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不僅靠奇謀,更靠陽謀!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自春秋戰國開始,兩軍對壘就不再限於正面戰場的交鋒,依靠奇謀一舉奠定勝負的例子數不勝數。不過,一味依仗計謀也不可取,正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方為王道。這一點,在三國戰役中尤為凸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史稱官渡之戰。這場戰役作為一場被載入史冊的“以弱勝強”戰役,曹操在戰場上的表現堪稱經典,是奇正相合的經典代表,正所謂“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在建安四年,曹操分派臧霸、于禁、劉延等大將集中兵力,鎮守關隘要地,以爭取戰略上的主動。

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不僅靠奇謀,更靠陽謀!

曹操非常清晰的明白己方兵力劣勢,全線作戰實不可取,因此選擇了扼守要道,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戰略規劃。

建安五年四月,曹操勢力先出一“奇”,謀士荀攸獻策聲東擊西,先以佯攻分散袁紹兵力,再以輕騎進攻白馬,斬袁紹大將顏良。在撤退的途中,面對袁紹追兵,曹操再出一“奇”,令士兵將輜重丟在路邊,果然引起袁紹軍的哄搶,曹操趁勢出擊,又斬袁紹一員大將文丑,首戰告捷。

不過,雖然曹操靠奇謀取得了局部的勝利,但是面對袁紹數倍於己的大軍,處境仍然十分艱難。建安五年九月,在於袁紹軍相持半年後,曹軍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甚至有了退兵的打算。幸而此時曹操的核心謀士荀彧力勸曹操,認為此時已經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局勢已經明朗,正是出奇制勝的關鍵時刻,千萬不可坐失良機。曹操採納了建議,繼續等待戰機的出現。

建安五年十月,曹操苦等已久的戰機終於出現,袁紹方謀士許攸因家人犯法被抓,一怒之下投奔曹操。曹操聽聞許攸前來,大喜之下,連鞋子都來不及穿趕忙出去迎接。

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不僅靠奇謀,更靠陽謀!

許攸先是試探曹操,詢問他兵糧還能撐多久。曹操在兩次試探後如實相告:僅剩本月的兵糧了。許攸一見曹操竟能坦然告知,便知道他是英雄。因此為曹操出了一計:火燒烏巢。曹操聞言大喜,依計而行,果然大破烏巢,盡燒袁紹糧草,成為了官渡之戰最大的轉折點。

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不僅靠奇謀,更靠陽謀!

回顧曹操在官渡之戰的表現,前有制定戰略,謀定而後動,派遣大將扼守關隘;後有半年相持,據守官渡。都是堂堂正正的用兵之法,而在此基礎上,屢施奇謀最終克敵制勝。可以說,若無前期佈局,也難有奇襲白馬的大捷,若無半年據守的經歷,也不能熬到許攸來投一舉奠定勝局。

反觀袁紹陣容,許攸在袁紹方時,就曾向袁紹獻策:曹操兵力本來就少,當前全部用來與我軍對抗,許都內部防衛必然空虛,只要我們直搗黃龍,攻佔許都,那麼就立刻掌握了戰事的主動權。而袁紹卻拒絕採納。因此雖然袁軍正面戰場依靠兵力優勢佔優,但是遍觀正常戰役,竟無一次奇謀,其失敗的命運,恐怕也是註定的了。

現實中的官渡已經風平浪靜,但在秉承三國曆史,模擬真實戰爭的遊戲網易全自由三國策略手遊《率土之濱》的世界中,官渡仍然在上演著奇正相佐的大局戰爭。

在最新劇本群雄討董的背景中,董卓方不光佔據富饒的兗州、豫州、雍州,更有強力的國家技術作為支撐,武將帶兵量遠超群雄勢力。

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不僅靠奇謀,更靠陽謀!

如同一個“反過來的官渡之戰”就這樣在著名關卡上演。群雄勢力居於冀州,雖然地理位置是袁紹家大本營,但是兵力上卻是弱勢的一方;董卓軍盤踞兗州,地處曹操大本營,但卻兵強馬壯,掌握前期優勢,雙方據此開戰了一番龍爭虎鬥。

面對兵多將廣的董卓軍,群雄一方苦戰未果。而董卓軍也如同袁紹一般,雖佔兵力優勢,卻難越雷池一步。當此時,董卓軍夜襲烏巢,打開了進入冀州的大門,令冀州的群雄勢力頗為被動。

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不僅靠奇謀,更靠陽謀!

不過與歷史不同的地方在於,群雄一方尚有援軍,隨著徐州、益州等地群雄紛紛突進資源州,董卓軍選擇了收縮戰線,冀州勢力趁勢突破官渡直逼延津,並在延津與敵軍開戰猛烈交鋒。

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不僅靠奇謀,更靠陽謀!

最終,董卓軍雖然戰力無雙,怎奈雙拳難敵四手,在群雄游擊戰術的牽制下,前期遲遲無法殲滅敵軍,因而在後期群雄發育一波後慘遭滑鐵 盧。

一樣的劇本,不一樣的歷史,下一個在官渡爭雄的人,又會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