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随着近年来新都的投资价值与人居价值进一步凸显,新都的巨大发展潜力备受瞩目,拥有丰富内涵的“154”总体部署为新都当前和未来发展提纲挈领,科学的蓝图必然带来新的契机。

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随着成都市新一轮空间结构重塑,新都已被纳入成都“11+2”中心城区范围,成为城市“核心区”和“中优主体区”;

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增长点、成德绵创新带的关键节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成德绵创新驱动先导区和军民融合示范区,新都区在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7 年,新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2.7 亿元,入选2017 年全国工业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综合实力百强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区、全国绿化模范区,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品牌城市”等称号。

面对新时期成都对新都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与人民群众对新都发展的更大期待,新都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154”总体部署,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发展新蓝图,新都区人民政府区长李云表示

“新都将据此切实增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思想理念、政治站位、境界格局和能力水平,以一流眼界、一流担当、一流标准建一流城市,向市委、向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品质兴区战略的内涵式发展

产城:新都区委第十四届五次全会公布了新都区“154”总体部署,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154”总体部署,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李云:新都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是新都站上新的发展起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着眼这一新的历史使命,新都区研究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154”总体部署。

“154”的“1”是指一个总体定位,“成北新中心城区”;“5”是指五大功能支撑,包括“四中心一屏障”,也就是现代轨道航空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天府文化音乐文创中心、国际智能家居研发制造中心、成北生态屏障;“4”是指四大发展目标,就是将把新都打造成为国际开放新城区、创新智造新城区、品质魅力新城区、生态宜居新城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聚焦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科学谋划新一轮发展路径,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重塑。

这是成都市从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跃升演变的现实需要,也为新都标定了新时期发展的新方位,标志着新都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城市定位从新型卫星城转变为中心城区,在成都城市架构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这意味着新都迎来了实现城市能级提升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意味着新都进入了与主城区无缝对接、等高融合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成都对新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新都的发展有了更大期待,需要我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因此,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研究,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154”总体部署,以期切实增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思想理念、政治站位、境界格局和能力水平,以一流眼界、一流担当、一流标准建一流城市,向市委市政府、向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香城掠影

产城:“154”总体部署为新都发展勾勒出一幅全新的发展蓝图,请问李云区长,新都区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确定五大功能支撑的?

李云:总体来说,新都区是立足成都市“五中心一枢纽”建设、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都资源禀赋,全力做强五大功能支撑,增强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极核”支撑。

  • 第一,做强现代轨道航空装备研发制造中心

轨道交通产业方面,新都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形成了以中车成都为龙头,今创集团、新誉集团、德国克诺尔、瑞典丹纳等20 余家核心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我们高屋建瓴,狠抓顶层设计,研究形成了成都与新都两级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方案以及《建设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打造世界轨道交通之都的新都思考》,全力打造世界轨道交通之都。我们将夯实发展载体,加快“补链成群”,按照跟跑动车市场、竞跑城轨市场、领跑磁浮市场的“三步走”策略,形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物流配套”全产业链的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航空产业方面,新都拥有成发集团、泛华航空等航空产业领军企业,我们将按照“小核心、大协作”思路,主攻通用航空动力、无人机发动机研发制造,打造跨区域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以双引擎构建现代轨道航空装备研发制造中心。

  • 第二,做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紧邻自贸区、国际铁路港的腹地优势和物流产业聚集优势,推动商贸和物流两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构建链接泛欧泛亚的贸易投资网络、公铁联运物流枢纽,推动物流园区、北部商城整合形成“蓉欧新城”商贸核心功能区,重点发展商贸会展、跨境电商、公铁联运、城市配送、信息交互、供应链管理等业态,把物流园区、北部商城整合打造为功能配套完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汇集的“蓉欧新城”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探索形成对接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度体系,让“新都品牌”走出去,把“国际资源”引进来,打造蓉欧商贸物流供应链基地、国内一流的跨境电商集聚区、中西部国际贸易中心。

  • 第三,做强天府文化音乐文创中心

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和四川音乐学院丰富的艺术资源,以教育培训、动漫游戏、流行演艺和音乐创作为主要业态,在香城中心和特色小镇遍植音乐文化,打响“乐创新都”城市品牌,让音乐成为新都城市名片。

  • 第四,做强国际智能家居研发制造中心

紧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趋势,把家居智能化作为推动家具园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统筹利用家具制造基础,嫁接全球智慧家居龙头,带动传统家具制造向“智能制造+ 智慧家居”转型,打造研发设计、柔性生产、商贸展示、互动体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基地。

  • 第五,筑牢成北生态屏障

坚守地处成都上风上水的生态安全护卫职责,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当成“生命工程”来抓,严控城市开发边界,严守成彭、新青两条一级通风廊道,加大全域增绿治污力度,构建自身吐故纳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成都北部城市安全的生态屏障。

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新都毗河新景


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产城:国际化、智能制造、品质、生态宜居都是目前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新都区在“154”总体部署中也将“国际开放新城区、装备智造新城区、品质魅力新城区、生态宜居新城区”作为了未来发展的四大目标,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解读一下这四大目标?

李云:要建设成北新中心城区,我们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新都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新都开放层级、发展质量、功能品质、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 第一,建设国际开放新城区

我们将坚持以深度开放推动加快发展, 以国际商贸和公铁联运为突破,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增强国际资源要素吸附力和整合力,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面向泛欧泛亚的内陆门户。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友城交往,推进公共设施与国际接轨, 全面提升国际范形象,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不陌生、行无障碍、归有回味”。

  • 第二,建设创新智造新城区

我们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制造业基础打造创新生态链,汇集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转化通道和平台,以质量和标准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新经济蓬勃发展,推动“新都制造”向“新都智造”全面转型提升。传承弘扬新都敢为人先、创新求变的精神,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厚培支持创新、包容创新的土壤, 让人人争当创客,事事皆可创新。

  • 第三,建设品质魅力新城区

我们将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精细管理城市各类空间,在老城有机更新中保留历史记忆、亮出文化名片,在香城中心建设中重塑城市肌理、展现时代魅力,打造一批精品建筑、特色街区、魅力空间,让地域特色和国际潮流有机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彰显“古蜀新都、香城宝地、大气文气、精致秀美”的城市气质,成就城市别样精彩。

  • 第四,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

我们将坚持“生活城市”根本追求,以城乡融合发展塑造“乡村里的都市生活,都市里的乡村景观”,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生态空间、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基本形成,还生态以生机,让乡愁可延续。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打造和谐、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强化社会保障,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发展,让每一个人在新都都能过得体面、得到发展。

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饮马河新居

我们对四大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详细的规划,我区当前相关建设情况也为四大发展目标的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国际开放新城区建设来看,我区成功举办了“中国西部国际投资大会新都推介会”、“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峰会”等投资促进活动。

同时,我区拥有轨道航空、商贸物流、智能家居三大主导产业,高端装备、高新技术、物流及家具四大产业园, 拥有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三所高校,为装备智造新城区建设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017 年, 我区新颁布了“新都人才新政24 条”; 全面落实了“三治一增”四十条,切实加强了生态保护修复;完成了省市区民生工程180 项;地铁3、5 号线新都段也正在紧罗密布地建设中,这些努力对品质魅力新城和生态宜居新城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田园式新城一角

产城:谢谢您对“154”总体部署的详细阐述,请问新都区在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方面是否有了下一步计划呢?

李云:现阶段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新都也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关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新都区将会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机制政策创新契机,持续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优化产业发展要素供给,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

  • 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 做强先进制造业

强化轨道航空产业新城载体,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提升和标准厂房供给,保障项目即签约即落地即投产;加强工业园区低效闲置土地清理,探索土地混合使用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为主导产业发展腾退空间。

突出发展轨道交通和航空两大高端装备制造业, 重点推进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 全力支持中车成都公司提能升级,抢占动车组高级修市场,加快实现城际动车组本地制造,启动磁浮产业园规划建设,支持轨道交通质量基础平台、城市轨道交通维保基地、成都轨道交通技师学院、今创大部件制造出口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级国际化轨道交通生产基地。

加快建设624 所研发总部,启动航空产业园起步区建设, 聚焦大型发动机、中小推力通用航空发动机、无人机发动机三大领域,争取更多国家重大项目布局。

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全面提升新都智造水平。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推动建筑工业化。

  • 二是我们将以国际公路物流港为依托,做大现代服务业

加快物流园区和北部商城业态提升、融合发展, 着力打造服务成都、面向欧亚的“蓉欧新城”。

实施城际物流调迁,引导增加过境干线负荷的功能外移,实现空间资源腾笼换鸟,加快安博、京东亚洲一号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物流转型升级。

积极盘活专业市场、存量用地和楼宇等资源,构建定制空间、仓储物流和三方服务为支撑的电商生态系统,发展国际商贸、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

打造跨境电商展示体验平台,实现“在成都,逛欧洲”的全新体验。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七一国际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布局一批休闲购物、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会展、金融、咨询和信息等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生态圈配套。

  • 三是我们将以一带两区多园

    为重点,做优都市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单位产出、生产效率和资源效益。

突出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业共营制”,“大园区+ 小业主”经营方式, 实施集中连片发展。

突出标准化生产, 围绕技能评定、特色产品、加工工艺三个标准,推动农业生产职业化、标准化、系统化。

突出精品路线,以“六优”“五品”为核心,加快建设“省农科院科技创新示范园”等一批科技创新孵化载体,提升“馫都味”“新都柚”“白玉苦瓜”等品牌价值,让新都农产品引领消费时尚。

突出产业跨界融合,培育农业+ 音乐、文创、体育等新业态,推进新繁泡菜(食品) 园区二次创业,推动传统生产向研发中心、展示中心、营销中心转型。探索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以及集体资产等资源要素,为农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四川音乐学院

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香城中学


动能转换与转型升级

产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新动能”一词,您在刚刚关于“154”总体部署的阐述中也提到了“新旧动能转换”,那么对于新都区而言,将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呢?

李云: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形成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要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工作,新都区将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 一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聚焦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经济工作“五项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五项重点改革”, 形成一套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试点推进员额制、园区体制改革,提升机构运行效率。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发挥国企服务民生、投融资创新的重要作用。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

突出抓好全面创新改革,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围绕航空产业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 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积极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顶尖创新团队;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快中国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正式运营。

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政策扶持、载体支撑, 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环境。

  • 三是大力培育新经济

围绕市委聚焦“六大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总体要求,强化战略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构建具有新都特色的新经济体系。

重点实施轨交航空智造领先区、智慧物流示范区、电竞产业样板区、音乐文创集聚区、智能家居典范区“五大工程”,着力培育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整合营销、咨询、评级服务等专业机构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

鼓励探索股权投资、设立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助力新经济企业发展壮大。

支持建立新经济行业协会和行业俱乐部, 推动新经济成为发展新潮流。

  • 四是践行新人才观

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启动“新都人才新政24 条”政策申领平台建设, 深化校地人才合作,建立人才工作差异化考核体系。

加大引才力度,创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强化本土人才培育。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蓉城人才绿卡”智能化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公寓+ 人才公屋+ 人才驿站”三级安居保障计划,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专家制度,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的社会氛围。我们欢迎各界优秀人才来新都大展拳脚。

新定位  擘画成北新中心城区新蓝图

新都城区一景

喜欢就关注产城杂志

分享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中的方略与细节

来源丨《产城》杂志一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