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時代到來前,一場全球範圍的5G戰爭已然打響

過去幾十年的通信革命讓人類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但這場革命並未終止,且其重要性將越來大,且將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遊戲規則正在被一場由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融合而催生的技術革命重新定義,並且隨著全球企業大咖競相投入、積極佈局,國家級大戰已拉開序幕。而這場戰爭也將決定誰佔據了未來幾十年的主導地位。

我們將從日本電信市場說起,因為這個市場的故事極具代表性。

移動互聯網在今天空前繁榮,蘋果ios生態系統熱火朝天,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1999年,日本運營商就開始這麼玩了。

其實早在1997年,日本的NTT DOCOMO就推出了 DoPa (DoCoMo Packet Transmission) 分組交換服務。

並且1999年的2月,NTT DOCOMO推出i-mode服務模式,採用分組交換技術的i-mode,隨著一種簡化版的HTML被開發,用戶可以隨心所欲的訪問手機上的移動網頁,而正是這個模式影響了全球移動互聯網。

在5G時代到來前,一場全球範圍的5G戰爭已然打響

簡而言之,i-mode首次將只能通話的手機進化為“智能手機”,並且i-mode與各大網站合作,通過手機上的i-mode按鍵,用戶即可享受收瀏覽新聞、聽音樂、發郵件、網上購物等功能。

這個時候Google的辦公室才剛從車庫裡搬出來,且8年後蘋果才發佈第一代iPhone。

i-mode與iOS都是一個封閉系統,在移動互聯時代,i-mode首次創造了全球範圍下以運營商為中心的生態系統。

隨後,日本移動市場長達10年的強勁增長,以及日本的手機普及率的空前上漲都得益於i-mode模式,日本一舉成為全球手機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當時的NTT DOCOMO空前鼎盛,據說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並且成為全世界爭相學習借鑑的對象。

但i-mode模式最終沒能逃掉衰敗的厄運。

i-mode未能走出國門,成為全球模式。2008年軟銀引入iPhone,此後日本手機產業走上了下坡路,i-mode模式也沒能逃出被邊緣化的命運,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日本整個通訊產業鏈全線敗退。

十年後,NEC、三洋、東芝已退出手機領域,索尼、京瓷、松下、夏普等企業的全球手機市場佔用率也下滑70%甚至更多。在來自中國的華為和中興強勁增長的勢頭下,無線接入網設備領域留給富士通和NEC的也只有極少的市場份額。

日本通訊界還未來得及恢復元氣,一場“雪”又下了起來。

日本人口過早進入老齡化,人口紅利消耗殆盡。對比中國和美國分別僅為13%和18%60歲以上的人口占比,目前日本高達31%的60歲以上的人口占比。運營商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就意味著,在吸取了i-mode模式失敗教訓並且經歷了10年高速發展之後,隨著人口數量逐年下滑以及日本國內電信市場飽和,日本運營商的目標必將瞄向轉為物聯網新興領域。

為此,日本運營商提出了5G+人工智能的未來定位,早早吹響了向B2B和B2B2C商業模式轉型以及向垂直領域擴展的口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