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為何沒有對故宮下手?

侵華日軍為何沒有對故宮下手?

北平淪陷後,國民政府已是自顧不暇,對於故宮博物院更是無暇他顧,除極其重要的文物南遷外,故宮的日常維持、留守人員的生計都來不及安排。只是受前院長馬衡的委託,由原總務處長張庭濟全力支撐危難的困局。

淪陷期間,按日本佔領軍的要求,北平各機關單位都要由日本人當頂頭上司的顧問,進駐該單位。但故宮博物院以故宮不是機關單位為藉口,頂住壓力,從始至終沒有讓一個日本人插手院務,這不能不說是淪陷時期的一個奇蹟。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日本人武力佔領中國大片領土和重要城市後,氣焰囂張,意在滅我中華,珍寶器物順理成章被看成囊中之物,被定義為“外府”收藏,從而引起國人的廣泛抵制與反抗;其二,與當時一大批正義清廉的社會名流、知名學者的關心支持密不可分,比如朱啟鈐、葉公綽、陳垣等。他們大都是原北洋政府的高官、知名學者、史學教授,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通過各自的手段,有的是門生,有的是師生關係等與日本人虛與委蛇,竭力交涉,始終不讓他們插手;其三,就是單士元等一批留守人員精誠團結,同仇敵愾,誓死與故宮共存亡。

1944年,北平的漢奸組織“獻銅委員會”搞“獻銅”運動,敲鑼打鼓的運動涉及千家萬戶,故宮這樣的單位也同樣不能倖免。當時故宮博物院的主事者祝書源雖然是偽政權派來的,但也曾是朱啟鈐的老部下,對這個獻銅運動並未積極響應,並提出故宮中的銅物件不是一般的銅器,不能交出去。儘管以此為藉口拖延了很長時間,但最後沒有開放的殿院的銅缸和銅燈罩、座還是被劫走了百餘個。至今,我們看到某些殿院只有石座而沒有銅缸,就是那個時候被劫走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沈兼士作為接收要員來到北平,對故宮的文物進行了清點與接收,結論是:淪陷期間,由於留守職員的盡心盡責,院藏文物和古建築均未遭受嚴重損失,因此對他們進行了表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