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数量巨大的简牍却被集中埋藏在废弃古井中?

为什么数量巨大的简牍却被集中埋藏在废弃古井中?

这些简牍于1996 年出土于长沙市区走马楼工地的一个袋状形圆井中。简牍总数约在十万件以上,出土时部分呈灰棕色和黄褐色,按材质分为竹简、大木简、木牍、封检和签牌等。

简牍所见年号多数为“黄武”“嘉禾”“黄龙”等孙吴年号。这批竹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这些竹简当中究竟隐藏了什么历史信息?

经学者初步整理发现,走马楼简牍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长沙郡与临湘侯国的地方文书档案。简牍内容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吏民田家莂”木简和赋税类竹简。第二类是户籍内容的简牍。第三类是官府文书内容的简牍。第四类是私人信札、名刺、举荐版、礼单、封检等内容的简牍。

为什么数量如此巨大的简牍被集中埋藏在小小的废弃古井中呢?

据史书记载,孙吴嘉禾年间(232—237),孙权为了制约各地领兵,建立中央集权,曾任用中书校事吕壹等严格审计,监察中央官府和地方州郡上计(年终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年间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治理情况)文书档案。由于得到孙权的宠信,加之吕壹性情苛残,其严厉用法的典校行为,严重损害了朝野大臣的利益,尤其是受到了来自封邑在当时经济相对繁荣的长沙郡的顾雍、步骘、潘濬等大臣、将军的坚决反对。他们纷纷上书,劝谏孙权废除典校,诛杀吕壹。赤乌元年(238),此事以吕壹被杀、典校废止、孙权引咎自责而告终。

走马楼简牍主要涉及当时长沙郡及临湘县经济、军事、人口等方面信息,是当时上计的主要内容。这批简牍集中在嘉禾时期,目前所知最晚年号是嘉禾六年(237),与吕壹被杀的时间较为吻合。

因此,这批简牍很可能是吕壹被杀后,长沙郡停止了典校,从而将此前典校文书档案集中埋藏于郡府内废弃的井窖之中。

走马楼简牍的字体介乎隶、楷、行之间,从整体上而言仍具有隶书意味,尤其是带有波磔的横笔,还是隶体的风格,但是许多笔画,特别是竖划、竖勾、横折、点等,又多与楷法相结合。

长沙走马楼孙吴简牍总数约在十万枚以上,超过了20 世纪以来各地简牍发现数量的总和,可以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历史文献方面四大考古发现——安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西北边塞屯戍简牍、明清大内档案相媲美。

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