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差兩天轉正,我卻被辭退了”

“還差兩天轉正,我卻被辭退了”

實習期和試用期轉正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一起進公司的同事都順利續簽,可到最後老闆卻對你揮手說再見,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心涼的了。

“還差兩天轉正,我卻被辭退了”

文丨插坐學院(lD:chazuomba)

是不是把我們當成廉價勞動力?其實不是這樣的。

道理非常簡單:試用期時,公司為了使你能上手工作,會教給你許多東西。這部分成本是已經付出的。

對於公司來說,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希望你能夠轉正。因為如果重新招一個人,還要再教他一遍,多付出一倍的培養成本。

那麼,為什麼許多人得不到轉正的機會呢?

除了沒有名額——通常是項目組臨時缺人,需要一些打下手的工作,但一般會在招聘時說明——之外,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下面這幾個原因。

如果你也遇到過這樣的困惑,不妨對照著檢查一下。

“還差兩天轉正,我卻被辭退了”

你不夠主動

主動,是我對所有員工最基本的要求。

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上級交給你一個活,讓你明天交,結果你今天下午就做好了,你會怎麼做?

這幾年間招過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會選擇拖到最後一刻(明天上午)提交。省下的時間,逛淘寶、知乎、微博,心安理得。在他們的認知中,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剩餘的時間如何支配,是自己的事情。

這樣的人,基本是不可能轉正的。為什麼呢?要轉正,需要證明你有足以匹配正職的能力。而一個正式職位,無論多麼基層,也不可能完全是配合別人的工作,它必然需要你能夠獨當一面。

在「配合工作」到「獨當一面」這中間的距離,就是你的成長空間。任何一個員工,招進來之後,首先負責的必然是一些簡單、瑣碎、基礎的執行和支撐工作。在短短的試用期裡,你要如何證明你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或者說潛力)?

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打破別人給自己的設限,提前、高效、超出期望地完成任務,並主動地讓你的上級知道,從而讓他交給你更重的任務,再完成,上報,循環往復。

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這樣的過程,你接到的任務會越來越重要,直到你能夠獨當一面。很多人會覺得「明明我很有能力,為什麼只讓我打雜?」——問題在於,如果你不肯展示你的能力,別人怎麼會知道?

怎麼展示你的能力呢?主動。

主動向上級彙報你的成果和進展,主動請求更多的任務,主動承擔起正職的責任。

很多人不肯主動彙報的另一個理由,是擔心完成得不好,要修改,甚至返工。但是,你想想,如果你確實做得不好,拖再久,到頭來不還是要返工?

退一步說,因為時間太緊,這一次算了,上級會怎麼看你?他只會在心裡覺得「你怎麼連這點事都辦不好」。

更好的辦法是什麼?是主動地、及早地報告給上級,向上級請教:

我這次做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修改?需要怎麼改?會不會耽誤到項目的整體進程?優秀的員工是怎麼做的?

他們不會把分配給自己的任務,當成一種負擔,而是看作鍛鍊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他們會充滿熱情,主動去承擔更重的擔子,尋求更好的成果和表現。

你沒有動腦

去年初,我招過一個運營專員。

當時我在跟一個比較重要的項目,需要人手做一個方案。把她招進來之後,我給了她一個模板,告訴她按照模板裡的表格和內容把數據填上去,三天後交給我。

她拿到手之後,沒有立刻動手做,而是約了個時間,向我詢問這個項目的概況、現狀和進展,包括目前處於什麼階段,對接方是什麼人,關注哪些方面,我們關心的是什麼,聚焦的問題是什麼,等等。

我大略將能說的都說了遍,末了告訴她:不知道怎麼做的話,可以請教哪幾位同事,他們分別負責哪幾個方面。

三天後,她交給我一份PPT。詳略得當,排版精良,不但我要求的數據一應俱全,還多做了一些分析和圖表——大部分是用得到、但是沒有分配給她的。

我有點意外,問她,怎麼會想到要做這些?她說,她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的:

這個項目是什麼?這個方案處於什麼位置?作用是什麼?對接方可能會需要什麼?會看重什麼?

在這個基礎上,她又問了好幾個同事,瞭解了一些簡單的規範和技巧,再拿了幾份過往的方案回家研究,學習它們的寫法,加上自己的揣摩,最終整合出了這個方案。

說實話,三天之內能做這麼多事情,並沒有令我感到意外,但有這種格局,能夠想到這些問題,能夠用這樣的角度和邏輯去思考問題,著實令我驚訝。

許多職場小白的方式,是推一步動一步。 你讓他們做什麼,他們就按你說的去做,不多也不少。

很多問題甚至要等到你指出來,他們才會意識到,更別說從項目的高度去動腦思考了。

這其實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學生思維」。在學校裡,我們習慣了聽老師的話。學校要求的是服從,是大眾化、平庸化,它不鼓勵任何超出指令的行動。但職場上不一樣。

職場看重的是什麼?是獨立自主,多動腦子,為人所不能為,一切以「高效」為目的。

我傳達給你的是100%,你做到80%是合格,100%是優秀,能想到120%、150%並去執行的,就是百裡挑一的頂尖人才。

不要拘泥於指示,凡事多動腦,多問幾個為什麼,從項目和團隊的高度去看待任務(而不只是從你自己的角度),你會更容易做出亮點。

你缺少野心

我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外資公關。做了幾個星期,有一天, leader 對我說:有家客戶要拍一個微電影廣告,團隊已經找好了,你來負責對接和協調。

我嚇了一跳,問:就我一個人嗎?可是我既沒有跟過線下拍攝,也沒有單獨對接過客戶啊。

leader 說:就是沒有,所以才要你鍛鍊嘛。這個單子這麼小,我才懶得跟,這不是正好給你練習嗎。

對了,說話沉穩點,別讓他們看出你是小白就好。有時隨時聯繫我。於是,就這樣跟了一個星期,好在沒發生什麼問題,順利把拍攝跟完了。

幾年後,身份轉變,代表公司出席一個線下活動,到場的都是新媒體領域的大佬。活動主辦方的對接人是個年輕人,沉穩成熟,不卑不亢,感覺很有經驗。

閒聊的時候我私下問了句:你在這公司做多久了?他有點不好意思,低聲說道:我剛畢業......

一時間不由得有些感慨。我想說的,是「永遠不要為你自己設限」。

優秀的職場新人,遇到任何一個難題,第一時間想到的,永遠不會是「會不會太難,會不會做不來?」而是「這件事對我的價值是什麼?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如果一直只做你熟悉的、擅長的事情,那你就永遠無法得到突破——你所能獲得的,無非就是把時間再縮短一點、效果提升一點罷了。

只有適當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做一些沒有嘗試過的東西,嘗試著挑戰自己的極限,你才能實現自我提升。

畢竟,只要你不是當責者,就不必為結果負責,不管效果是好是壞,你都收穫了經驗,又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下一次,如果你爭取不到轉正名額,或是在考核中被刷了,除了業績和工作表現外,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在這幾個「軟實力」方面的表現,自己做得不夠好?每個人喜歡的是什麼樣的人呢?

是省心,能幫上自己的忙,偶爾還能做出一些亮點的人。只有能夠一直給上級一些驚喜,上級才能對你印象深刻。

你要做的,就是爭取這樣的表現機會。願每一個職場新人,都能夠走好這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Lachel,首發於插坐學院(ID:chazuomba)。

留言跟鷹叔分享一下

你轉正了嗎?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