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不仅仅是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么简单

分享,不仅仅是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么简单

不少家长常常感叹孩子不懂事。尤其在二孩家庭里,当父母要求两个孩子共同分享同一件玩具时,就会因为他们的互相争抢,引发两个孩子之间的不停哭闹。

孩子这样的行为,算自私吗?父母需要怎样认识和处理孩子的分享行为呢?

其实,我们不能指望几岁的孩子会自觉分享,或者理解什么是分享。而且教孩子分享,也不是让他们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这么简单。

父母可以先了解孩子各年龄段认知发展的一些特点,然后按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启发他们去观察、思考,做出决定(比如是否分享、怎样分享)。

别忽略孩子的社会认知发展

0—3岁以内的孩子往往不能理解什么是分享,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心情。所以,如果强行让这个阶段的孩子把正在玩的东西给别人,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并且不喜欢这样强行“被分享”。

3—4岁的孩子能够开始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如果让孩子想一想:别人这样对待你(比如一言不发就把你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你是什么心情(比如你会生气吗)?现在你这样对待别人(比如把全部玩具拿到你这边,不让别人碰),别人会是什么心情?他们往往能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但他们克制情绪的能力还是很差,所以即使孩子理解需要轮流玩玩具,仍常常会在等待时不耐烦,甚至哭闹,或上去拿别人手上的玩具,这些都很正常。父母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说他们小气。

4—7岁的孩子能够理解什么是分享,经过成人的指点,也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但是,他们还是经常忍不住以自己的想法为重,看问题时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对他们的分享行为要有现实的期待,不能要求过高,特别是不要随便评价他们,说他们小气或不懂事,这对孩子培养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没有益处。

从被分享到主动分享,父母能为孩子做什么

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于孩子来说,要交朋友,要和别人一起玩,分享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技能。

父母以身作则。在生活中,观察和模仿是孩子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父母有时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孩子吃,把好玩的东西分给孩子玩。孩子都看在眼里。如果孩子把吃的东西分给我们,我们就欣然接受。有些父母在孩子分给自己东西时,接过来以后又还给他;或者和孩子逗着玩,向孩子要东西,然后又还给他。这些做法让孩子很困惑,他们会认为:我给别人的东西,都要还给我。

帮孩子分清“你的东西,我的东西”。在群体里,孩子必须要学会用“我的”这个词。这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弄明白什么是我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并且尊重他们对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东西,并且能够对自己的东西做主。如果他们自己决定不分享,那就听他们的。同样的道理,别人的东西,因为所有权是别人的,不能随便拿,需要得到别人的许可。

交换或者轮流。在孩子能够主动分享之前,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交换玩具或者轮流玩。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如果你想玩别人的玩具,不能一声不吭就上前去拿。可以先问问别人愿意不愿意给你玩,或者拿着你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问他愿不愿意和你换着玩。这些都是在帮助孩子用语言或者一些办法去解决社交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需要学会以己度人,以及理解别人的爱好和感受,需要选择什么玩具去说服别人来交换。轮流是另一种办法。

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孩子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思考,并且做出决定。比如,我看到别人在用积木盖一个城堡,我也在盖一个城堡,但是我现在非常需要他手里的一块积木。我应该怎么做呢?可以观察一下,对方可能需要什么样的积木,我这里正好有的话,就用自己的积木去交换;或者等一等,等对方玩完了以后我再使用那块积木;或者可以主动提建议,我们可以一起来盖一个更大更漂亮的城堡。思考完这些解决的办法,可以选一个最好的方案优先尝试。像这样,孩子在生活里积累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在当时的情境里,要通过思考把最好的方案筛选出来。

主动分享,反映出一个孩子能够理解、体谅别人的心情,也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或者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权衡,最终做出决定去解决在社交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