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告訴你: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

蔡元培先生告訴你: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

在最近閱讀的《中國人的修養》,對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話頗有感觸: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時代變了,很多父母對家庭教育的認知還沒有改變。他們認為教育就是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和圍棋,上小學後報奧賽,爭取披荊斬棘,一路“殺”進重點學校。可是,這樣的教育真的成功嗎?

大學同宿舍有一位同學,永遠是考試第一名。然而一提到她,大家都搖頭。有一個同學曾找她借課堂筆記,她冷淡地說:我還沒複習完。同學碰了一鼻子灰,那段時間也並不是考試周。她極少和同學交往,一直獨來獨往。畢業後,按照家裡的安排,嫁人、找工作,從此淹沒於人海。

一個無法與別人共享、沒有夢想、不受人歡迎的人,就算永遠考第一名,又能怎樣?培養孩子的人格修養,懂得如何做人,才是家庭教育真正的方向。那麼,培養孩子的方向到底在哪裡?

蔡元培先生告訴你: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

樂觀向上的心態

心理學家認為:人最大的需要是被瞭解和欣賞。家長對孩子的鼓勵、讚賞和肯定,總會像陽光一樣,照耀著孩子成長的道路。哪怕孩子有一丁點進步,我們都要肯定地說:孩子,做得不錯,繼續努力!孩子在體驗到被鼓勵的幸福感時,會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加倍努力。有人說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賞識,而是賞識是孩子越來越好。當你越批評孩子,孩子就會越來越糟糕。

讓孩子擁有同理心

心胸狹窄的人只會痛苦,而擁愛心,才會給人生注入求知求美的動力。養育孩子時,不能吝嗇表揚,更不能吝嗇批評。該糾正錯誤時,就要及時糾正。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體會到他人的不易,從而漸漸懂事,成長為有同理心的人。

香港理工大學有一個同理心訓練案例:要求學生們設計一件盲人需要的物品。設計前,學生們的眼睛被矇住,他們會像盲人一樣,真正去體驗黑暗生活的難處,從而感知到盲人的不易,最終才會設計出極有“同理心”的產品。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同理心讓人懂得合作,體會到別人的難處,這樣才會更好地和他人相處。

蔡元培先生告訴你: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

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俗話說:不經歷風雨,就見不到彩虹。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培養是長期、細緻的工作。為了使孩子能夠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生活更有質感,心理素質的培養最終會造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年輕時沒有安心讀書的環境,他就找了一個人聲鼎沸的茶館讀書。儘管嘈雜的人聲讓他無法集中精力,但他強迫自己精力集中。“我就不信做不到。”經過磨鍊,再嘈雜的環境也無法讓他分心了。

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就是要教會他“跟自己做對”。有志氣的孩子會自我鼓勵:“我就不信我做不到。一次做不好,我就做100次,遲早完成這件事。”要教育孩子:明確行動的目的,選擇適合的內容和方式,一旦行動,不達目的不罷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