貞,她並不缺人愛她。
愛,不難。難的是,懂得。
她缺一個懂她的人,琴瑟相和,是那種靈魂深處的彼此相契和相依,是那種一個眉眼過去對方就知曉心意的想通,是那種在茫茫人海中也能立刻捕獲對方身影的默契。
如果這個人還沒出現,那也寧缺毋濫,不願將就。
“千山望遍,意以闌珊。不遇天人不目成。”呂碧城的本身足夠豐盛,便也不再畏懼,也不再需要通過男人或孩子來炫耀自己。這份魄力,放到現在也是難得的。
7
她有太多的頭銜。
12歲離家赴津,20歲成為《大公報》主筆,21歲興辦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23歲成為近代史第一位女校長,30歲成為袁世凱機要秘書,35歲成為上海金融大鱷,出家後成為女性中佛經翻譯第一人……
她是美女、是才女、是教育家、是社會活動家、是資本家、是修禪人。
她就是一個自由地追逐並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的靈魂,不被俗世繁華所困,而是在自己的心尖上,造出了一個龐大的王國,富饒而安逸,盛大而靜默。
她的一生跨越政商兩界,文學與藝術獨樹一幟,終身未嫁。你以為她一定需要愛情與家庭嗎?
不,你不懂,她堅韌的內心早已經超越了俗世間的種種桎梏枷鎖,堅定著自己的人生與方向,並且矢志不渝地堅持追求精神世界的歡愉和歸宿。
生作紅顏志未灰。她的人生展示了,一個女人最豔麗的光彩,應該是來自內心的豐沛,來自自己人生的底蘊,而不來自某個男人。
堅持自我,不依不靠,有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靠女性自身的智慧與覺醒,才有底氣肆無忌憚、無所畏懼地活出自己想要的風采。
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
—END—
閱讀更多 墨門書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