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互聯網騙局為何總“坑老”?不只是因為老人好騙

「深思」互联网骗局为何总“坑老”?不只是因为老人好骗

「深思」互联网骗局为何总“坑老”?不只是因为老人好骗

-----------------------------------------------

由於年齡和經驗關係,老人確實對於互聯網中的騙局相對缺乏防騙意識和免疫力。一些騙術,本身瞄準的就是佔小便宜的心理,像免費領紅包贈流量購物還打折,就屬於這類典型。而相對來說,一般老人更容易陷入“小便宜”的陷阱之中。如此一來,老人在互聯網上的被騙幾率,自然就更高了。

放在互聯網語境下來審視老人的被騙,有幾點需要特別指出。

一,社會老齡化加速推進,老年網民數量越來越多,不能因為老人容易在互聯網上受騙,就認為老人應該少上網。恰恰相反,避免老人上網被騙,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子女和相關組織應該給予老人上網更多的指導,幫助他們提升防騙意識。

二,此前有調查顯示,近一半的被騙老人,沒有和子女住在一起,這一方面令缺乏陪伴的他們對網絡有了更強烈的依賴,這和一些老人沉浸於買保健品,有著原因上的同構;另一方面,子女不在身邊,上網就更缺乏“指導”,也就更易受騙了。

「深思」互联网骗局为何总“坑老”?不只是因为老人好骗

總而言之,避免互聯網“坑”老,首先還是一個“線下”問題。或者說,老人在互聯網上被騙,很大程度上是一些線下問題的表徵。

除了幫助老人增加上網經驗,也要警惕一些傳統的騙老活動轉戰到網上。像一些保健品推銷就打著網絡購物的幌子騙老,在網上更具隱蔽性,維權和查處也更難。此前,有媒體盤點了三類專盯中老年人的網絡詐騙,比如,騙子詐稱是電信公司或銀行機構的工作人員,要為老人解決上網的技術問題,對方在電話裡說要在遠程為老人的電腦安裝防毒軟件,並巧舌如簧讓老人在電腦前配合。如果老人將偽裝成殺毒軟件的間諜軟件下載到自己電腦裡並安裝,銀行賬戶裡的錢就會被轉走。這就警示一些防騙治理也得跟著上網。

不過,在正視互聯網“坑”老這一新現象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更大的現實背景,即當前在整體上,人們受騙的風險依然較高。此前有媒體披露,2016年前11個月浙江省電信網絡詐騙受害人年齡分析結果顯示,21歲~50歲被騙的比例達81%。其中21歲到30歲被騙的比例為47.8%,屬於最易受騙的群體。而此前電信詐騙很多也專門瞄準的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由此可見,易受騙其實並非老年人的“專利”。

因此,對於老人在互聯網上的受騙,還應辯證看待。老人作為一個信息接收的“弱勢群體”,其實在多數時期,可能都屬於易受騙群體,那麼,身處網絡社會,在技術門檻提升和詐騙信息接收門檻降低的雙重作用下,從家人到社會,確有必要警惕老人的受騙風險因互聯網而放大。但同時,更得思考如何從整體上降低社會的受騙風險,築牢社會的防騙底線。只有在一個普遍的低受騙風險社會,老人的被騙幾率,才可能真正被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