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有張CPA就能踏上人生巔峰寫入劇本 結果

大學畢業後脫產攻讀CPA的李小姐,兩年後終於不負期待拿到這張國內最具含金量的會計證書,原以為手持證書的自己即將平步青雲,寫入劇本,當上財務經理,喜嫁高富帥,出任CFO,從此走向人生巔峰。

原以為有張CPA就能踏上人生巔峰寫入劇本 結果

但是當李小姐真的開始投放簡歷時候,發現“有了CPA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騙人的,高薪工作和證書原來並不掛鉤,因為所有“CPA優先考慮”的工作,前提都要求有至少五年以上財務管理工作,而基層工作根本不需要CPA這張證書。

原來,當你的工作能力與你所獲得證書不匹配的時候,CPA給你求職帶來的助益微乎其微。

1、 擁有證書就擁有高薪,靠譜嗎?

擁有證書,你的薪資就能翻幾翻。這不僅僅是雞湯文告訴你的,包括許多偶像劇都是這樣說的。

《杉杉來了》的傻白甜女主,考了CPA,成為勵志霸道總裁系列劇的逆襲女主擁有了配得上封家的主角光環;《斷奶》中的女主角達到財務自由的前提條件是:考上了CPA;《歡樂頌》中更是提到考了CPA從此薪資翻幾翻……

剛畢業的年輕人從偶像劇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你覺得你配不上高富帥,你覺得你的財務被父母掌控著,你覺得你薪資低,那是因為你:沒有CPA!造成的錯覺就是:擁有證書,你就能擁有高薪,從此走向財務自由。

但是事實上,多少CPA們還掙扎在麵包與自由的矛盾中,多少CPA為了拿遙不可及的遠方熬夜工作到凌晨,多少CPA還在體制中奮鬥著,CPA的證書,只是代表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達到其高度,但不表示自己就擁有這樣的能力。

考出CPA,代表你值得擁有高薪的工作,但是不代表你就能擁有。

2、 CPA只是一個虛名?對職業幫助一點用也沒嗎?

這是從一個極端跳入了另一個極端,對CPA期望過高,遭遇到了滑鐵盧,隨之大談“證書無用論”。CPA真的只是一個虛名嗎?

為什麼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們,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把CPA考出來?考出CPA就意味著你有資格當上經理,成為合夥人,真正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

為什麼想進券商的研究生們都樂衷於考司法證和CPA?雙證在手,找券商工作更是得心應手。

為什麼有些大學生,進入985大學還要去讀個網絡大專文憑?就為了能早一年畢業去考CPA,畢業後手持證書能進理想的企業工作或者當管培生,讓自己有一個好的起點。

為什麼已經當上了財務總監的人也會去讀CPA?讀CPA不再單純為了考證,而是想通過系統性的學習其中的理論結構和知識要點。

CPA絕對不是虛名,一張只有虛名的證書,如何能擔負國內權威證書的榮譽?

3、 CPA是通過個人努力就能改變的事情中,最容易的一個。

每個進入財務部的人,都會有一個夢想,從會計到主管到財務經理,而後坐上財務總監首席財務官,這一晉升渠道經常會有三年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計劃……但是,理想再豐滿,都抵不過現實的殘酷。

你是否進入一家適合自己的企業?若是一家只想著鑽空子的小型私企,老闆會把CPA當CBA一樣看待,重銷售輕財務,把關大局的是老闆的親戚朋友父輩鄉親,你的CPA證書考出來也是無用武之地,工作再久也無濟於事。

你的平時工作能力是否已經被上級認可了?若你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勤勤懇懇,若你的分析一直都是規規矩矩照本宣讀,如何能讓領導承認你的管理能力?你的管理能力得不到認可,如何能走向管理崗?

當然,也有部分人,他們並不適合當管理,更喜歡專精,但是專精需要的不僅僅是經驗,還需要強大的理論基礎和對各種時刻更新的準則,稅法,條款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

無論你想成為管理型的財會人才,還是專精某一領域的資深會計,需要的條件很多,比如機遇,比如情商,比如判斷力,比如分析力,比如執行力,比如管理能力,比如決策能力……這些能力,絕對不是你上兩堂課就能學會的,有些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入門。

相比之下,只要你擁有正常的智商,擁有堅持學習的毅力,勤奮而努力的去學,拿到CPA並不是難事,相較於走向成功的各項能力,CPA反而成為最容易通過努力去改變的事情。

4、CPA與職場巔峰並沒有劃上等號,那麼考證還有沒有必要?

那些堅持讀完CPA的,也許最有感觸。

考證過程中的堅持和隱忍,讓他們在長期的工作中,無論一帆風順還是波濤洶湧,都能保持著前進的心態,尋找自己的方向。

拿到證書的那一刻,讓他們無論是擔任公司小出納,還是已經成為了財務經理,都增添了自信,而正是這份自信,給予他們更高的目標和期望。

學習期間認識的同行朋友,既能在考證期間互相勉勵鼓舞,也能在考證結束後進行業務交流,在未來的職場道路中,良師益友會給你的人生增加更多正能量。

當你融會貫通了書本的內容,你在實際工作遇到後就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知識和工作,可以如此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從來沒有一張證書就能決定你的職場的,如果有,那麼職場之路,就沒那麼艱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