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變得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通達事理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每天更新三個成語故事,下面一起來學習吧!
圖謀不軌
tú móu bù guǐ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孫權死後,10歲的兒子孫亮繼位,朝政由大將軍諸葛恪、會稽太守滕胤共同輔政,偏將軍孫惏謀害滕胤,勢力逐漸增強,開始胡作非為。孫亮想除掉孫惏反而被他趕下臺,迎立孫休為皇帝,孫休還未登基,他又想圖謀不軌被虞汜制止。
【出處】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 《晉書·王彬傳》
【釋義】不軌:越出常軌,不守法度。謀劃越出常規、法度之事。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謀反
【近義詞】包藏禍心
【相反詞】安分守己、循規蹈矩
推心置腹
tuī xīn zhì fù
【成語故事】西漢末年,劉秀起兵反對王莽,被更始帝劉玄封為蕭王,同時派往北方收編農民起義軍銅馬軍。銅馬軍有幾十萬人投奔劉秀。劉秀還是保持他們原來的編制,對他們的將領推心置腹,打消他們的疑慮,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隨他。
【出處】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
【釋義】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真心待人
【近義詞】肝膽相照、赤誠待人、推心致腹
【相反詞】居心叵測
同類相求
tóng lèi xiāng qiú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賈誼認為商朝末年的伯夷與叔齊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是有氣節,孔子為他們樹碑立傳,認為有德行的人會為名節而死。之所以孔子會為他們樹碑立傳呢?是因為同類相求,道德相同的人才會心心相印。
【典故】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釋義】指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相互投合
【近義詞】情投意合
【相反詞】格格不入
敬請關注!【文字輕語】分享詩詞與經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場最美的相逢!
閱讀更多 文字輕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