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那个“自私”的孩子:你的东西可以不分享

我的东西我做主,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端午节回老家,兄弟姐妹侄男甥女携儿带女好生热闹。

大人边聊边动手做饭,几个2——5岁的孩子也凑在了一起。不大一会,就传来了哭闹声。老家的小表姐桃子与浅浅争夺一个精美的布娃娃。桃子满脸通红志在必得:“给我,我要玩玩……”浅浅一副誓死捍卫主权的倔强:“这是我的,不给……”

侄媳妇大声吼自己的女儿,放手,不要跟妹妹抢东西!

浅浅妈蹲下身子,轻言轻语跟浅浅商量:“妈妈知道你喜欢这个布娃娃,这是爸爸给你在国外带来的生日礼物。能不能让姐姐玩一会呢?看起来她和你一样喜欢这个娃娃。”

浅浅扭动着身子:“不嘛,不嘛。我不想跟别人分享。”

浅妈说:“那好吧,你的东西你可以决定分享或不分享。”

浅妈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大袋各色各样的零食,放在桃子面前:“宝宝,妹妹暂时不想分享她的玩具,我们就等等好吗?婶婶这里有好吃的,你先吃这个,或许等会妹妹想通了我们再玩娃娃可以吗?”

桃子脸上还挂着泪痕,眼睛被五颜六色香气扑鼻的食物吸引住,早就把娃娃的事情忘到脑后了。

后来,侄媳妇趁我们两人的时候,吐槽说:“浅浅妈真是惯孩子。要是我家丫头敢不让着亲戚的孩子,我这巴掌早上去了。怎么能纵容孩子如此自私?”

我笑着说:“你大方豪气顾惜亲戚感情是好的,但不能强迫孩子分享,这一点,我赞同浅妈的做法。”

当孩子不愿分享时,请允许孩子自私。

抱抱那个“自私”的孩子:你的东西可以不分享

很多家长认为教孩子学会分享是自己的责任。

他们的底层逻辑是:

如果纵容孩子护住自己的东西,显得教子无方;

对方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而哭闹,影响大人之间的感情;

小时就这么自私,长大了如何与人相处?

当孩子表现出不想分享的意愿,不惜强迫孩子。

从成年人的角度对待孩子分享的问题,实际上是错误的。

破坏了物权观念。对于被要求分享的孩子,自己的东西不能做主,自己的物权得不到保障,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尊重。看似大方豪爽的逼孩子分享,实际是依仗强权进行的“抢夺”,对孩子内心的打击是严重的。安全感,信任感受损,自我构建被阻断,变得懦弱顺从,习得性无助。对侵犯权益的人和事不敢说“不”,面对霸凌入侵只能默默承受。

我的东西我做主,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

阻碍了学习交往的路径。看似简单的玩具争夺,其实是一场人际交往的训练和演习。想要的孩子尝试着取悦对方。拥有的孩子可以坚决捍卫,也可以商量着来。一来一往中,完成了坚守,妥协,变通等最初交往实践。如果教养者强行分享,这些交往的练习就会被人为阻断。

也许有人质疑,分享美德就这样被堂而皇之地摒弃在孩子们的交往活动之外了吗?

抱抱那个“自私”的孩子:你的东西可以不分享

分享可以,但必须在孩子自愿和快乐的前提下进行。

我妈曾提到过我小时的一件事。周六被爸爸接回家里,周日下午送回幼儿园。临走妈妈往往给我带一大堆苹果鸡蛋什么的。一两次后,我表示不带了。妈妈问为什么?我回答,带去的食品老师让拿出来给小朋友分分。

老师自以为是地培养美德,却把分享变成了强制分配,孩子们体会到是被剥夺的不爽,这样的分享对孩子有何教益呢?

自媒体大咖大J曾谈到过,美国幼儿园长对孩子分享玩具有一条原则:如果别人想玩你正在玩的玩具,你可以对他说不;如果你想玩别人正在玩的玩具,要等其他人玩好才可以玩。简单却坚定,尊重了孩子的权利和意愿,也教会了孩子如何处理类似纠纷。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呢?

对当一个孩子想玩别人手中玩具时,他必须征得同意。被拒绝后要学会等待。如果意愿强烈,需要学会与人谈判。这些都是孩子要学习探索的。

拥有玩具的孩子,要学会做决定,不愿意时要学会拒绝,或者告诉他等待。当对方拿出的东西自己喜欢,可以完成交换。一切要在自愿和快乐的前提下进行。

抱抱那个“自私”的孩子:你的东西可以不分享

其实,孩子们得不到的沮丧,不愿拿出的尴尬,千方百计的争取,都是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哭闹撒泼也是一种应对策略。家长不必看得太过严重,更不要强行参与。

我们要做的是,一旁观看,偶尔提点,让孩子们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哪怕不那么公平,哪怕受点委屈,比起历练成长来,又算得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